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型教师之我见
2010-02-18刘素辉
刘素辉
进入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手笔就是基础教育改革。教育部颁发的新的课程标准,在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中掀起一股“学习新课标,创设新课堂”的教改热潮。
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教育理念。从理念到实践之间有一段路要走,尤其是对年轻的中学教师来讲,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如何提升自身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培养新一代综合型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需要,成为中学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1 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来看,热爱、尊重学生是做好新型教师的前提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绝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就难以培育出新世纪的合格的建设者。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并全身心投入工作。
付出爱心是当好教师的关键和前提。教师只有关心、爱护学生,才能使学生乐于与教师沟通。师生彼此信任,学生才肯接受教育,从而改正缺点。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本着求真、求善、求美、求知这样一个原则来教书育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从整个学习的过程来看,教师应成为探究学习的合作者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总是充当教学中心和权威的角色,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关爱和尊重,缺乏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合作。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角色上做一系列的调整和改变。教师不再是教学中心,也不再是课堂的权威。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互动、师生交往、师生合作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思考,交流经验、知识、情感,求得新发现,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这就意味着上课时教师不再一味地传授知识,而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成为合作学习的助手。所以教师应“摆正位子,放下架子,不能再以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在学习中活跃思维、发展个性。
3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是教材的开发者和编著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造成不少教师离开教科书就不知教什么;离开参考资料就不知怎么上课;离开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怎么出题。
新课程倡导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成为教材的编著者。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以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自由地选取和编排,并不意味着教师可随意增删教学内容,而是在全面把握编者意图的基础上进行重组,既忠于“原著”,又不拘泥于“原著”。
4 从学校和社区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开放型的教师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一句话,因为这样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却走进“死胡同”,教师被“关”在校园中,学生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题海战术、应试教育一度盛行。
商品经济、网络社会、全球一体化正不断冲击和渗透着校园,学校正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越来越多的联系。因而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专业型、学校型拓展为社区型。教师应是开放型的,应和学生一道参与社区活动,走出去,请进来,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与发展。
5 从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要培养适应21世纪的创新人才,没有具备创新教育能力的教师是不行的。同时,新课程的“新”有多种含义,其中之一就是“创新”。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创新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还要在教学方法上去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创造性地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新课程的教学效果,为新课标的实施作出贡献。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面对新的改革、新的教材,一定要把学到的理论与课堂时间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