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方式的转变

2010-02-17康晓宇田振清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32期
关键词:建构信息技术过程

■康晓宇 田振清

20世纪末,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使教育显现出新的特征。进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有力推进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我国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环境。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

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1 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方式的涵义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不仅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学习方式的3个基本维度。

1.1 传统学习方式的理论基础及其局限性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无论是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的方式和渠道都是单一的。这种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1]。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学生缺乏合作、探究而获得知识的机会。对于知识主要是被动地接受,因而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迁移程度很低。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学习理论方面的基础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只研究外显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他们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但是他们不关心刺激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因此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从而也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这就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根据这种观点,人类学习过程被解释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2]。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

受者。教师可以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的缺陷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相互交流和自主探究的机会,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按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知识应用型人材而非创造型人材。

1.2 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方式的理论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教育中的普及应用,学习理论也在逐渐变化,从而影响教学的变化。

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与皮亚杰关于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只是建构主义者更重视后一种建构,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发展起供日后提取出来以指导活动的图式或命题网络,相反,他们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直观、友好的交互界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这些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必须具备的基本属性或基本要素。可见,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实际上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

1.3 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方式的涵义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带来教育的巨大变革,它对资源的整合、内容的优化、师生关系的改善、教育方式的更新以及教育功能的转变等所带来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现代教育改革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注重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内涵发生转变,是传统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的突破,即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3]。

2 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学习方式的3个基本维度。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突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学习方式表现出新的特征。

2.1 学习情境的生动化

教学多媒体化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情境更加生动。通过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素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制作教学课件等资源。

信息技术中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仿真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加生动。同样,学生的学习具有丰富的背景资料,学习的过程具有生动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2 学习方式的自主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促使全球的网络教育资源都连接在一起,获取资源的途径更快捷,方式更简单,促使学生学习的自主化成为可能。网络教育资源如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教育网络、虚拟软件库等,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和导师资源,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特色学习环境,通过收集、鉴别、筛选而获得有用的信息。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完成学习的交互活动,如与同学进行讨论、与教师进行交流,还可以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学习的自主化促使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主动去互相交流,扮演的角色从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独立自主的创造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3 学习交往的平等化

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平等地交流。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信息交流媒体单向地、被动地传播信息的局限,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使人能够对信息进行多通道的获取、存储、组织与合成,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学习交往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使交往方式由单向式向交互式转变。

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更加普遍化和平等化。在师生教学交往的过程中,教师不再处于传统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教师与学生以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个性投入到教育和学习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交往关系更趋平等、宽容与和谐。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学习,引导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与创新中学习知识和巩固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学习工具进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如E-mail、BBS、学习平台。利用网络,学生可以提出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对其他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或者与其他学生合作共同解决某个问题,或者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等。这种完全平等的网上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实现学习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2.4 学习环境的虚拟化

虚拟化的学习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校园、虚拟学校、虚拟图书馆等。学习环境虚拟化,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可以实现虚拟学习与实在学习结合,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贯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4]。

3 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积极能动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学习方式从传统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现代的自主学习方式[5]。因此,应通过以下基本途径实现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方式的转变。

3.1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著名的教育家罗伯特·加涅在1965年出版的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一书中指出:“学习的发生要同时依赖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教学的目的就是合理安排可靠的外部条件,以支持、激发、促进学习的内部条件。”[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通过环境的建构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等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主体生成过程中融入学生自己的主见,要在具体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3.2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能力一般是指人们在正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下自我求知、做事、发展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3.3 提高教师教育信息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师的教育信息能力是教师选择信息技术手段,自主收集、判断、呈现、处理、创造和传递相关信息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其教育信息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和学习活动的成效。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与方法,要适应这一新的趋势,教师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信息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3.4 强化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哲学理念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哲学基础。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它与传统的学习方法、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以及经典的CAI有很大的不同,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习,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以及强调“协作学习”和针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评价等方面。在学习和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对各种教育哲学观念的理解、教学的艺术和造诣、对学生的爱心、对事业的追求、生命的价值等,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融入每一个问题的设计、每一个教案的构思、每一堂课的教学进程之中。只有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才能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才能使教育获得真正的变革。

4 总结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新型教育关系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教育过程从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的开放过程,使学生不再仅仅依靠教科书、教室、实验室等设施,从以往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和对死板的书本知识的学习中走出来,在开放性的环境中,以开阔的思路、宽阔的视野学习知识,吸纳百家思想,学会批判地吸收。这种学习的意义不仅是学习的结果,更是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应该在转变教育价值观的前提下,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使其与教学有机结合,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陈金才.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究[J].现代教育,2007(2)

[2]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胡玲翠,仝乃森.信息化条件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J].才智,2008(22)

[4]焦炜.论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方式的转变[J].图书与情报,2007(6)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初逸侠.“罗伯特·加涅”学习理论在E-Learning中的应用研究[J].教书育人,2006(3)

猜你喜欢

建构信息技术过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