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探究
2010-02-17钦威
钦威
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进行探究。
1 教材使用的有效性:要考虑地源化因素
江苏省初中信息技术课使用的新教材是在小学阶段内容基础上的螺旋上升,并把高中知识点渗透到初中教材中,起点高,它是根据有一定电脑基础知识与操作能力的学生的情况编写的。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而言,虽然2004年省里为各个学校配备电脑室,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小学的学习不够系统化或者根本没学。平时在家也很少接触到电脑,大部分学生缺少新教材学习所需要的起点要求。这样新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对他们来说难以理解,同时动手操作能力不强。所以教师在备课前就要深入研究教材,使用教材要注意有效性,对教学内容的编排要考虑地源化因素。即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合理重组教材内容,通过二次编排教材,使之更适合于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厚度,不降低高度,做到简洁易懂。
笔者备课时,深入研究教材,将第一章信息技术的编码安排到第二章管理计算机中讲解,而将第二章认识计算机,包括计算机构成和正确使用,放到第一章,为从因特网获取信息做准备。信息编码和计算机系统放在一起讲解,这样二进制与信息存储容量单位就更容易理解。也使学生开始学习课程时不感觉有什么难度,上网获取信息的实践动手操作也能调动学生兴趣。由此让教材内容的逻辑发展与所教学生的认知习惯、学习习惯相重叠。
2 学生分层分组活动有效性:要考虑情商因素
新课改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性的融合,不管是项目引导、主题活动还是任务驱动,都需要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协作。这种人际交往与协作的实现和人的情商因素相关。所以设计项目、任务、活动时要考虑情商因素。许多教师往往忽略这一点。
有的学生虽然掌握一定知识技能,安排他做小组长,可由于组织、协调、与他人沟通能力等情商因素影响,往往不能发挥带头人的作用。例如,有的是无法组织、协调小组队员合作而让团队成为一盘散沙;有的是个人主义严重,不能主动是帮助其他学生,逞英雄,一个人包办;有的是不自信而不敢带领同学去完成任务,使小组的活动不能协作起来;也有的小组中原来不是指定或选出的小组长,可他愿意在小组中表现自己,这样就会和原来的组长形成意见分歧,影响小组协作进度和团队能力的发挥。所以分组必须要考虑学生的“情商”因素,因为在团队协作中,学生的情商因素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设计任务驱动教学时只有综合考虑学生的这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才能更好完成教学任务。
3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考虑趣场和境场因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中,从而产生愉悦的心灵快感,更能激发人的能动性。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时,应考虑学生的趣场因素和学习的境场因素。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创设情境是有效的手段,在这一点上在批判传销的目的同时,其宣传手段值得借鉴,他们善于创造境场、刺激趣场。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生动且直观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唤醒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表象等特征的综合运用,提高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动画制作时,在这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掌握制作逐帧动画,学会用逐帧动画表达自己的设想,所以在这节课教学设计安排是:一开始通过逐帧动画与动画补间的对比,创设境场与趣场,让学生体会到补间动画的优越性。一下子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起来,他们迫切地想了解并掌握这一技术,师生自然进入本节课学习,正所谓水到渠成,这节课也就成功一半。
4 任务设计的有效性:要考虑学生的可参与因素
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以学生为主体,实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更能实现信息技术新课改提倡的,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体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并能将技术的文化特性与个性表达融为一体,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设计。任务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可参与因素,设计任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可操作性和可思考性,要让任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去完成。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会知识、锻炼能力,又能启发学生观察、思考、探询,驱动学生去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
笔者在设计动画制作这节课时,设计的任务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构造出一个系列驱动性任务,其过程由简到繁,螺旋上升。设计的第一个任务是学生制作简单的飞机飞过天安门运动(利用阅兵式图片,潜移默化进行爱国情感培养)。这里用飞机图片制作动画补间简化了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任务的经历中体验动画补间的原理、最基本的制作方法,明白制作中的关键点。而且学生完成这一任务后,也会产生成就感,学习积极性更高涨。把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有机融合起来,实现教材的四维目标构想,特别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为他们自由创作做好铺垫。最后留的课后创作任务是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不束缚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他们的奇思妙想,从而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习的知识,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发挥和释放,我学习我快乐!
5 教具设计的有效性:要注重传统因素
好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一定要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似乎越精尖越好,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教学水平,吸引学生的眼球,忽视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不是万能的,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有效性是衡量标准。仍以上边的教学为例,这部分有许多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比如图层。如何将图层的概念讲清楚,让学生容易理解?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制作传统的实物教具进行辅助教学,用透明胶片制作这样的教具:一张透明胶面上是背景,一张胶片上是一只可爱的小兔子,一张是一只美丽的小鸟在天空中飞。在教学中演示给学生看,让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具体化,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学生便一下明白其实质所在。Flash中图层就相当于透明的胶片,图层的作用自然也就理解。可见传统的教具也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推进新课改的教学中,要大胆实践并勇于创新。注意记录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如成功、失误、亮点、奇思妙想等,坚持不懈地把教学中最真、最实、最美的记录下来。严谨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提高教学素养,逐步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教学观念和个性化教育哲学,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1]李佳东.情商主宰人生[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5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