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物理课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010-02-17王文
王文
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值得广大物理教研人员及教师探讨的课题。下面笔者谈谈平时怎样充分利用课本,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体会和做法。
打开物理教材(鲁教本初中物理五四制),令人耳目一新:物理知识点用不同颜色表示,有丰富多彩的图案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了便于让学生理解自学课本,设有“想想议议”“小资料”“科学世界”“探究实验”,课后还有“动手动脑学物理”。课本编排既给学生提供了视觉盛宴,也为学生动手、动脑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舞台,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 利用每章前面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学会主动构建本章知识结构
通过让学生学习阅读每章前的阅读指导,初步让学生了解本章有几节课,每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哪些,从而为学生的知识构建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2 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想想议议”激发兴趣,培养自学能力
教材中“想想议议”数量很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提问角度灵活,绝大多数问题提得精巧,有较强的思考价值和教学价值,在教材结构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中若能精心领会编写者的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其中的素材,组织学生畅所欲言,展开激烈讨论,定会惊奇地发现一个个闪耀着创新火花的答案应运而生。可以说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3 利用课本中的“想想做做”,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自学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观察实验的机会,使之养成爱动手、爱观察的习惯,教材编入一些简单易做、有趣味或有实际意义的“想想做做”。这些看似简单的小实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为教师教学中突破教学重点或难点提供保障。笔者在教学中从下面几个方面充分发挥这些小实验、小制作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有的小实验、小制作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由教师演示实验,也可以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或者师生共同完成,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2)在学生实验探究的教学中完成。课本中有的“想想做做”是安排在探究实验前的小实验、小制作,是为了学生的实验探究顺利完成。
3)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中完成。第二课堂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若把小实验、小制作用于第二课堂的活动中,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对物理知识的学习起到巩固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利用这一资源,有助于学生感觉自身价值所在而获得成功感,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而提高学习积极性,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 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体会到没有语言却胜过语言的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教科书的插图运用了多种形式,有线条图、照片图、卡通图等。如每章章首图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长城、激光、行走的象群、放大了的线路板、滑雪场、太阳,等等。几乎每一幅章首图都是艺术品。希望学生在欣赏章首图时,能够引起进一步的思考,想一想这一幅图与本章的学习内容有什么关系,以引发悬念,激起求知的欲望。
物理教科书使用了卡通插图,也是我国物理教科书编写上的一个突破。卡通图是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绘画形式。利用卡通,或用来创设情境,或用来激发情趣,或用来呈现科学事实,或用来引起思维。通过画家对画面的勾勒,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发生共鸣,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
5 利用探究实验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地学习物理
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评估和交流。在教学中,教师将一些有探究价值的课题设置成实验情境,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从而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分步实验,局部推测,最终通过评估和交流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在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的信息和证据,进行创造性地加工处理,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这是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双重考验。更有价值的是,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深切体验到收集信息、资料、设计方案,运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同时学生进行各种实验现象分析和筛选时,发现提出问题和作出推理的素材,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和规律进行简单的计算,从而推出可能的物理结论和物理规律。最终通过各组之间的评估和交流,加强团队之间合作的学习能力。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6 利用“小资料”“科学世界”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的小资料,这些小资料不仅帮助学生来完成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结论。
7 课本中安排的“动手动脑学物理”既是对课本重点知识的巩固复习,也是对课本知识点的补充与拓展
课本中安排的“动手动脑学物理”几乎每节课后都有,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既可以达到当堂检测的目的,也可以让学生当做提前预习的材料,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课本中安排的“动手动脑学物理”还可以起到对课本知识点的补充,完美地把课文中没有的知识点在课后进行拓展,即课文中的知识与课后的知识遥相呼应。
8 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物理公式、图像这些数学“语言”翻译成文字“语言”,培养阅读自学能力
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当做代数来看待,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帮助他们去弄清其含义。其实,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一致的,因此,先要训练学生当“翻译”,经常要求他们将某一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译”成文字语言或将文字语言“译”成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然后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单位公式的变形等。
对应用物理课本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是当前不少师生仍然不重视对课本的阅读,而是热衷于题海战术。特别是学生往往只凭课堂上听教师所讲的定律、公式就忙于做题目,造成基础知识不牢,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不良后果。在中学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做起,充分利用好物理课本,让学生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