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 促进学校教育现代化
2010-02-17李本辉
李本辉
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当今的小学生是21世纪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从小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从小培养信息素养,使他们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对人类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今后的健康成长提供极大的发展空间。根据信息素养有关理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三方面。信息素养的培养有赖于学校、社会、家庭的配合实施。
1 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兴趣,培养信息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意识,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信息在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要求他们具有使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解决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到应用信息技术是获取信息的有效手段,让他们明确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信息需求的意念和利用信息技术探索信息的欲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谈不上信息意识的培养,更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课中出现许多有趣的新鲜事物,如电脑知识、电脑游戏、因特网、QQ、E-mail等,这些为学生打开一扇扇窗户,使他们乐在其中,兴趣盎然。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突出趣味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求信息、获取信息。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2 多形式组织课堂活动,通过实践培养信息技能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让学生具有操纵信息工具的能力、自主探索信息的能力、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创建信息的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上机操作实践是实现小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三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在学习鼠标和键盘操作时比较困难,如果采用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是行不通的。因此可以采用游戏的训练方式:用纸牌游戏让学生从玩中学习鼠标的基本操作,获得知识;可以利用键盘游戏把枯燥的键盘训练变成轻松的游戏,让学生玩得高高兴兴;学期末还可以组织益智游戏大赛,既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开发手脑配合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这样学生的信息技能也得到提高。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拓展教学资源,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活动,更好地锻炼学生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学习、生活当中。
3 重视情感教育,构建网络学习环境,培养信息道德
在信息社会,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的教学平台或自己动手建立教学网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通过网上专题讨论为各个学生提供单独或小组讨论的机会,每个学生可以在富有竞争性的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
由于学生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操作计算机网络的机会较多,信息的交流及对事物处理和评价的方法、模式等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原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已经不足以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因此,经常会发现学生在上网时的不正当行为。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最初阶段,一旦不正常的行为养成习惯,长大后将很难改变。教师可以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制定出完整的《网络使用规范》,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法制的教育,尽早建立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帮助小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是非的分辨能力,使其网上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
总之,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小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对他们信息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应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学校教育改革、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