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机械专业课教学中的有效沟通
2010-02-17梁钢
梁 钢
(浙江省温岭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浙江 温岭 317500)
浅谈中职机械专业课教学中的有效沟通
梁 钢
(浙江省温岭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浙江 温岭 317500)
良好的沟通既是教学的核心条件,也是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师生缺乏沟通,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失望,学生伤心。本文结合《机械基础》课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沟通经验,提出了几点建议。
中职;专业课教学;机械基础;有效沟通
现在大多数中职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变成了“睡堂”,有时教师连正常的课堂教学都无法进行下去,教学效果很差。笔者自从参与课题《关于培养农村中职生沟通能力的研究》开始,就考虑从促进课堂上师生的有效沟通入手,慢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其实,教学工作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知识、信息沟通,师生沟通的成效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有效地沟通交流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反之,不仅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甚至在师生间会产生对立情绪,出现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情况。因此,师生沟通效果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中职生多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失败者,进入中职学习对他们而言是全新的开始。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效沟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从而重拾学习信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些年的机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注重师生沟通,努力寻找一切教育契机,消除师生间的隔膜,不断增进师生间的相互理解,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正确运用口头语言,专业术语通俗化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沟通是师生沟通的主要方式。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充满温情的话语往往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在课堂上,我都是用 “我们”、“某某同学请回答”、“非常棒”等言语来拉近彼此的距离,力争给学生留下平易近人的印象,以言传身教获得学生的认可。我相信“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很多学生往往是喜欢教师这个人后,才喜欢听这个教师讲的课。
在专业课教学中,正确运用口头语言对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专业术语不同于通俗语言,刚接触本专业的中职生对专业术语有个熟悉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注意通俗化,也就是要正确运用口头语言。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口头语言的运用,就很难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机械专业的《机械基础》课中,讲到“间歇运动机构”的应用实例时,往往要例举自行车上的飞轮。可讲起飞轮很多学生就不明白:飞轮在哪里?是什么东西?当笔者说“匪”(方言谐音),学生马上就领会了。其实飞轮就是安装在后轮轴上与链条相连的那个构件,它属于间歇运动机构。我们平时俗称“匪”(方言谐音),可教材上专业称呼是飞轮,两者相差太大。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口头语言的正确使用,还是表达为飞轮的话,学生可能就不知道你在讲什么例子。本来是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反而把学生搞得满头雾水,这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失去兴趣。
换位加尊重,概念浅显化
中职生在初中时大多是被教师和同学遗弃的对象,主要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差。在这样被遗弃的环境下,他们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对教师也越来越疏远,慢慢地就对学习丧失了信心,甚至产生了自卑、孤僻、逆反等不良心理。进入中职后这种不良心理还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从而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以消除和缩小隔阂。同时,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须有一颗尊重学生的心,也就是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价值的人,因而值得尊重。
笔者在机械专业课教学中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尽量把枯燥乏味的专业理论知识讲得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把问题简单化,也是对他们的尊重。例如,笔者在《机械基础》中讲“物体刚性”的概念时,就作过这样的类比:“墙头草,风吹四面倒”,以小草与刚性差的物体类比;“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以青松与刚性好的物体类比。通过类比解释物体的刚性,将刚性这样一个抽象的名词形象化、浅显化,学生听起来易懂,教学效果显著,师生间也有了良好的沟通。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也不例外。学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即便他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也会努力去做,倾其全力去学。同样,教师只有尊重和理解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师生才能齐心协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多些理解,少说气话,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教”或“学”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全体参与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在现实课堂中,有时由于缺乏积极的沟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紧张的师生关系就会严重影响教学。大多数中职生在初中时可能就很少被人理解,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的责骂和气话,与教师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所以,中职教师要多些理解,少说气话,这样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缓解师生的紧张关系,学生也会以积极的心态与教师沟通,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知识点。比如,教师在《机械基础》课中讲授“曲柄摇杆机构”时例举家用缝纫机,会问学生家用缝纫机中哪个机构属于曲柄摇杆机构,可能很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观察回答不上来。这时教师千万不能说气话:“怎么这么笨,缝纫机没见过啊,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说不上。”如果说这样的话可能就会引起师生关系紧张,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不愿再听教师的课。此时学生需要的恰恰是理解,有些学生可能就是没见过,有些学生可能见过,但由于当时没学相关知识就没有去观察思考。所以,这时笔者就说:“回答不上来没关系,我们现在暂时放着,课后老师带大家到学校服装专业的实习车间仔细看一下,希望大家都能观察到。”这样,既充分理解了学生,可能还会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课后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基本都能答上来了,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机械专业知识往往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教师若一味照本宣科地讲授,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枯燥、乏味的课堂就会让学生生厌。我们往往把沟通停留在 “把事情说清楚”的理性层面,却忽视了真正有影响力的感性沟通。“感觉比思维快十倍”,如果沟通仅停留在意识层面,效果是微乎其微的,若能有机地与实物和生产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讲《机械基础》的“轮系”时,带学生去汽修实训室看汽车变速器和差速器,先由教师提问,再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对学生回答不清楚或错误之处,分析更正,并通过实物模型再进一步启发学生。这样,整个课堂气氛融洽,学生参与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师生互动与沟通。这些实用性很强的实例对学生有相当的吸引力,使学生既想学,又能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沟通问题。若想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如果缺乏沟通,则学生的“心事”教师永远也猜不明白,而教师的“柔情”学生也永远不懂。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让教师走近学生,也让学生走近教师,彻底拆除妨碍情感交流的“墙”,形成良好的教育关系,促进教育目标的顺利完成,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不会感到教学累而无效,学生也就不会觉得学习烦而无趣了。
[1]唐思群.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李世维.机械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陈红,廖清华.中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传播与沟通[J].机械职业教育,2009,(11):28-29.
G712
A
1672-5727(2010)11-0132-02
梁钢(1974—),男,浙江温岭人,浙江省温岭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职机械基础、机械制图、汽车维修等课程的教学及学生德育。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ZJGB20090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