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教学艺术浅谈
2010-02-18石喜红
石喜红
如何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兴趣盎然,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是值得每一位美术教师研究探索的。
1 用艺术的课堂语言,提升创作
课堂并非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的话不一定多,但要能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教师就像是一位出色的演讲家,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言词中透露着激情与智慧,话语中体现着幽默风趣,语调中包含着抑扬顿挫。教师在主导教学时应努力营造出一种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中得以轻松地展现自我,使学生把对教师本人的喜欢迁移为对美术学科的热爱。
以人教版七年级“生机蓬勃的春日景象”一课为例,笔者先从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入手,用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引起暂时神经联系的兴奋,以唤起学生对感知过的事物或场景的联想;接着以这些现象为突破口,让学生学习色彩的相关知识,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是色彩如何搭配的,使学生学会原色、间色、对比色、相邻色的有关知识,从视觉和听觉上对色彩有了更深的了解。从完整意义上看,这是从认识到理解再到发展创造力的过程。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引导起到很大的作用,课堂气氛宽松,学生思想活跃,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发挥,学生学会发现与思考,同时也学会探索与创造,学生作品中表现的正是不同层次的创作。
2 运用媒体,提升教学趣味
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因此必须强化直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功能有限,如将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引入美术课堂,使教学媒体多样化,就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参与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实施愉快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壁报的研究与设计”一课,在导入新课这部分中,为了让学生复习上节课字体设计的相关知识,笔者在投影上用彩笔写出黑体美术字、宋体美术字、变体美术字等,这些简练的字体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每写完一种字体,学生就不由自主地说出“黑体”“宋体”或“变体”等名称,并编歌谣便于记诵,课堂上一片欢乐的场景。讲插图添加法时,在图案鱼身上添加莲花,在梅花上添加喜鹊,再问学生有什么寓意。学生经过思考,可回答出“连年有余”“喜上眉梢”的答案。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但掌握了壁报版面“变化”的几种方法,而且形象思维能力及创造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 拓展材料范围,丰富教学内容
当今美术在现代艺术材料和艺术技术、交流传播媒体、视觉研究和信息技术的冲击下,表现手法上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对待美术教学和学生,而不能只停留在教授学生掌握某种绘画技法上。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壁报的设计与制作”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即时贴进行剪贴的方法制作和创意小队活动的壁报,这样既省时省力,又符合初中生好动的心理特点。
美术材料的日益更新使得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有了拓宽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如鸡蛋壳工艺画的制作体现了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版画的制作体现了这种绘画流程给人带来的视觉美感和快感。特别在美术工艺课里,笔者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特性;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再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面具的设计与制作”一课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纸的剪、折、裁、叠、卷等方法,还要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不同材质纸张的制作特点,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美化自己的生活,做到学以致用,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 让学生尝试失败,达到因材施教
与其他学科比较,美术学科更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实践必然会有成功与失败,尝试失败的教学方法,就是事先不必给学生过多指导,即有意让学生在尝试与失败中自我领悟。当学生在实践中出现错误时,或出现抵触情绪而不想画时,教师不宜立刻批评学生,应该意识到这是一种教育的契机,可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心中想要表现的作品,使学生在失败中学到该学的东西。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更新颖、独特的绘画方式,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在“剪纸”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把剪纸和纸贴画混淆在一起,因此,学生的作业中有剪纸,也有纸贴画。出现这种情况,笔者只有通过展示一些个性鲜明的图例,帮助学生了解和区分纸的这2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而不完全否定学生的作业,要帮助受挫的学生树立自信。
随着时代的进步,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已不再局限于区分门类和传授绘画技法上,而是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变化和组合,创造出新造型、新形象、新形式。美术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不断总结已有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真正为广大学生所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