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及其现代启示
2010-02-17□马云
□马 云
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以毕生的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形成了独具特点的职业教育思想。其社会化、人本化、和谐性的价值取向对当代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形成过程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在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反思中国自办新教育以来的问题和教训中逐步形成的。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经过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实业教育逐渐成为清政府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但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多年来累积的体制性因素,职业教育相比普通教育,其发展的规模和数量相形见绌。1913年,黄炎培在《教育杂志》上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对普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批评,提出改革普通教育、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需要之间的联系的若干思想。与此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卷入战争而无暇东顾,中国民资工商业趁机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但当时这样的人才极度匮乏,这种现象曝露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严重不适应,职业教育远远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本着探寻中国教育弊病和救治中国教育的目的,黄炎培于1917年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和《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的发表,标志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自此起,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不断发展完善,以192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为标志,其职业教育思想基本走向成熟。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
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中,黄炎培论述了职业教育的地位、目的、办学方针、教学原则和职业道德教育,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体现了社会化、人本化、和谐性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
(一)社会化的理性精神
1930年,黄炎培在《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指出,职业教育“有最紧要的一点,譬如人身中的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是什么东西呢?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1]。这里,黄炎培所指的是社会化主要是指职业教育办学必须社会化。
职业教育社会化,就是职业教育机构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全面与社会沟通,与时俱进,积极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早在民国初年,黄炎培就意识到要把社会化作为职业教学的办学方针。他认为“离社会无教育,欲定所施为何种教育,必察所处为何种之社会”,“办理职业教育,并需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2],强调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黄炎培之所以注重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是因为他看到了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更为紧密的联系状态、更严格地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也正如他多次强调的“办职业教育,是绝对不许关了门干的,也绝对在书本里讨生活的”[3]。1926年,黄炎培总结了近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认为“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4],进一步指出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这种“大职业教育主义”,其实质是黄炎培社会化办学思想的升华,具体包括“办学宗旨的社会化——以教育为方法,而以职业为目的;培养目标的社会化——在知识技能和道德方面适合社会生产和社会合作的各行业人才;办学组织的社会化——学校的专业、程度、年限、课时、教学安排均需根据社会需要和学员的志愿与实际条件;办学方式的社会化——充分依靠教育界、职业界的各种力量,尤其是校长要擅长联络、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5]。黄炎培社会化的职业教育思想,鲜明提出开展职业教育的社会理念,深刻揭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精辟概括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职能。
(二)人本化的办学理念
黄炎培在《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一书中指出:“世界一切问题的中心是人类,人类一切问题的中心是生活”,“余向论教育之旨,归本人生。其义惟何?一曰治生,一曰乐生。”并说“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在黄炎培看来,教育应以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实际需要作为其活动的动机与目的,不能也不应脱离个体的实际需求。因此,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必须“为大多数劳苦民众服务”,“必须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体现了其人本化的办学理念。
首先,黄炎培提出“使无业者有业”。所谓“使无业者有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使个体获得基本的生存技能,使生计得以保障。在旧中国,占人口总数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处于社会最下层,生活状态最困苦的弱势群体。加上由此牵引出的中国百业不良、社会生计恐慌等问题,黄炎培认为只有通过兴办面向平民阶层的职业教育,帮助他们获得某种就业、从业或创业的实用技能,才能使他们获得自身的自由解放、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数十年间,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创办了各种各样的职业教育,如职业学校、职业补习学校、职业指导机构、农村职业教育试验区、裁兵后职业教育、伤兵职业教育、清室旗人职业教育、战后伤残职业教育等,孜孜不断地追求“使无业者有业”的教育目的。其次,黄炎培提出“使有业者乐业”。所谓“使有业者乐业”,是指“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6],即通过“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从而达到“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7]。黄炎培这一理论一反传统教育“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意识,明确指出人们参加职业教育学习不是为了“读书做官”,而是要发展自己的个性,是为一个国家、进而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做准备。这种鲜明的“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思想开创了社会的新风尚,他的造福平民、服务社会的善举因此也得到了广大平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
(三)和谐性的理想志趣
黄炎培在社会化和人本化的价值观指导下,一直在为实现职业教育的和谐状态而努力,和谐的理念在其职业教育思想中随处可见。如果说社会化和人本化的思想旨趣是指导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构建的价值指向,那么和谐教育目标的达成则是落脚点,和谐理念是贯穿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一条红线。
首先,黄炎培主张个体的和谐发展。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能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生存于世界,即职业教育首先应能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能为个人谋生做准备,实现“治生”;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也要“谋个性之发展”,能提升人精神上的修养,实现“乐生”。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即在于能在“治生”与“乐生”的基础上,使无职业者有业以解决生存问题,使有职业者能从个性发展的角度乐业。这一“治生”与“乐业”并重的思想,深刻地体现了黄炎培对个人身心和谐发展的追求。
其次,黄炎培主张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在满足“求生乐业”的基础上,还需要追求“求群”。即通过培养个体“为己谋生”的技能,在满足个体“求生”的基本需求基础上,塑造个体“为群服务”的精神,满足其“求群”的需求,进而实现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黄炎培要求树立“对所习之职业具有嗜好心,所会之事业具责任心”、“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的“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观,培养“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和“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高尚情操,希望通过提高国民的职业素养,使学校培养的人才都有用武之地,社会从业者都受到良好的训练,最终达到“学校无不用之成才,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乃至野无旷士,肆无窳器,市无流氓”[8]的目的,确立社会国家的和谐基础。1934年,黄炎培在国家危难之际,在倡导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统一的基础上,更是提出职业教育要“为民族谋独立与繁荣”的主张,并疾声大呼,我们“这一群人是有爱国心的人,职业教育社就创立在利国利民这一念上”,我们 “唯一的信仰,就是爱国、报国”,“一切一切靠的是中华,一切一切为的是中华”。他的爱国之心、救国之情进一步凸显其将职业教育的作用放在教育、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加以考察,这对于当时国运多舛、百业凋敝、民不聊生的中国就是一种和谐建设的尝试与努力。
三、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他的社会化、人本化和和谐性的职业教育思想旨趣,丰富了中国的教育理论,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一)坚持社会化办学,紧密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在当时,黄炎培看到了中国与欧美国家在职业教育上的差距,认为实施职业教育是缩小差距、从根本上解决国民生计问题的重要途径,阐述了实施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主张大力提倡社会化的职业教育。在今天看来,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是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迎接未来挑战的需要,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的任务之一。我国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也指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它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仅具有培养社会性的人的教育的一般属性,也具有了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劳动就业服务的特殊属性。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社会化办学,建立多元的职业教育体系,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找准自身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办好起骨干作用的、有特色的、高质量的社会化的职业教育。
(二)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在经过十多年的探索研究之后,黄炎培将其职业教育的基本思想高度概括为“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并确定其基本目标为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力求“谋生”与“乐业”的完美结合。黄炎培职业教育的基本思路,为我们指明了实用可行的办学理念。在当今时代,“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是以人为重,以人为先。“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代表着时代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必然,当然也应该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主流价值取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当代职业教育必须要注重人的一般性发展,即必须在强化专业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做到“以人为本”,重视职业教育对象基本素质的提高,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理念贯穿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始终,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状态是黄炎培毕生追求的理想状态。并提出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以达成和谐状态的实现。这对于今天的职业教育发展不无教益。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社会经济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而我国现存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水平层次较低、三农问题、就业问题等,既不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利于国内产业应对市场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更不利于社会安定有序地发展。因此,面对诸多急需调整和改善的问题,必须要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全面建设的重要内容、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要抓住机遇,将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上的保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要求从业者有一技之长,还需具有敬业爱岗、胸怀社会、服务他人的职业道德。作为职业活动行为的标准和要求、承担职业责任和义务的职业道德,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因此,应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以促进从业内部人员之间的和谐、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和谐、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和谐、职业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和谐和从业者在活动中与自然界的和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
总之,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来审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必须奉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必须努力突破狭隘的职业技能本位的观念,从人的职业的社会性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出发,不断深化和丰富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踏实稳健地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良性的发展。
[1]黄炎培.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是什么[J].教育与职业,1930(4):3.
[2]黄炎培.断肠集[M].上海:生活书店,1936:46.
[3]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J].教育与职业,1926(1):3.
[4]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54.
[5]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60.
[6]黄炎培.断肠集[M].上海:生活书店,1936:46.
[7]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59.
[8]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