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壁报》与1937年上海抗战期间中共的舆论宣传

2012-12-21李晓兰陈黔珍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2年1期
关键词:壁报服务团抗战

●李晓兰 陈黔珍

《壁报》与1937年上海抗战期间中共的舆论宣传

●李晓兰 陈黔珍

“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战时壁报工作服务团成立并创办发行《壁报》,以其快捷、高效的发行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上海人民尤其是下层民众,宣传抗日救亡精神,颂扬上海军民的英勇杀敌事迹。《壁报》突出全民抗战、全面抗战、抗战到底的指导思想,宣传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凸显了中共在抗战初期试图引领舆论走向的政治觉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共的影响力和声望。

《壁报》;上海抗战;舆论宣传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进一步宣传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海战时壁报工作服务团成立,编辑发行《壁报》,宣传抗日救亡。《壁报》是珍贵的革命文物,是进一步研究上海抗战期间舆论宣传的重要史料。

在抗战救国的浪潮中,文化战士们以笔和纸作为武器,“鼓励战士们视死如归,增加人民的爱国热情,给敌人以重大的打击”[1]。正是在此背景下,上海战时壁报工作服务团(以下简称服务团)成立,以“编缮壁报、传达抗战消息、灌输战时知识”[2]为宗旨,编辑、发行《壁报》,宣传抗战。现存最早的《壁报》是1937年10月18日发行的第31期,由现存第31期至第74期所署的发行日期推算可知,《壁报》为日报,创办于1937年9月18日,恰是“九一八”事变六周年之际。选择这一具有特殊涵义的日期创刊,表明《壁报》希望民众铭记血的教训和耻辱,坚决抗日挽救中国。

服务团发起人包括德高望重的何香凝和时任上海市长的俞鸿钧的夫人俞梁就光,以及潘汉年、张执一等中共党的领导人和史良、胡愈之、彭文应、刘思慕等一批社会各界爱国人士在内,共计72人。作为当时中国社会的精英人士,他们对中国的国情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对中日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他们认为,要保证战争的彻底胜利,就要使“每个国民负起自己对战争应尽的义务”[3]。然而,由于文化素质的差异,并非人人都能自觉滋生此爱国念头,不仅生活于农村的绝大多数农民缺乏此自觉意识,即使是城市市民由于教育程度的差异,对于抗战救亡运动的态度也有很大不同。如何组织与动员广大基本群众,使他们能够肩负起自己对战争应尽的义务?服务团成员认为必须“灌输群众以战时的必要知识”。而一般的日报、杂志和宣传小册子,主要以文化水准较高的民众为发行和宣传对象,对于广大文化素质极为低下、缺乏购买能力的下层民众,不容易发挥直接的作用。于是,《壁报》这种“最通俗而最能接近民众的东西,正可以辅助报章和册子的不足”,可以及时向下层民众传递“每天抗战的消息”,传授“战时应有的知识、后方民众应尽的义务”。他们希望通过《壁报》的宣传,唤起“一切市民都来参加和赞助”,并借助《壁报》这一宣传平台,“辅助其他工作团体进行工作”,[4]共同抗战。

服务团的组织机构较为完备,下设干事会,由“团员大会或代表会选任”的干事共计81人组成。干事会之上设常务干事会,采取“干事互选”的方式,选举常务干事共计21人组成,负责整个服务团的运转。干事会之下设总务股、采访股、编缮股、图画股、交通股、征求股总计6个部门,管理《壁报》编辑和发行等日常事务。可见,服务团为《壁报》的顺利发行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其机构设置严谨,权责清晰,保障了各部门运作的畅通。对《壁报》发行所需的经费开支、人员配备、信息收集、文字设计、编辑、图片设置以及最后的付诸发行等方面均有较为合理的安排,使其能顺利运作并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此外,为提高《壁报》的质量,确保宣传的主题既合乎中共进行上海抗战舆论宣传的主旨,又能进一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服务团不仅自身“呈报市党部备案”,还把编辑的“每期壁报,各检一份呈送市党部备考”。[5]

《壁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重点围绕争取国际声援、报道最新战况、宣扬抗战英雄主义、主人翁和抗战到底精神以及揭露日军暴行等方面进行宣传报道。

第一,争取国际声援。其一,争取国际舆论声援。淞沪会战打到最艰苦的时候,九国公约缔约国就中日战争问题准备于1937年10月30日在比利时召开会议。《壁报》立即以评论形式于10月18日发表《我们应立即表明对九国公约会议的态度》,强调“应该马上表示对这会议的鲜明态度”,“阐明中国收回东北的坚决立场”,或者说“最少要恢复‘九一八’以前的状态”。为更好地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文章呼吁包括学者、名流、各团体等在内,或采取电报呈请的方式,请求被邀出席会议各国的民众,由他们督促自己的政府,“尊重公约条文,赞助中国的立场”;或立刻组织国民“游说团体,分途到英美法国去,争取广大舆论的声援”。[6]此篇文章立意鲜明,取得了西方大国的同情,为中国抗战创造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其二,争取对日国际制裁。《壁报》撰文呼吁,“应该推动欧美各国,至少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7],通过禁止或至少限制其进口战略资源,扼制其军火生产的命脉,迟滞其侵华所需的战时军火供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抗日战场的压力。

第二,战况报道。为让民众能够及时了解抗日前线敌我双方的作战动态,《壁报》通常每期均在特讯、战报、捷报等栏目,报道中国军队的最新战况,尤其是淞沪会战最惨烈的10月至11月间,《壁报》几乎每期均有较为详细的战况报道。为鼓舞士气,《壁报》所刊登的战况报道大多以正面报道为主。10月18日,《壁报》以特讯方式登载了《八路军来电报告最近作战情况》,向民众传递八路军在山西一带的抗战情况。同日,捷报栏目登载了《上海——双方阵线无变动》,向广大中国民众宣示,日本的速决战、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破产。10月19日,刊登《葛家牌楼我军全团尽忠》及《北方——山西我军仍占优势津浦线我也有进展》等战况报道。29日,刊登《苏州河岸的悲壮喊杀声》、《上海——彭浦真如我军安全撤退》等文。《壁报》的这些报道,就是要向广大市民宣传,抗战是一场持久战,“局部的失败与退却,是不能决定战争的全局。只有继续坚持抗战到底,才能取得最后胜利”[8]。

第三,宣扬抗战的英雄主义精神。对英雄的宣传,更能激励全民抗战的勇气和信心。《葛家牌楼我军全团尽忠》一文向民众展示了即使面临敌人的“重炮和飞机轰炸”,即使援兵被敌机阻止,开不上去,全团官兵在秦团长的带领下仍然坚守于葛家牌楼,直至“全团死亡”。[9]编者还采取浅显易懂的诗歌方式,歌颂了第88师谢晋元团800勇士坚守四行仓库的壮举:“闸北没有天,看四行仓库上飘扬着我们的国旗,他们八百勇士不愿撤退,誓与倭寇拼性命,誓与闸北共存亡,忠勇的八百勇士呀,你们是中国的抗战中勇士,你们光荣的牺牲精神,将掀起抗战复仇的决心!”[10]

第四,宣扬抗战主人翁精神。《壁报》每天向民众传递“抗战的消息”和“后方民众应尽的义务”,“希望一切市民都来参加和赞助”。[11]编者们一方面刊登文章,告诉民众前线的战士们急需的物资,如缺少防寒用的手套、鞋子、袜子、毛线衫、厚卫生衣、短棉袄和棉裤等,大力呼吁民众“各量自己的财力,赶快买毛线衫或厚卫生衣”[12],供战士们过冬;一方面树立典型,以激励更多民众自发踊跃地为抗战工作出力。同时,《壁报》对那些只知浪费钱财于“打麻将,看电影,上跳舞场,嫖堂班”,不思进取,毫无爱国意识,坐视不理者的行为视为“可耻”。[13]

第五,宣扬抗战到底的精神。10月19日的《壁报》刊登了悼念鲁迅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文章——《悼鲁迅先生》,借祭奠这位伟大的“青年革命的导师”的名义,号召民众继承鲁迅先生“不屈不挠、始终不懈、奋斗到底的精神”,积极参与抗战救国,“为这个全民解放伟大神圣的抗战工作,更努力的前进”。[14]《壁报》也多次在文章中赞扬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以及国民党用实际行动表现出的抗战指导思想。通过宣扬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的表现,向广大民众传递政府的抗战决心,以激励人心,也为进一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舆论支持。

此外,《壁报》以确凿的证据揭露日军种种惨无人道的暴行,引起民众对日军的痛恨,进而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与同期发行于上海的宣扬抗战的其他报刊,如《抗战》三日刊、《申报》相比,《壁报》在发行周期、发行方式、宣传主题、宣传语言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就发行周期而言,《壁报》为日报。对于民族情绪逐渐激昂的民众而言,迫切希望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前线战况和当局对策,《壁报》的每日更新正好符合民众的需求。相比之下,《抗战》三日刊每逢三、六、九日发行,中间的间隔期达到四天甚至五天,时效性明显不如《壁报》。而此时的《申报》,虽在每期上也登载有相当数量的抗战报道,但商业广告仍占据版面的大多数,抗战报道夹杂于中,不如《壁报》全方位专门报道的强度和力度。

《壁报》的发行方式独特。其一,免费;其二,直接张贴于上海市的街头巷尾。战争年代,物价飞涨,绝大多数下层民众为维持基本的日常生计整日奔忙,能够有盈余款项付费购买报刊的少之又少。《壁报》不仅免费发行,而且张贴于大街小巷,各阶层民众无论是出外做工、读书、买菜或串门,都能够较为容易地在大街小巷的墙壁上看到这些八开大小的油印刊物。而《抗战》三日刊、《申报》等同期发行的报刊均需付费购买。

《壁报》的宣传主题鲜明。《壁报》刊登的内容始终围绕争取国内外一切抗战力量坚持抗战、激励斗志、唤醒民众抗战意识等方面,内容突出时政性,可读性强。相比而言,《抗战》三日刊以及《申报》的容量虽都比《壁报》大,但宣传的侧重点与《壁报》有差别。如,《抗战》三日刊宣称:“要对直接间接和抗战有关的国内和国际的形势,作有系统的分析和报道……贡献我们观察讨论所得的结果,以供国人的参考。”[15]至于《申报》,尽管其版面更多,但其内容上是抗战内容与商业宣传夹杂在一起,不能让读者一目了然地阅读到抗战的信息。特别是,《申报》倡导全国所有力量应统一于国民政府的领导之下共同抗日,多次呼吁“我们要信仰政府,信仰领袖,牺牲到底,抗战到底”[16]。

《壁报》的宣传语言特色鲜明。根据其针对的读者为中下层民众的特点,《壁报》的宣传语言简单明了、平铺直叙。如,诗歌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直接描述想要表达的主题。其中刊登的《中国好像个大饼》一文,直白地宣扬不妥协、坚决斗争的思想,“过去血的教训,几次妥协,都把国土送掉”;“建造铁的城堡,杀呀!冲上前去!赶走东洋贼老!”[17]相比之下,《申报》邀请顾颉刚、冯友兰、陶希圣、吴世昌等轮流撰述,所撰之文彰显了严密的逻辑思维、高深的理论素养、深厚的学术功底。

总体而言,《壁报》的发行体现了中共在抗日期间的舆论宣传导向。其一,《壁报》的发行,凸显中共试图在抗战初期引领舆论走向的政治觉悟。抗战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一场社会动员力的较量。发行《壁报》,以下层民众为主要宣传对象,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述、形象的图画描写、琅琅上口的诗歌,宣扬坚持抗战、全民抗战、抗战到底的精神,激发下层民众潜在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感,进而提升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二,发行《壁报》,是中共进行抗战宣传鼓动较有实效的具体行动。《壁报》不仅及时向广大民众传达抗战消息、灌输战时知识,而且还深入群众开展工作。或“组成了割稻队,帮助农民割稻”,或“组织了音乐队,用歌唱去娱乐群众”,或“组织救护队,救护榴弹下的受伤者”,或“组织送茶队,送茶给经过当地的队伍”,或“组织侦察队,侦查汉奸及可能了解的敌人情形”,[18]从而把中共要维护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落到实处,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广大民众传递了维护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战到底的勇气和决心。

[1][8]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八一三”抗战史料选编[Z].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21-222.343.

[2][5]上海战时壁报工作服务团简章[Z].上海市档案馆藏档,D1-35.

[3][4][11]上海战时壁报工作服务团缘起[Z].上海市档案馆藏档,D1-35.

[6]我们应立即表明对九国公约会议的态度[N],壁报,1937-10-18.

[7]经济制裁可以打击日本的军火制造[N],壁报,1937-10-22.

[9]葛家牌楼我军全团尽忠[N],壁报,1937-10-19.

[10]八百勇士守闸北歌[N],壁报,1937-11-10.

[12]速急解决战士的御寒问题[N],壁报,1937-10-22.

[13]速急捐赠衣被给难民[N],壁报,1937-10-23.

[14]悼鲁迅先生[N],壁报,1937-10-19.

[15]韬奋编.抗战三日刊[Z]第1号.上海书店,1984.

[16]申报,1937-08-13.

[17]中国好像个大饼[N],壁报,1937-11-07.

[18]群众工作者要向群众去学习[N],壁报,1937-10-20.

K26

A

1009-928X(2012)01-0030-03

作者李晓兰系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教师、博士;陈黔珍系中共贵州省委党校报刊部主任、教授。

■特约编辑:鲁月棉

猜你喜欢

壁报服务团抗战
在“试点”上为科技服务团“搭台”
我们家的抗战
壁报
省文联组织文艺志愿服务团赴梁家河活动
省文联组织文艺志愿服务团赴安康活动掠影
我有一种超能力
红手环志愿者服务团欢迎您的加入
忆·抗战
抗战音画
“新潮社”在湄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