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还是要读的——朗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其思考
2010-02-17孟宪永
孟宪永
书,还是要读的,这里主要指的是朗读。朗读,既是读书治学的法宝,也是当代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对朗读教学作出明确的规定。然而,遗憾的是,要求并没有引起教者的足够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书声琅琅正在或已经变成一个只具空壳的形容词。
为什么会出现不“读”书的现象?如何认识这一现象?如何扭转这一局面?下面对当前的朗读教学现状及其成因作一简要分析,并谈几点认识。
1 朗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1.1 朗读的地位无足轻重
据笔者统计,在实际课堂中,半数以上的课是在“寂然无声”中“悄悄”进行的。即使是这不足半数的朗读课,有的也没有发挥朗读应有的作用,实际上成为教师讲课的点缀和附庸。
1.2 朗读的内容严重失衡
在各类课型中,对诗歌、文言文的朗读几乎达到100%;在教材中唱重头戏的记叙文其朗读比例仅占少一半;议论文尤其是说明文朗读所占比例更是小得可怜。这里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诗歌、文言文短小,且大多要求背诵,因而可“读”,值得“读”;记叙文,特别是小说,大多篇幅较长,“读”来耗时费力,会因此影响教师讲解;而议论文、说明文之类,内容枯燥费解,不宜“读”,不屑“读”,因而倍遭冷落。笔者认为,学生的思维水平低,思辨能力差,大概与此不无关系。
1.3 朗读的形式单调无当
在这有限的课上朗读,半数以上采取齐读、顺次读(学生按座位顺序或学号次序一个个接读)形式,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名朗读降到从属地位,有的还成为教师在教学中“惩罚”不专心听讲学生的一种手段。采用齐读,固然可以达到训练面广、气氛热烈、增强集体观念的目的,但用得过滥、安排不当,就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朗读水平,不利于对滥竽充数者作具体指导。采用顺次读,似乎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朗读的机会,但不适于短文,又因文章段落长短不一,势必造成新的不均衡。此外,轮到谁读,学生就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去读,把朗读当成一种负担,其效果可想而知。对于为数不多的指名朗读,许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也多是让那些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承包,而大多数学生成为听客、看客。
1.4 朗读的运用益趋淡化
课堂教学中采用朗读手段,随年级的增长而呈愈益淡化的趋势。且看这组统计数字:一年级至三年级采用朗读的课占所听课的比例分别为61.4%、43.75%、25%。笔者了解到各学段采用朗读的比例也是极不均衡的,即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到了高中课上几乎被剥夺了朗读的权利。有人说,学生越大越不会“说话”,可以说是这种淡化朗读倾向带来的负效应。
1.5 朗读的指导乏而不力
语文课上,学生朗读次数少,教师对朗读的指导相应就不会多,此之谓“乏”;即使有指导,大多停留在对字音、有无增减字、语序是否正确等一般指导的层次,真正按普通话及所读文章内容的要求加以具体、规范指导的占极少数,此之谓“不力”。有的教师在范读时尚有误读、漏读、倒读现象,缺乏情感,平平淡淡,根本起不到应有的示范作用,因而更谈不上指导。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时,不注意审听,或忙于板书,或抓紧看教案,将学生朗读作为思考下一步教学的过渡和缓冲,学生读得如何,无从评说。指导不力,一是教师对朗读教学的认识不高,二是受教师自身朗读水平的局限,“以其昏昏”,很难“使人昭昭”。
1.6 朗读的水平令人担忧
若以读音准确、句读清晰、不增、不漏、不倒读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朗读的标准,绝大多数学生达不到一般的朗读要求,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还读得前言不搭后语,结结巴巴;如果选用未学过的课文,用严格规范的朗读标准去要求,不达标的比例会更大。教师不重视朗读,忽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必然会导致学生不善于朗读。出现学生朗读水平普遍偏低的现象,客观地说,绝不是偶然的,是上述诸种因素的综合反映。
2 朗读教学薄弱的成因探究
2.1 缺乏足够的认识
有的教师以讲“效率”为名,课堂教学一味以“讲”为主,大量灌输,唯恐朗读会占用时间。学生的读,多采用默读形式,而且多是在无目的、无要求、无指导、无反馈的情况下进行,大大削弱阅读教学。他们错误地认为,学生只要对课文中的生字、难词会认了,理解了,就会念书了,而对于朗读的诸种功能(如再创作、强化记忆、感化、熏陶、审美、语感等)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去认真研究、探索、应用,长期以来,形成教师大声讲,学生默默听的单调、沉闷、低效的教学局面。
2.2 反传统论的影响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反传统论者认为,强化朗读是脱离实际的,是旧时学院式的东西,它扼杀个性,窒息创造,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不利于新形式下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主张语文教学要走上高效、稳健的现代化之路,就必须切断传统教学的脐带,勇敢地与传统分手。应当说,这种理论在语文教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受其影响,一提读书就想到“三味书屋”;一讲吟诵,就想到私塾中摇头晃脑的教书先生,进而想到摧残人才的封建教育。在开发思维的口号下,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充斥课堂,练习题目古怪繁多,分析讲解花样翻新,以为如此才是切合实际的新型的语文教学。诚如顾传之先生所言:“费了许多功夫,就是没有好好教‘语文’。”
2.3 升学率的制约
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围绕考试的指挥棒转,这在当今的教学领域中是毋庸讳言、尽人皆知的事实。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从多年的中考、高考看,对朗读的考查非常淡漠,在盛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人们自然对朗读教学不抱兴趣。结果是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讲”“练”中去,学生仍然不会读书。这实在是舍本逐末,有悖于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3 关于加强朗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3.1 充分认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朗读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手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而朗读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途径。有识之士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忽视口、耳,只注意手、眼,这是砍掉植物的根不希望它开花的办法。充其量这像插瓶,也许能开两朵花,然而开不多,也开不久。历代有所建树的人无不重视朗读,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这三位语文教育大家就十分强调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范文的意味、情调和文气。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意义。
3.2 冲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羁绊
在教学中要把朗读训练切实重视起来,把课程标准关于朗读训练的要求落到实处,尽快从考什么教什么的应试教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读书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
3.3 提高教师的朗读水平和指导能力
要把推广普通话和改善朗读教学结合起来。教师是推普的主力军,朗读更是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应在这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推普工作一直与教学相游离。有关部门虽然每年都例行公事地搞检查测试,但大多流于形式,走过场,搞“人人过关”,没能起到有效的指挥和督促作用。因此,各级教育领导部门要把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将能否讲普通话,能否经常讲普通话,能否为学生作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纳入教师教学业务的评估范围,使教师对朗读教学真正重视起来,朗读水平有所提高,指导能力得到加强。
3.4 改善教学手段,发挥电教功能
据了解,一般中学大都配有录音设备,大都订了著名播音员的课文录音带。但实际情形是这些条件并没能得到充分利用,有的甚至长期搁置尘封,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应当更新观念,打破传统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手段,让录音机、录音带物尽其用,让名家的声音在课堂上响起来,使学生仿有材料,学有目标。
总之,改变朗读教学的现状,加强朗读教学,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花大气力去解决去完成。期盼琅琅书声早日回到校园,回到课堂,再一次强调——书,还是要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