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中学地理教学方法初探
2010-02-17任继荣
任继荣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受到教师的关注。
1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创设地理情境进行教学
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目的,教学形象直观。同时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如讲“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其中叙述:“……只见一个圆形星球悬在天空中,上面有蓝色的海、白色的云,没有云块遮挡的情况,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用美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在航天飞机上看地球的自述:“地球真是一个漂亮的星球,像一个令人觉得很容易破碎的玻璃水晶球,蓝白条痕相间,水蓝色大气层薄薄一层覆盖。”“我在中国上空慢跑,我想着故乡,我来了。”这样一上课就先声夺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听得认真、有趣,受到深刻教育。
2 认真设计地理略图,做到视听结合,改善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对于内容比较抽象,而无挂图、插图表示的内容,利用生动的语言、传情的教态和板图结合,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起到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教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爱听的,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目的。生动有趣、富于启发、和谐动听、节奏明快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
例如,诗词歌赋,朗朗上口,应用得法,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如讲地球的运动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描述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时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样一方面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
3 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优化课堂教学
电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运用投影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间概念。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投影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直观的图像演示,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间观念。
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时,可先打出绘有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图,接着讲述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年复一年的沉积,不断抽动绘有向上的泥沙沉积带投影片,说明河床不断抬高,进而造成水位不断升高,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涨的水位而不断加高堤坝。这样,就展示出河床高出地面的清晰画面。一步步的演示,配合教师的讲解,就把“地上河”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4 利用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引申和辅助,教师要积极开辟地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课外小组通过参观气象站,进行天气预测、物候观测;还可以组织地质夏令营、制作地理模型、宣传有关地理的法规等活动,力求把课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之中,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结构。还可以通过乡土地理的调查,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其他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与记忆;结合乡土地理的一些实例,如河道污染、白色污染、噪声污染等,对学生进行环境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这样,地理课的教学就会变得有声有色,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品德。
总之,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通过教师激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开发学生潜能,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