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学视角下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探讨
2010-02-17陈玲俐
陈玲俐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012)
专业教学视角下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探讨
陈玲俐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012)
在当今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着惯性化的成果作假、惯例化的项目设计、有形式主义之嫌的实践内容和有假期运动之嫌的实践做法。为使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效真正得到发挥,应在思想观念、执行机制、工作主体上实现三个转变,建立管、教、学三位一体的组织机构,建设与专业一体的教学资源,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思想上、方案上、师资上和资源上有长效的保障。
专业教学;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社会实践成果作假严重
各级各类学校在假期都给学生下达各类社会实践任务,而且都要求提交社会实践成果,而大学生本人及其家长都知道,所谓的实践成果无非是盖了实践单位公章的实践鉴定材料。有多少学生真正参加了实践?有多少学生是通过家长或其他途径随便盖了个公章?又有多少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成果鉴别真假而对假成果说“不”?长此以往,在大学里,社会实践成果作假成为学生及其家长公开的做法。在没有有效管理和约束机制的情况下,由团学干部操作主导的社会实践项目最终只能是走走过场罢了。
(二)社会实践游离于教学之外
在大学里,团学战线和教务战线往往有不同的主管领导,有不同的工作分工,学生社会实践是团学战线的工作范畴。分工明确的团学工作和教学工作,两个系统互不相干、各自为政,团学系统从自身的要求设计学生社会实践内容、组织社会实践团队,不可能考虑专业教学需求;而大学生们也深信,社会实践从来都是团学战线的工作内容,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所布置的项目以务虚内容为主,多以当地的党团机关为阵地开展各项工作,因此,社会实践是学生活动的一部分,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一部分,与专业学习无关。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完全成为了一项由团学系统主导的游离于教学之外的学生活动,绝少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三)社会实践内容和做法存在问题
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有形式主义之嫌,缺乏专业针对性 调查各类学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方案,内容设计是非常广泛的,往往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活动、学生社团艺术活动、社会工作与交往、心理调控、奉献精神等,内容上的普适性、广泛性和务虚性,使讲究实际的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有了逆反、畏难心理,且社会实践结果鉴定往往又以部门意见、新闻报道、照片等方式来体现,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较突出,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心中的形式主义的看法。
社会实践的做法有搞假期“运动”之嫌,缺乏过程监控 社会实践一般利用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来完成,并以团队方式来组织落实,但假期组队往往并不容易。在学生的潜意识中社会实践活动是团学干部的工作需要,社会实践也就成了各位团学干部的“面子工程”。项目之初,一般有热闹非凡的启动仪式;项目之中,限于人力物力,一般由团学干部们操作,学校对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做法缺乏有效指导,至于实际效果更是无暇顾及,缺乏对实施过程的质量监控;项目结束,类似的心得体会、调研报告、实践报告作为社会实践成果也热闹出炉,以此为主要依据的社会实践总结评比纷纷展开。结果社会实践大有搞“运动”之嫌,落实在了热闹非凡的启动仪式、热闹出炉的实践成果、热闹展开的总结评比上。
纵观社会实践存在的种种问题,究其根源,是因为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项游离于专业教学之外的团学系统主导下的学生活动,内容设计上不能紧扣大学生的心理需要与专业学习需要,缺乏约束机制,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能起到应有作用。因此,创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其纳入学校专业教学和管理,搭建专业化的社会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专业化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显得非常有必要。
搭建专业化的社会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专业化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一)实现思想观念、执行机制、工作主体三个转变,是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思想基础
转变思想观念,使社会实践从一项活动转变为一门课程,形成一套与课程管理制度相一致的社会实践工作流程和制度体系 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课程,是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学期授课任务同时下达社会实践任务,下达班级社会实践课程责任教师,要求与课程同步制定社会实践课程大纲和授课计划 (实施细则),在期末,要求提交成绩和过程材料,将学生社会实践以一门课程的方式落实到部门、落实到教师。
转变执行机制,使学生社会实践自下而上、上下互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已开展了二十多年,但一直是以自上而下的机制展开的,是一种被动的任务分配式的强制性机制,且参与面较窄,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不能真正发挥,对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消化不够,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收获也很少,社会实践流于一种形象工程,使学生社会实践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只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社会实践选修项目,学生根据本人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项目,提出实施方案,学校审批,可以有效地实现自下而上、上下互动的执行机制,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才能有效建立起来。
工作主体转变,社会实践由团学系统主导转变为专业主任主导 作为专业主任,应充分认识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学的关系及其价值,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视社会实践为游离于教学之外的学生活动的观念。长期以来,学生社会实践与教学被有意无意地割裂了。其实,学生社会实践应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应由专业主任下达社会实践的工作任务,建立社会实践教务部门问责制度,搭建专业化的社会实践教学平台,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二)统筹规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是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前提
为使学生社会实践产生真正的实效,必须创新社会实践的内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诱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因此,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硬性规定一定的毕业学分,只有参加了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毕业文凭,这是建立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前提。
明确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分比例和实践内容、开设时间、学分认定、教学目标、设立必修项目和选修项目等。对于技能性和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教学实践项目实行必修课制,并进行项目化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使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对于素质拓展项目,针对高职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选修项目制。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学生参与动机的产生,变“要我参加”为“我要参加”,有利于形成自下而上、上下互动的执行机制,有利于学生社会实践从一项活动到一门课程的转变,有利于大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有利于社会实践档案考核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从根源上保证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师资力量、时间安排,使社会实践有“法”可依,走入常规化轨道。
(三)建立管、教、学三位一体的组织机构,是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核心
管的层面 学校成立由分管领导为组长、专业教研室主任为执行负责人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专业主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针对各专业特点和专业资源,设计各专业的社会实践工作方案、实施途径、执行办法、学分认定标准、认定程序等,为“教的层面”的实施提供操作性很强的方向性意见。
教的层面 这是社会实践项目的执行操作层面,是保证社会实践活动质量和成效的重要因素。组建以学生工作教师为主的由专业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特别是学生工作教师队伍应适当考虑教师的专业背景与所在院系专业设置的相对一致性。同时,学生工作教师根据专业社会实践工作方案在设计项目时尽可能设计融专业、思政、活动于一体的社会实践项目,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活动实效。聘请实践基地人员为兼职教师,由实践基地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社会实践活动兼职指导教师,直接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学的层面 学生对社会实践存在一些思想误区,对此,我们要从思想引导、项目设计、课程安排、成绩管理、学分评价等方面加以改进,帮助学生走出认识误区,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是专业教学有机的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社会实践设立必修项目和选修项目,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权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语言表达等职业能力,实现与社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四)建设与专业一体的教学资源,是建立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保障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作为一门课程得到切实实施,必须建立丰富的社会实践课程教学资源,这是建立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保障。
课程设置 社会实践内容和项目应有专业针对性,才能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奉献自我。因此,应积极开发社会实践教学资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所需要的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项目,开发融专业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活动于一体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创新项目,建立与专业优势和学科技能相结合的必修项目,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管理 学校对学生提供的假成果证明应该说“不”,对踏踏实实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给以表彰,关注参与过程的重要性。就目前来说,不管学生社会实践的项目内容是什么,只要参加了实践,就会有所收获。作为社会实践的组织部门,不能再以项目本身的档次去要求学生了,当代大学生需要的是参与、是过程。
课程评价 建立奖惩一体的师生考核制度,学生实践成绩的评定听取专业教师、学生工作教师、兼职教师三方的意见,综合评定成绩,重视过程考核,并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优、评奖的依据,应进入学生的档案,与诚信挂钩,从根本上扭转学生造假风气,净化社会环境。将实践项目工作的成效纳入教师考核体系,明确教师职责,把教师参加和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情况作为工作量计算、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工作业绩考核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课程条件 挖掘专业实践基地的潜能,充分发挥基地的教学功能。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场所,是大学生开展活动、服务社会的桥梁和落脚点。目前,各高职院校已经拥有了一定数量的校外专业实践基地,但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仍没有很好衔接,各自为政,分别经营。应充分利用现有专业实践基地的资源,组织校内外师资队伍,共同协作,齐抓共管,本着“合作共建、多方受益”的原则,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任务,建立一批稳定运行、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挖掘专业实践基地的潜能,充分发挥基地的教学功能。
[1]江汶俊,桑胜利.体制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方向[J].文教资料,2009,(3下).
[2]李涛.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探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4(3).
[3]刘张飞.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增强活动实效性[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G717
A
1672-5727(2010)07-0131-03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社会实践已成为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但热热闹闹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到底如何呢?故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搭建专业化的社会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专业化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切实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陈玲俐(1961—),女,浙江宁波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