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改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的人文性

2010-02-18宿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年1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学生

宿 霞

(秦皇岛市第一中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说法独具匠心,特别强调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与引领,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的革命。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坚持“守正出新”的编写理念。“守正”,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严格遵循高中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注意继承我国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制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适当考虑高中语文课程和教材改革的循序度和适用面。“出新”则是既注意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结合,又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我国中学教育的实际,更适应当今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反思我国的教育,长期存在着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唯一目标,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语文课堂成了标准零件的加工车间,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只重视作品的字、词、句、篇的分析,传授给学生一定技能以求得评价学生绝对量化的结果——分数,对“情感陶冶”则重视不够,未能充分阐发文章所表达的情和意,使教育的人文意义丧失殆尽。这必然带来教育的诸多缺憾,不利于中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新教材的编写,笔者认为更突出了如下特点:

一、唤醒积极健康的情感

目前,中学生对社会的接触和了解越来越广泛,在一定程度上,社会上不良风气和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时甚至会超过学校正面教育的作用。面对这样的困境,尤其是在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背景下,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健康情感的渗透,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已迫在眉睫。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知道,阅读的对象不单指文章,还包括社会和人生,所以,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

第一单元是现代新诗,篇目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里所选编的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沁园春·长沙》中青年诗人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教学时用“情”这根红线来贯穿,学生们会大有思想和情感的收获。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

这个单元中,有传统课文《沁园春长沙》,这位伟人在诗中抒发的革命豪情,会让学生充分感受与理解,进而转化为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对这位普通中国农妇的描述和赞美,有象征主义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发散联想,从而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这些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审美观教育的好材料。

二、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

第二单元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作品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学生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培养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在国家危难面前,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睿智超群,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难能可贵,堪为楷模。

《荆轲刺秦王》中的易水送别,慷慨悲凉,动人心魄;忠义、刚直、果敢、机智的荆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令人扼腕叹惋,堪称“江湖侠骨”。

《鸿门宴》的过程曲折动人,极富戏剧性,人物形象更栩栩如生。文中的刘邦坚忍克己,胸怀大志,为了自己的宏图大业,他隐忍不发,甘居下坐。他善用人才,虚怀若谷,张良、樊哙等一批能臣勇士都对他忠心耿耿。他遇事冷静,当机立断,接受张良意见,笼络项伯。他能屈能伸,有勇有谋,给学生带来诸多感染。

三、引发深沉细腻的思索

第三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饱醮着热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觉醒的国民的呐喊。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技巧,鉴赏散文就较为容易,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披文以入情”,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巴金的《小狗包弟》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这篇课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由此而产生课文应有的认识教育作用,包括现在的高中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课文的价值还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站出来忏悔,这既是忏悔,是反思,是鞭挞,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反省历史的呼号,对光辉人性的呼唤。

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突出讲演者的形象。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梁任公重感情,轻名利,严于律己,坦诚待人。无论是做儿子、做丈夫、做学生,还是做父亲、做师长、做同事,他都能营造一个磁场,亮出一道风景。明镜似水,善解人意是他的常态,在某些关键时刻,则以大手笔写实爱的海洋,让海洋为宽容而定格,人间为之增色。在风云际会和星光灿烂的中国近代人才群体中,特别是在遐迩有知的重量级历史人物中,能在做人的问题上与梁启超比试者不多见。

四、激发灵魂深处的震撼

第四单元新闻报道,所选的三篇新闻的教育意义不可小觑。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从而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文中一些细节耐人寻味。比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语文教师借此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课上,师生共同感受那个曾让十三亿人倍感自豪的经典时刻,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文章不是无情物,对中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语文课不但有着义不容辞的义务,而且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乘着课程改革的东风,深入挖掘课文承载着的深厚的思想内涵,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健康心灵的栖息地。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