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内分泌治疗
2010-02-17廖学权胡彩珍黄增祥
廖学权,胡彩珍,黄增祥
(东莞市万江医院,广东东莞 523050)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近几年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所致的一组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起病隐袭,症状常不突出,故易被误诊,从而导致治疗失败,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同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治疗在目前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笔者收集我院2004年2月~2009年10月收治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选择其中临床资料较为完整者共32例,现将其临床诊断与内分泌治疗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69岁,平均50.5岁;病程2.5~18.0年,平均7.5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诊断均依据美国甲状腺学会于1990年公布的实验室诊断标准,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诊断:血清TSH浓度超过统计学定义的正常值的上限4.0~4.5 mU/L,而9~20 pmol/L的浓度在正常范围内,应注意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增高。
1.2 初诊情况
在诊断中,32例患者首次确诊26例,确诊率为81.3%,其中,初次诊断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0例,合并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12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例。初诊诊断为其他疾病6例,其中,误诊为冠心病3例,误诊为心功能不全1例,误诊为肾脏疾病2例,经入院化验甲状腺功能后,纠正或补充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1.3 实验室检查
所有病例均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测,其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降低12例,数值为0.60~1.08 nmol/L;甲状腺素(T4) 降低15例, 数值为 25.8~33.5 nmol/L,TSH 升高 10例,数值为18~75 mU/L,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强阳性2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血红蛋白测定均低于120 g/L。通过应用甲状腺彩超检查,32例患者中20例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伴有不均质回声改变,其中9例腺体内可见低回声团块,相对比较模糊。12例为甲状腺结节伴不均质回声改变,其中3例可见微小钙化点。
1.3 治疗方法
确诊病例均给予甲状腺素片治疗,从20 mg每天开始,每周增加20 mg,待症状改善、TSH降至正常、脉率及基础代谢率恢复正常时减量至适当的维持量。
2 结果
32例患者经过采用上述内分泌治疗措施,31例患者的病情6~18周后明显改善,治疗有效率为96.9%。T3、T4降低的患者恢复正常数值,TSH升高的患者也正常或接近正常数值。1例因没有坚持服甲状腺制剂,病情复发并加重。随访0.5~2.0年,患者均身心健康。
3 讨论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症状变化多端,患者常以某一较突出的症状就医,从而常与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生化检验结果相互混杂,故临床常漏诊[1]。在临床表现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因为畏寒、乏力、活动减少等症状往往被认为是衰老的一般表现。据一项对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临床研究,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发现,大部分患者有轻度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临床表现[2],主要表现为怕冷、眼水肿、皮肤干燥、思维迟钝、肌无力、疲劳、便秘及声音嘶哑。同时由于很多患者基础代谢低,常常合并其他疾病,所以临床医生对有上述症状的患者要警惕本病的可能性。
在实验室诊断中,住院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在恢复期有短暂的血清TSH升高[3]。同时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患者其TSH分泌往往最后受累,TSH分泌不足导致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形成后常常掩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的临床表现,不易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区别,故源于垂体的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之鉴别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同时在小儿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研究证实,多数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是由于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胎儿接受了自母体胎盘转运而来的T4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5];无甲状腺胎儿脐血中T4的水平相当于母体T4水平的1/3。早期患者由于体内激素水平不足影响全身多器官、多系统发育,导致出现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如黄疸、特殊面容、皮肤毛发干燥等非特异性症状,因此易出现漏诊和误诊[6]。同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中的大量甲状腺激素既可促进脂肪生成,也刺激其分解,T3可诱导多种脂肪代谢酶的合成。甲状腺激素缺乏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减少,中密度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胆固醇清除率降低,并且由于肝脂肪酶活性减低,中间密度脂蛋白转化为低密度脂蛋白速度减慢,三酰甘油清除率也降低,导致血脂紊乱,对正确诊断有影响。
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治疗中,疾病筛查是早发现患者的最佳手段。同时甲状腺素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起始剂量文献报道不尽一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治疗最好做到剂量个体化,应不同患者而异[7]。在治疗期间应注意定期复查,每次复查时均应详细了解患者的饮食、代谢、有无甲状腺功能低下或药物过量表现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适合个体需要的有效药量或者考虑是否可以停药[8]。本组有1例患者擅自停用甲状腺激素,曾先后2次住院治疗,而坚持正规服药治疗的患者病情控制较好。
总之,由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症状不典型,多累及全身各系统,转诊频繁,临床医生应全面分析检查,最大可能地避免漏诊、误诊。在临床工作中加深对亚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特征、转归及病理生理的认识,正确诊断及处理亚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其相关疾病的危险性。
[1]顾学范,叶军.新生儿疾病筛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2]于正琦,冀子中,李中直.老年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7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1999,12(3):228.
[3]鄢洁,林扬,刘国信.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30例误诊原因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2,15(6):451.
[4]吕芙薇,杨军,王芒,等.烟台市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筛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4):275-277.
[5]周家进.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25例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4):79-80.
[6]杨明武.亚急性甲状腺炎69例临床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12):1107.
[7]周仁,庞春平,王晓枚,等.亚急性甲状腺炎并Graves病三例并文献复习[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6):493-494.
[8]康怡,朱本章.桥本甲状腺炎与亚急性甲状腺炎共存[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20(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