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新课标”为导向 激活数学课堂

2010-02-18杨春林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年1期
关键词:教师应新课标创设

杨春林

(漳州市平和县育英小学,福建 漳州 363700)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彻底改变传统“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这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旋律。因此,数学课的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育教学观,并以此为指导,从不同方向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

良好的数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激思、以疑获知。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为达到认知的心理平衡,激发起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自觉、主动投入学习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先在黑板上写出 3 个数“3、30、300”,问:“这3个数相等吗?(不等)谁能在这3个数的后面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后,再用等号连接这3个数?”这里我所设置的情境是3个大小不等的数加上什么样的单位名称才能等号连接呢?由于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产生疑问,疑问促进思考,教师已将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到教学内容上,使学生对所设置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因此,课堂一时鸦雀无声,学生沉浸在问题中积极思考。一会儿课堂又活跃起来,有的说:3米=30分米=300厘米;有的说:3元=30角=300分……老师给予肯定、表扬。然后又问:“谁能加上同一个单位、名称后,将这3个数同等号连接起来?”学生思考后回答:3米=0.3米=3.00米……老师又问:“刚才像3米、3.0米、3.00米……这些数量是相等的,那么,像3、3.0、3.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老师此时不把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要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新旧知识的联系与不同,要让学生跳起来摘苹果,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要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和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自主去学习、探究。

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打破教材的思路,利用学生周围开发区的情境,设计了拍卖土地的情境,学生想知道被拍卖土地的面积、位置、最低价格,产生了求平行四边形土地的面积的强烈愿望。学生猜想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即“边乘以边”和“底乘以高”。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学生积极探索实验。老师没有暗示转化方法,学生自己就探索出不少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是将平行四边形折成两个相等的长方形,这种方法是我以前的教学中未发现的,我非常惊叹。

所以,创设情境,将一堂课的教学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利用儿童天生的好奇心,使其自主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让学生发现过程,学会思考,学会发现新方法,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诱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转变角色,诱发创新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主体性,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倡导具有开放性、活动性的新型学习方式。

在以往的传统数学中,教师只凭大纲教材、教参意识,而课程的意识十分淡薄。课堂上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采用以灌输为基本特征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它忽视了课程的意识,忽视了教与学的统一,因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科书中学到的多。我们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课堂不只是认识课本知识,而是师生交流新知识、新体会、新经验的主渠道。因此,在课程上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教师应转变角色,改变师生关系,通过教与学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师要放下尊严和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在课堂上起引导和参谋作用,扮演起学生学习中合作者的角色,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充分创设时机开放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由此看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融洽关系,激发兴趣。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愉悦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了激活,敏锐地把握机会。反之,紧张、严肃、压抑的课堂气氛,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得不到激活,那就无从谈及积极参与,与老师交往啦。

(2)创设情境,以趣激思。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方式有:讲故事、放录音、放录像,设计多媒体软件等,在课堂教学中方法很多。如:小学数学第一册中“连加”一节,是第二单元教学内容的难点,要求学生不但要会计算而且还要知道连加的意义。教师应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个画面:“河里有5只小鸭,游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小鸭?”、“后来又游来2只,河里一共有几只小鸭?”这种情境的创设,变静为动,自然美丽,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从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诱发起到促进作用,使他们轻松愉快地理解了连加的意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总之,要优化课堂教学,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融洽师生关系,超越人们常提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的观点。以趣激学,开放课堂,师生平等交流,才能培养全方位素质的人才,才能深化素质教育。

猜你喜欢

教师应新课标创设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浅议优秀器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