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教学模式探究
2010-02-17王淑贤
王淑贤
(阜新市阜蒙县阜新镇学校小学部,辽宁 阜新 123100)
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实施美育,不是教给学生多少有关美的或艺术方面的知识,也不是传授一些艺术方面的技能,而是从小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从而使小学生获得身心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以美引趣
如果在导课时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则能更快更准地切入主题,使教学更加高效。教学中,笔者根据低年级儿童年龄小,爱玩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依托儿童生活实际,搭建生活平台,拓展教学内容,以美引趣。例如,在教学《新年联欢会》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一段大街小巷迎新年的喜庆场面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说说在录像中你都看见了什么?录像里的人们穿得漂亮吗?他们心情怎样?今年要在学校过新年,我们应该怎样过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统一观点后,一起设计、准备。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播放迎新年的喜庆场面以及谈论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营造节日的喜庆气氛,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一个个跃跃欲试,积极地参与到迎新年的活动中来。
二、体验探究,以美导善
美和善是相通的,美是善的光华,善是美的灵魂。在教学《感受他人的困难》一课时,考虑到孩子们对残疾人的生活缺乏了解和体验,有的孩子还附和着大人们叫“蔡瞎子”、“王瘸子”、“董哑巴”,甚至故意模仿周围腿脚有残疾的人一瘸一拐地走路,以此来引发他人的哄笑。殊不知,身体的伤残已经给残疾人带来了太多太多的缺憾,而健康人的歧视和戏弄更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于是,我在上课伊始播放一段汶川大地震后被救出的那些身体残缺的灾民的录像。在播放录像的同时,教师进行饱含真情的旁白:汶川大地震,掠走了多少同胞的生命,也剥夺了多少人的健康。这些失去双腿的人们,从此只能靠轮椅来行走,这些失去光明的人们,从此只能在黑暗的世界里摸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他们将要面临的困难吧!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进行体验探究活动:蒙上双眼踩石头过河;用单腿走路;用单手穿衣服;不许说话,用动作或肢体语言来告诉大家一些事情……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了残疾人所面临的困难之后,懂得了残疾人渴望有人帮助的心理。我们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不应该歧视、侮辱残疾人,更不应该给残疾人起外号。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帮助残疾人,哪怕是给盲人领一次路,帮坐在轮椅上的朋友跨一次门槛……一节课下来,从孩子们那严肃的表情上,我却感受到了一颗颗美丽善良的心灵。
三、感悟明理,以美启真
“真、善、美”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善”是美的灵魂,“真”是美的基础,对美的追求可以赢得对真的把握。在教学《开心十分钟》一课时,我先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课间十分钟里都做了些什么,有没有不快乐的事情,都是一些什么事情?了解了这些,上课时我就重点从这些不快乐的事入手展开教学,让学生模拟一下课间活动,把遇到的不开心的事情表演给大家看。然后针对游戏,分析产生不愉快的原因,指出不遵守游戏规则,或别人游戏时故意捣乱的做法都是不对的,这些现象都会使开心快乐的课间活动变得不欢而散。同时使学生明白,生活在一个集体当中,不能“以我为中心”,有时还要迁就别人,有时受点委屈还要学会忍让。要想课间活动快乐,就要自觉遵守规则,就要心里想着别人。再次模拟课间活动(活动时要遵守规则,迁就别人),比较两次活动,从中感悟第二次活动给自己、给他人带来的快乐。
四、拓展延伸,以美怡情
结合《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特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扩大教材的内涵和外延,真正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因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只有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才能得到强化和巩固,课堂教学的完成意味着学生新的道德行为的开始。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必须向现实生活领域拓展、延伸,将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开展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推理、判断、选择道德做法,独立地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
如执教《诚实的我》一课时,在新课结束前教师给学生留一个作业:回家和父母说一件自己诚实或不诚实的事。这不仅是给孩子们一个作业,而且是在孩子们和父母说事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做人一定要诚实的印象,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旨在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实现知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