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诊断和风险评估指标分析
2010-02-17张文艳胡红霞
张文艳,胡红霞,赵 倩
(1.开封市陇海医院检验科,河南开封 475000;2.开封市第五人民医院检验科,河南开封 475003;3.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检验科,河南郑州 450000)
随着蛋白标志物如肌红蛋白和心肌肌钙蛋白的研究进展,美国临床化学学会NACB和IFCC的委员会建议,MI的诊断标准从酶扩展到蛋白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心脏病学协会同样把心肌肌钙蛋白列为诊断ACS的标志物。所有临床学术机构和检验学术团体分别得出这一结论,即心肌肌钙蛋白是ACS诊断、危险程度分级和治疗指导的最好标志物。所以,笔者建议临床医师使用心肌标志物时应逐渐改变首选CK-MB的做法,而是把检测血清肌钙蛋白I(cTnI)作为临床诊断心肌梗死(AMI)的第一标准,也可用于急诊胸痛患者的评估。本文采用金标法检测cTnI和Mb,使用速率法检测患者心肌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8月~2008年8月急诊心肌梗死患者115例,其中,男78例,女 37例;年龄42~81岁,平均(60.3±11.5)岁。所有病例排除肌肉损伤及肝肾功能不全史。
1.2 检测方法
cTnI、Mb采用胶体金法(杭州艾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心肌酶(OLYMPUS AU640生化分析仪配套试剂)采用速率法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115例患者定性检测结果:在入院后24 h内cTnI、CK-MB和Mb对AMI的敏感性分别为94.8%、85.4%和75.6%;cTnI和Mb联合检测对AMI的敏感性为99.1%,特异性为87.3%,阳性预期值为94.5%;cTnI检测对预测所有病例30 d住院期间发生死亡的风险比率为3.08。AMI患者AST、CK、CK-MB、LDH、α-HBDH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结果分别为(167.83±49.52)IU/L、(1206.42±324.45)IU/L、(171.25±68.92)IU/L、(458.64±149.27)IU/L、(538.74±214.18)IU/L,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均<0.0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最严重的后果,临床上根据典型的胸痛病史、心电图的演变特点及血清酶学测定,诊断一般不困难,但是约32%的AMI患者由于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和心肌酶学改变,容易误诊、漏诊[1]。最近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以及美国心脏学会(AHA)对检测MI的生化标志物的应用作出建议。用于有缺血症状(如急性、进展性或新近的M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SC)患者分级重新定义的标准是除依据血清(浆)心肌肌钙蛋白(I或T)浓度的升高外,还应考虑心肌损伤的早期生化标志物(如肌红蛋白和CK-MB亚型)[2]。cTnI和Mb联合检测对诊断AMI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cTnI在胸痛4~6 h诊断敏感性达100%,其含量与心肌受损面积成正比[3],并随时间增加,发作12 h后达到平台浓度,不受骨骼肌损伤的影响,血液中持续5~7 d,诊断窗口宽,对心肌损伤特异性优于CK-MB[4],并对心脏事件有预测作用,可用于患者危险度和预后的评价,逐渐成为诊断AMI的“金标准”[5]。本组AMI发病4 h后cTnI和Mb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CK-MB。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医院都已使用cTnI、Mb、CK-MB作为诊断AMI的新指标。可将三者联合测定作为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首选方法[6-8],能降低AMI的误诊、漏诊。
[1]马旭,马陟.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15例误诊分析[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7,4(32):146.
[2]潘柏申.心肌肌钙蛋白的临床应用[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0,15(5):264-266
[3]陈晓曦,姚发辉.急性心肌梗死近期并发症与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变化的关系[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5,3(11):824-826.
[4]梅帅虎,陈芝华,陈艳萍,等.血清肌钙蛋白I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探讨[J].医学临床研究,2004,21(4):345-346.
[5]罗军,刘云兵.心肌肌钙蛋白在心血管诊治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6(1):38-39.
[6]张华,陈华,李永兴,等.心肌损伤标志物的联合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J].江西医学检验,2007,25(5):104-105.
[7]牛长斌.不典型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3):184-185.
[8]贾红龙.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肌酶水平的变化[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7):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