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中应充分尊重读书的地位
2010-02-17赵生秀
赵生秀
从新课改目标的思路和要求来看,学习过程中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都与读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是显性读书价值或是隐性读书价值的最好体现。积累语言文字需要读书,切实可感的情感体验需要读书,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需要读书,写作实践的有效进行需要读书,甚至科学的价值观的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形成、温文尔雅的修养的形成都需要读书。读书贯彻在语文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个细节。
偶尔看过历年来各省的高考满分作文,最明显的感触是这些学生的考场作文中洋溢着一种浓郁的文人之灵气,这种灵气得益于大量的阅读。记得一篇名为《赤兔之死》的高考满分作文,作者以熟谙的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凸显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并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主题立意更上层楼。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明白晓畅,文采飞扬,老到的语言功夫使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也令阅卷教师赞叹不已。这种水平的达到必定是建立在广泛深刻的阅读之上的。
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同样与读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运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极其需要从读书中提取思想精华,涵泳情味,提升品位,成就高尚的情操。可想而知,一个不读书的人不可能有突出的口语交际能力,展示与外界沟通的才华;不可能写出切实可行的评价报告,表述自己的科研成果;不可能享受到来自作品的各种感动,着实产生情感体验;不可能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科学的价值观,进而达到较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名垂青史的名士莫不是以读书作为提升人生境界的有效途径。战国之屈原,盛唐之李杜,宋之苏辛,元朝之王实甫、关汉卿,清之曹雪芹,正因为艰苦卓绝的读书经历成就了千古之辉煌。在当代最有力的典型就是余秋雨大师。近年来,大学生不重视读书,甚至就读于中文系的学生也不大把阅读当做要务来抓,求职过程及就业后面对的尴尬是可想而知的。而语文教学就承担了凸显读书价值的重要任务。
最为突出的是在写作实践中最能品出读书积累的情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学生写作也应以一定的阅读积累为前提。语言文字的占有量,文字表达功能,理论知识水平,写作技巧均来自于广泛的读书。之后才可以写出好文章,阅读积累的情味也会在笔墨耕耘中仔细品味出来。所谓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有了阅读积累的好前提,语言不会枯燥乏味,材料不会单一空洞,情节不会呆滞无趣,结构不会千头万绪,思想不会浅薄低俗。整篇文章会洋溢着一股涓涓才气,会让作者在笔耕中切实感受到一种激情被释放的兴味盎然,一种才华被展示的冲动,一种与社会与人生与周围世界无所顾忌平等交流的成功,一种人格被升华的高尚,自然而然流落笔端,整个过程会让你品出一种自我心灵对话的自由与惬意。如果没有扎实的阅读积累,很难享受到写作过程中的以上情味。
语文教学中如果忽略了读书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会造成语文学习乃至其他学科学习方面的遗憾。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离语文课本越来越远,这是因为语文能力的高低根本上应表现为能否很好地运用语言,即能否真正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而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积累,而积累的根本途径在于大量的阅读。从小学到高中的24本语文课本是无法完成积累任务的。这当然不是说语文课不重要,语文课承担着重要的激发兴趣、提高技能、指点迷津等导航性作用。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要想真正提高语言修养和语文能力,必须有数十倍、数百倍于语文课本的阅读量积累才行。学生解答高考主观题包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时,不能酣畅淋漓地发挥才情,跟平时阅读量远远不够大有关系。读书同样对学生的其他学科也有极大的帮助。政治历史书籍、天文地理掌故、文化性专著在开发学生文科素养方面发挥着特有的功效;而科普读物,前卫现代科学新型学科书籍则在开发学生智力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
学生应着重读哪一类书?怎么读?基本原则,只要思想健康、品位较高、自己喜欢的书都可以纳入读书范围。最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时尚美文也是可选作读物。不反对读武侠言情小说,但对其在中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有过多的顾虑,建议学生要慎重。另外,科学类书籍也是丰富学生视野的最好教材,不可排除在外。在读书方法上建议浏览和精读交替使用,时间分配上可以分阶段进行。
总之,语文学习中应充分尊重读书的地位,只要把读书放到其他环节无法代替的位置,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就相应提高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也就彻底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