APP下载

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并发癫痫临床诊治分析

2010-02-18王新成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25期
关键词:抗癫痫出血性急性期

王新成

(郑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南郑州 450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改善,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三大疾病,也是人类瘫痪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多于600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每年新发病约以200万的速度上升。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死亡率高,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患者中的重要组成,出血性脑卒中后并发癫痫是导致出血性脑卒中重要死亡因素之一。为了减少出血性脑卒中后并发癫痫病死率、致残率和对预后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来自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682例,其中,男 480例,女 202例。年龄42~86岁,平均76.8岁。脑出血40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80例。入选标准:脑卒中的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将出血性卒中发生后2周作为急性期。卒中后癫痫的诊断标准为无癫痫病史,凡在首次卒中后2周内出现2次或2次以上的痫性发作,且除外低血糖(BG<3.90 mmol/L)以及低血钙(Ca2+<2.14 mmol/L)等其他任何原因所致的痫性发作。

1.2 临床表现

1.2.1 急性期并发癫痫发生率 本组出血性卒中68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期并发癫痫84例,发生率为12.31%。脑出血402例中急性期并发癫痫40例,发生率为9.95%;蛛网膜下腔出血280例中急性期并发癫痫44例,发生率为15.71%。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并发癫痫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1.2.2 急性期并发癫痫首次发生时间 出血性卒中后第1天并发癫痫34例,发生率为40.47%;第2天15例,发生率为17.85%;第 3~6天 15例,发生率为 17.85%;第7~14天20例,发生率为23.80%。出血性卒中后第1周内急性期并发癫痫,发生率为76.17%,出血性卒中后第2周内急性期并发癫痫,发生率为23.83%。出血性卒中后第1周内急性期并发癫痫,发生率与第2周内急性期并发癫痫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1.2.3 急性期并发癫痫类型 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并发癫痫84例中,全身强直阵挛发作54例,占64.28%;单纯运动性发作21例,占25%;精神运动性发作9例,占10.71%。

1.2.4 急性期并发癫痫病变部位 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并发癫痫84例中,大脑皮质出血44例,占52.38%;基底节区出血16例,占19.04%;内囊出血14例,占16.66%;其他病灶部位10例,占11.90%。

1.2.5 出血性卒中病死率 本组出血性脑卒中682例,死亡89例,病死率为13.04%,急性期并发癫痫84例,死亡29例,病死率为32.58%;急性期未并发癫痫598例,死亡60例,病死率为10.03%。急性期并发癫痫病死率与急性期未并发癫痫病死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1.3 治疗方法

本组急性期并发癫痫84例,除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外,75例给予单药治疗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癫痫持续状态者用安定静脉注射治疗得到控制。9例因反复发作而采取联合用药。

2 结果

本组病例经积极控制原发疾病和控制癫痫发作,80例癫痫发作停止,25例死于多脏器衰竭、继发感染、呼吸衰竭,4例死于癫痫持续状态。

3 讨论

神经元放电是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在正常状态下,通过自身调节,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处于平衡状态。神经元在变形、坏死、缺失、结构异常时神经元的神经递质发生变化,兴奋增强,抑制减弱,细胞内外的离子分布比例发生改变,使脑神经元过度放电,引起癫痫发作[2]。出血性卒中发生原因:①脑卒中后血管闭塞或出血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脑血管痉挛,脑循环严重障碍,使脑的血流量减少,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及钠泵衰竭,钠离子内流使神经细胞膜的稳定性发生改变出现去极化,神经元过度放电,引起癫痫发作;②早期出现的脑水肿或血肿,引起颅内高压,使邻近脑组织受压移位,或缺血缺氧、脑组织软化与坏死、代谢紊乱等异常刺激,神经元兴奋性增强从而诱发癫痫发作;③卒中后应激反应,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改变以及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破坏等引起痫性放电[3]。

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对卒中后癫痫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随着基础疾病的好转,癫痫发作亦会有改善,才能够有效地控制癫痫。采取抗癫痫治疗,绝大多数用单一常规剂量抗癫痫药物治疗,能得到理想控制,尤其对于以癫痫为首发的脑卒中应迅速控制发作,否则会加重原发病[4]。传统的抗癫痫药物由于存在较多的药物间相互作用,故不推荐使用。拉莫三嗪、加巴喷丁与抗凝、抗血小板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少,是卒中后癫痫的首选药物。对于不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卡马西平和丙戊酸也是可选药物[5]。癫痫随着脑水肿的消退而好转,用抗癫痫药3~6个月即可减停药,但迟发性癫痫由于胶质瘢痕形成而需长期规律服用抗癫痫药[6]。

通过本组病例观察,急性期并发癫痫84例,发生率较高达12.31%。出血性卒中后第1周内急性期并发癫痫,发生率为76.17%,出血性卒中后第2周内急性期并发癫痫,发生率为23.83%;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出血性卒中第1周防止并发癫痫。急性期并发癫痫类型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为主,占发生癫痫例数的64.28%。急性期并发癫痫病变部位以大脑皮质出血为主,占发生癫痫例数的52.38%。急性期并发癫痫84例,病死率为32.58%。急性期未并发癫痫598例,病死率为10.03%。指导临床对发生并发癫痫患者加强综合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总之,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并发癫痫发生率较高,危害较大。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治疗早期癫痫发作,并早期实施脑保护治疗,预防癫痫发作,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专科杂志,2006,39(6):380.

[2]杨芝荣.脑梗死继发癫痫[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6,19(5):300.

[3]潘更毅,张宪秋.出血性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分析与发病机制探讨[J].疑难病杂志,2005,4(4):18.

[4]陈秀云.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11):661.

[5]杨勇敏.脑卒中后癫痫及痫性发作的临床研究[J].淮海医药,2007,25(1):32.

[6]黄向东.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11)66.

猜你喜欢

抗癫痫出血性急性期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166例门诊癫痫患儿抗癫痫药超说明书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Δ
库尔勒市三例奶牛出血性乳房炎的诊治
院前严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两种液体复苏分析
经血管介入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头部外伤后药物预防癫痫可能有效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急性期5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急性期61例
羊出血性败血病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