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哌酮钠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
2010-02-17吕海洋万宏霞
吕海洋,万宏霞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乘风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411)
头孢哌酮钠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起到杀菌作用,由于其毒副作用较小,对大部分革兰阴性菌及阳性菌均有较好的作用,故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近年来有关头孢哌酮钠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注射用头孢哌酮钠的不良反应主要以全身性损害及呼吸系统损害为主,如过敏性休克、急性肺水肿、哮喘发作等。此外,还可见皮肤损害、抽搐、昏迷、白细胞减少、凝血障碍、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等。笔者在工作中遇到1例头孢哌酮钠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患者男,58岁,既往健康,无药物过敏史。2周前因发热、咳嗽静脉注射头孢哌酮钠2 g,每天1次,共3 d。静注头孢哌酮钠次日出现恶心、不欲进食,尿量较平日减少,未治疗。第3天,患者发热、咳嗽症状缓解,但恶心、呕吐加重,尿量进一步减少至200~300 ml/d,自认为消化不良,口服多潘立酮片5 mg,每天3次,患者恶心、呕吐逐渐减轻,但仍不欲进食、乏力。近1周逐渐出现胸闷、气促、颜面及双下肢水肿,未诊治。近3 d尿量有所增加,为300~400 ml/d。入院时患者查肾功能:尿素氮16.8 mmol/L,肌酐 785 μmol/L,尿酸 730 μ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5.4 mmol/L,内生肌酐清除率16 ml/min,血常规、尿常规均正常。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给予低盐、低蛋白饮食,碳酸氢钠、呋塞米、复方α酮酸、药用碳等药物对症治疗2周,患者恶心、呕吐、纳差、水肿等症状逐渐缓解,但仍周身乏力,尿量逐渐增加,最多达3500 ml/d,至出院时尿量约2200 ml/d,查肾功能:尿素氮 13.2 mmol/L,肌酐 159 μmol/L,尿酸 338 μ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22.3 mmol/L,内生肌酐清除率102 ml/min。患者院外继续口服药物对症治疗,2个月后随访,无任何不适症状,肾功能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
2 讨论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肾功能在短期内(数小时或数天)急剧地进行性下降,氮质代谢废物积聚和电解质失调。常伴有少尿(<400 ml/d)或无尿(<100 ml/d),但非少尿型者则可无少尿表现。现代观点认为,与日俱增的进行性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通常每天血肌酐可增加 88.4~176.8 μmol/L(1~2 mg/dl),尿素氮升高 3.6~10.7 mmol/L(10~30 mg/dl)]是诊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可靠依据[1]。本例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明确,因患者既往健康,除应用药物外,无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故考虑为药物所致。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药物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头孢类抗生素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情况相对较少。头孢菌素在肝脏内乙酰化后主要由肾脏排泄。各种头孢菌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肾毒性。头孢菌素引起的肾损害表现为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及肾功能减退。一般停药后可以逆转,若血液中药物浓度过高则可引起不可逆性改变。该药如用于已有肾功能损害、脱水、休克者,或者与呋塞米或氨基糖苷类等药物同时并用,均可加重其肾毒性,应慎用[2]。头孢哌酮钠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较少见,尤其对于无明显危险因素的患者。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大多数研究表明以细胞免疫为主。也有研究发现,在少数药物相关患者肾活检标本中偶可见到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或免疫复合物沉积,提示体液免疫也参与此类损害的发生[1]。因此,为避免抗生素引起的肾损害,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下列事项:①正确使用抗生素,掌握适应证;②抗生素使用前应常规进行肾功能评价;③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药物及肾脏情况,注意监测其毒性;④一旦出现肾损害应及时停药,改用其他抗生素,同时纠正代谢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3]。
[1]叶任高,沈清瑞.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81,493.
[2]江警予,王奕,仇丽茹,等.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致急性肾衰竭3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13):1142.
[3]陈季强,唐法娣.药源性疾病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3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