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2010-02-17□倪坚
□倪 坚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大学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压力,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我国的高职院校已普遍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能正确面对自身发展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并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该课程针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事物,而是具有复杂性、特殊性的人的心理活动,这就需要突破传统课程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等教学方法,采用适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的教学模式。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探索运用“三课”模式、“三分”策略和“三求”方法。
一、“三课”模式
“三课”即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实施案例教学课、心理训练课和自我探索课等三种心理健康教育课型,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培养及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案例教学课
现代教学论认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问题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因为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发求知欲,没有问题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据此,笔者在案例教学课中综合运用分析法、讨论法和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切入点,以“探究”为过程,以“解决方案”为出口,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课的基本程式为:案例导入——分析、讨论、发现——知识传授——解决方案。具体过程可以描述为:教师展示案例提出问题;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教师针对学生的疑惑适时传授心理学理论和知识;学生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教师展示富士康“80后”、“90后”的员工不到半年时间“十三连跳”的案例,让学生讨论事件不断发生的原因,教师再针对这些原因讲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及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请学生为富士康员工设计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程式让高职院校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其学习效率远远高于单纯的传授。
案例选择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代表性。可将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融入案例中,增加案例的影响力和辐射度。
2.现实性。案例的选择要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针对大学生易出现的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学习困难、情绪困扰、职业发展等问题。案例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时,才能够引发大学生强烈的兴趣及关注度,从而增加教学效果。
3.拓展性。学生最准确的学习行动是从问题出发,案例启示要有深度,这才能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促使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案例教学一要体现参与性和主动性。用“问题”吸引全体学生主动地探究、学习,“诱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改变学生上课时只带来躯体没带来思想的状况。二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性。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不是单纯掌握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而是把心理学理论与知识应用于实践去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应用性是重点。三要体现答案的灵活性。心理突出个性的特点,每个问题的解决因人而异有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解决方案必定是多元的,不拘泥于标准化的唯一答案。因为见仁见智,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兴趣与机会参与。四要注重引导性。多元的价值观会使一些非主流的思想观念呈现在课堂中,教师要加以合理引导,避免负面影响削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性。
案例教学是探究性学习,改变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理论化、知识化的状态,突出主体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理念,强调知识的生成性、应用性、创造性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二)心理训练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使学生从案例教学中“得法”,于心理训练中“受益”。心理训练是近年来我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是运用团体动力学,把团体辅导、拓展训练以及心理健康等有关的理论和方法融为一体。
心理学理论、心理知识、心理健康的方法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反复运用,就得不到巩固和发展。心理训练课中,笔者通过情景体验、角色扮演、游戏活动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练习,最终掌握及固化调节心理健康的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训练课的基本程式为:情境——体验——分享——提高。如“同舟共济”的心理游戏,让六——八个学生组成一组,让每组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同时站在一张越变越小的报纸上。学生面对的问题是:团队如何合作才能完成越来越困难的任务(不合作无法完成);如何处理团队目标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团队目标和个人利益不总是一致的);如何选择自己的角色(指挥还是服从)。学生在这个情境中,通过不断尝试、努力,在亲身体验中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寻求共赢。活动后分享各自的感受,整理自己的思考,聆听他人的感悟,从而提高自我知觉。这种学习是内在的,是学生在身体、情绪、知识上全部的参与。心理训练不是教师用语言去提醒学生要改变自己,而是用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及结果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改变自己。人的心理活动与情境高度契合,这种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的感悟与认识,是任何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取代的。
心理训练课的特点包括:
1.寓教于乐。心理训练中的情境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脱离晦涩枯燥的说教或理论灌输,符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2.先行后知。心理训练不是讲道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直接体验。学生进行“主动学习”,通过体验来“悟”,而不是被“教”,有效地实现从知到行的转换。这种从实践中获得的感悟让学生有更深的认同感。
3.场的效应。心理训练利用团队互动,使学生产生共振,形成心理场,激发学生的潜能,完成个体环境下不能完成的任务。
心理训练是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产生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自我探索课
心理健康教育要根基于学生对自己心理的了解。只有学生认识到自我心理状态、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构建维护心理健康的对策。探索自我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个重大任务。笔者运用心理测量法、问卷法、实验法等对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让学生从新的层次、新的角度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管理自我和发展自我。自我探索课的基本程式为:自我探索——启发释疑——寻找突破——总结转化。如通过“气质测试”让学生对自己的气质进行探索,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的特点,并掌握自己气质类型的优缺点、长处及短处,促使学生为了更好地发展自我寻找扬长避短的方法,加深对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关系的了解和理解。
自我探索课是反思性学习,是学生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事物、信息、结果等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一个人越是了解自己、接近自己,面对冲突时才更能做出适当的抉择,维护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三分”策略
“三分”即分组互动、分主题深入、分层次评价。“三分”策略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立足高职学生心理特点、重视学生心理需求、关注师生关系、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一)分组互动
分组互动是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班额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心灵,只有心灵对教学内容的关注,才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分组构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的、立体的互动,提高了学习效率。建立小组学习组织,要兼顾性别、个性、态度等因素。一般根据教学班的实际情况将6-8人分为一组,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合作、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小组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更充分地发挥主体性和参与性。
1.加强小组建设。以6-8人为一组,选出组织能力强、有威信、心理素质好的学生任组长,由组长带领小组完成各个任务。
2.竞争性学习。通过组间互动、竞争,促使各组能独立有效地开展训练、讨论和分享等活动。
3.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学习、训练、讨论、分享的过程,实际上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启发的过程,形成互学、互补、互进的局面。实践证明,分组以后学生参与学习层面增多,分享深入,团队意识增强。
(二)分主题深入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计划学时为36,但实际学时远远达不到要求,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多元与深入的渴望,教师处于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满足学生多种需求的两难境地。笔者根据这一现实,在同一个教学班中,同一教学时段内,采取划分不同主题进行深入学习的策略。主题设定的依据: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自愿选择不同的主题组成一个或几个小组,教师依主题进行不同的心理拓展教育。实施中注意
1.教师水平。这种教学策略要求教师有更高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要清晰。
2.各组之间的干扰因素。各组的教学进度、场地、情绪等因素要认真考虑、安排。
3.确定学生助手。课前要确定学生助手,并与助手沟通,以达到层级管理的目标。这种教学策略体现了高效能的特点。
(三)分层次评价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应不同于传统的评价方式,要注重学生心灵成长。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生长环境、心理成熟度不同,不能僵化使用卷面分数。心理健康课的评价应更细致,要能体现学生的心理成长度。笔者采用“分层次”评价的策略。“分层次”是两级评价,即主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主体性评价以激励为主,先由学生自评然后由小组评定。自评过程是内省过程,小组评定更易于挖掘个体点滴进步。这个层次的评定有利于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相联,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性评价以发展为主,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以学生自助、他助能力为核心。这种教学策略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注学生生命质量的特点。
三、“三求”方法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笔者结合实际需要,灵活运用经体验求认识、经分析求技巧、经训练求迁移的“三求”指导法。“三求”指导法立足过程,意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
(一)经体验求认识。教师通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感知、联想和想象,引起情感体验,在体验中提升认识。其实施步骤为:设置情境——情感体验——提高认识,这种方法重学生主动学习。
(二)经分析求技巧。心理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分析是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前提,技巧是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其运行步骤为:心理问题——分析原因——解决方法。反复应用技术才能形成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这种方法重能力的提高。
(三)经训练求迁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当学生面对新问题时,能整合知识与技能,让心理知识与技能迁移,从而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其实施步骤为:新问题——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解决方法,这种方法重学生的发展。
[1]揭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08(8).
[2]黄仁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纵横,2008(12).
[3]徐丹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