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典型产品加工的机械类技能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0-02-17翁才新
■翁才新
2005年11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学校教育要求和市场的连接更紧密,针对性更强,逐步向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就业环境发展。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笔者结合学校实际,对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专业贴近企业,基于典型产品加工的技能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有益探讨。
1 基于典型产品加工的机械类技能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基于典型产品加工的机械专业技能教学模式是以社会企业需求为导向,学校教育作为主阵地,服务于典型企业,又面向相关企业,以企业典型产品加工为主线,由特殊到一般,实现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有机统一,培养学生适应典型企业和相关企业岗位要求的综合能力。学生完成的既是作品,反应学生的技能水平,也是产品,减少浪费,创造经济价值。基于企业典型产品加工的机械类技能教学模式构建包括课程的建构、教学方法的构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环境的创建、学生管理与考核制度的建立健全等。
2 基于典型产品加工的机械类技能教学课程建构
课程建构要符合机械专业技术工人培养的总要求,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注重促进学习者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
2.1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适应机械行业企业需求、科技进步、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变化,把实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加以充实,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教学,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简化原理阐述,删除无实用价值的陈旧内容和繁冗计算,增加学生可操作实践的项目和内容,防止出现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习教学分段排列课程独立而非有机组合的局面。
2.2 课程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宽泛性
通过市场调查,以企业典型产品加工为主线,针对典型机械加工企业任务特点、生产工艺及管理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学生毕业后能直接适应该企业岗位要求。机械加工企业生产运作一般具有类似性。例如,以摩托车生产企业的发动机作为学生努力达成的目标,产品生产中涵盖机械加工专业几乎所有内容。工种方面包括铸锻造工、普通车工、钳工、铣工、刨工、磨工、热处理工以及数控操作工等;零件方面可以包括各种类型,如轴类、齿轮类、箱体类、支架类、标准件及常用件等;理论上包括机械基础、公差配合与测量、机械制图等课程内容。在安排针对典型产品加工课程内容时,防止只注重个别工种例如车工或钳工等的技能训练而忽视对铸造、锻造、铣削、热处理、特种加工等相关工种培训问题出现,在典型产品加工基础上,要进行对所必需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实现由典型向一般的转变,避免因学生掌握工种集中单一、不能一专多能、岗位(群)适应性差、发展后劲不足而造成“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现象出现。
2.3 遵循职中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课程内容具有递进性,合理安排教学项目
教学项目由简单到复杂,由感知到理论,由整体到部分,由基础到综合。例如,以摩托车发动机为典型产品安排教学:摩托车发动机企业参观感知→摩托车发动机拆装→轴零件加工→齿轮零件加工→箱体零件加工→叉架零件加工→……→发动机作品(产品)组装→作品(产品)综合成本核算与推介。每个综合教学项目再分解为若干个单一任务。例如,轴零件加工项目可分解成图样识读→毛坯来源及处理→端面、外圆车削→车槽→偏心车削→磨削→热处理等相应任务,教学按生产工序序化工作任务,先综合再单一,学生再由单一熟练训练向综合加工零件方向发展,循序渐进,并能进行该项目成本核算。
2.4 实现课程教材的现代化,课程教材不再停留在纸质书本上
要有直观性,开发电子文本、声音、图像、动画、影像教材;要有可检索性,把提供新知识、新技术的网络检索资源列入教材中;要有更新性,采用活页,方便及时补充更新知识与技术方法。
3 基于企业典型产品加工的机械类技能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以教师为主导,帮助学生,服务学生学习。结合学生个性层次特点,以典型产品加工为任务驱动,精心协助学生设计任务卡,通过确立任务卡→建立学习小组→小组学习讨论、初定方案→小组交流→教师检验、作出正确指导与示范→实施方案→学生自评→教师评估小结→下达下一任务等环节完成教学目标。既“授人以鱼”,让学生感知到企业的产品,又“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企业的运转方式和过程、参与到现场。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注重以职业能力(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为重点,而不以传授知识为重点;注重开放式、实践式的教学情境,而不是封闭式、言语式的课堂教学。采用录像回放,再现学生的活动和师傅的操作录像,在比较中学习,在强化训练中提高。教学项目来源于企业,培训方法又要高于企业。
4 基于企业典型产品加工的技能教学环境创建
职业学校应结合企业运作,根据教学规律,改变多年以来形成的以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教室与车间一体的教学环境。1)建立机械加工理论学习交流区。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再现教学课件、操作录像,检索试题库以及相关新知识,为学生自主学习获得丰富的技术实践知识和技术理论知识提供路径,为师生、生生互动创造条件。2)建立机械加工基础技能实训区、机械生产性实训区、机械专业模拟生产车间。实行管理企业化、设备生产化、人员职业化、环境真实化,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来组织实训教学过程,从而构成一个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习者通过完成仿真的或是真实的工作任务,培养无法在教室中获得的技术实践能力。3)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教学环境,把学生带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把学生培养成为“准工人”。
5 基于企业典型产品加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是关键。教师既是教学能手,又是技术巧匠;既是辅导员,又是车间主任。建设适应企业典型产品加工教学模式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可通过以下4条途径。
5.1 外聘兼职教师
外聘兼职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建一支道德高尚、业务精良、技术过硬、结构合理和相对稳定的外聘兼职教师队伍,对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他们可以来自企业,也可来自有实力的学校。
5.2 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培训
不仅要培训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还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组织机械专业骨干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使综合理论与技能达到高级工以上水平。组织文化课、专业基础课教师参加校本培训,开展“一帮一”,使技能和管理水平达到初级或中级以上水平,扩大和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
5.3 教师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
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教师要认真思考学生的当日反馈,研究更科学的方法,为学生设计更合理的导学方案。
5.4 制定和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建立校长、教师、学习者、家长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对教师实施周反馈、月考核、学期奖惩,以此作为职业学校教师工作绩效工资考核重要内容,打破职称终身制,实行企业多劳多酬、优质高酬制度,改善教师福利待遇,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6 结合企业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学生管理与考核制度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既是学员,又是学徒,学校管理体系应与企业管理体系相融合来管理学生。严格学分制考核,学分可分成5个部分:思想道德素质学分、理论应知学分、基础技能实训学分、生产实习学分与附加学分。把行为规范、企业化管理规章遵守,责任意识,质量意识,节电节材、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等作为思想道德素质学分的必修内容;通过在线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在线学习和答题,考核理论应知;对照基础技能要求,结合学生个性进行单项考核评分,进行累计计入基础技能学分;以典型产品制作作为生产实习学分;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特长能力作为附加学分内容。对提前修完学分想提前就业的学生适当考虑实行弹性学制,重视过程学分考核,避免用一张试卷来定性的现象,确定保底学分作为毕业与就业的依据,推行“双证”等级考核制度。同时,改革助学金制度,设立奖学金制度,对完成作品符合企业标准的学生发放一定的工资报酬,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以鼓励学生成长进步。
基于典型产品加工的机械类技能教学模式,坚持以学为本,因学施教,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为主攻,练为主线,有利于适应生产实际的新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机械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机械专业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由单一技能型向综合能力型发展,提高学校办学的经济效益。■
[1]陆庆江.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性教学管理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9)
[2]周绍池.建构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职高课程体系[J].职教通讯,2002(9)
[3]程有峨.项目教学法实施技术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7(8)
[4]徐莹波,程宝山.学分制在中等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