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滥用多媒体
2010-02-17花蕴芳
花蕴芳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多媒体走进课堂。它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以其形、光、声、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多个感官,把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它能化虚幻的形象为实在的形象,使学生在视觉审美愉悦中体验课文内容,领悟其中的深意,从而产生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多媒体的运用,给语文课堂带来无限的精彩。
如一节《渔家傲·秋思》,教师运用Flash软件展示西北边塞的特异风光,配以贝多芬的钢琴曲《英雄》,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一下子就被感染了,情不自禁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境:“大雁南飞,边声四起,重峦叠嶂里,残阳夕照下,城门紧闭;危城之上,将军生白发,征夫流眼泪,但燕然未勒,英雄归无期。”随着动画的闪烁,和着音乐的节拍,诗句一行行出现,学生静静地注视着屏幕,聆听着教师的范读。许多学生更是情不自禁地和着音乐的余声,跟随老师小声地读起来。听完范读后,教师要求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这时有的学生竟主动要求老师再放音乐配合。一节课的时间,学生不仅完成计划的学习任务,而且顺利地完成背诵这首诗的任务。许多学生在周记中记叙了他们学习这首诗歌时的美好感受,甚至有些学生在课下还自己找音乐,并告诉老师用他们找的音乐更贴切,更生动。
运用多媒体课件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知知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可以将枯燥的、抽象的、学生理解困难的内容形象化。《斑羚飞渡》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学生对斑羚种群面临绝境时牺牲一半保全另一半的“飞渡”过程始终不甚了解,而这将直接影响他们对文章内涵的把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还原斑羚飞渡自救的场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更直观地感受到一老一少斑羚飞渡的过程。当看到这还原的场面,学生被斑羚飞渡这个悲壮场面所震撼、所感动。这样就打通学生解读文本的重要关节,也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
多媒体运用于语文教学中,还会使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增多,增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只凭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来理解课文是有一定难度的。课本上虽有一幅插图,却无法与其他拱桥比较,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更多的石拱桥,如赵州桥、卢沟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学生在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的同时,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雕刻等。这样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可谓一举两得。
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存在误区。有的教师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课堂由原来的被教师把持、控制,变成现在完全被多媒体课件控制,教学的双边活动成了教师指挥课件执行、学生死盯屏幕的过程,难以起到让师生进行正常交流的作用。
图像、声音替代作品的语言文字,忽略学生的文本阅读。如一节公开课《晋祠》,教师煞费心思地设计系列课件,《晋祠的山》《晋祠的树》《晋祠的水》《晋祠的古建筑》……再配以典雅的音乐,学生被深深吸引了,看得津津有味,课堂教学有条不紊。但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几乎都被画面和声音所吸引,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时间还不到整堂课的1/3。语文课必须始终坚持以文本阅读为主体,不能让多媒体在教学中喧宾夺主。
笔者曾听了一节示范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上课开始,大屏幕上展示4首送别诗,然后听录音,接下来在讲解新诗的过程中,每两句诗展示一幅画面,画面下是对诗句理解鉴赏的话。大屏幕上展示的白雪覆盖大地、大地一片银装素裹的画面,再配乐朗读,很是让人耳目一新。看得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全神贯注地盯着大屏幕。但接下来一幅又一幅的画面让人目不暇接,只顾看画面,没来得及细思量诗句的内涵就翻到下一页。而且有的画面背景与字体颜色接近,费很大劲才能看清。下面的学生有的皱着眉头眯着眼努力地看,有的对画面指指点点。当教师提问时,有的学生答错了问题,像找出表现天气奇寒句子这样简单的问题学生竟然答错。此时学生的注意力还停留在动人的画面上,思想还没有跟上老师提的问题。
听完后,笔者在想:这么多的课件有必要吗?每句诗都场景再现,一方面牵扯了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画面停留时间过短,没有给学生充足的理解想象的时间,感觉只是装饰一下一闪而过。笔者觉得古诗是一种精练的语言艺术,它以语言为媒介,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再现自然之景、生活之事,表达诗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感受诗中的艺术形象,体验诗中流露的真情实感。对诗中所描绘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出来,通过想象进入古诗的境界,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诗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这要比单纯地欣赏老师提供的画面效果好。此外,画面框定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不同的学生生活环境不同,生活阅历不同,他们眼中的世界也是各种各样的,如果没有画面的框定,那么浮现在他们脑海中的画面又何止是一幅?
客观地说,多媒体课件给语文教学带来生气和活力,适当的与诗歌意境相符的画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但过多的使用则会喧宾夺主,引得学生只顾看热闹,影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过多画面只能是匆匆而过,达不到预期效果,结果是事与愿违。
过多过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由于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由教师事先设计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甚至问题的设计都早已安排好,上课时,教师只是按照准备好的流程机械地操作鼠标,完成各个教学步骤,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朝着课件指示的思路走下去,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致使学生只能仰着脖子看画面,竖起耳朵听答案,时间一长,什么思考、创新都没有了,严重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
前面提到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就是这样,一幅又一幅的画面让人目不暇接,只顾看画面没来得及细思量诗句的内涵就翻到下一页。学生被动地跟着画面走,学生的思维就这样被束缚了。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教师运用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并没有错,它是学生发现、探究新信息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但它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如果过多过滥地使用,片面地夸大其作用,则会适得其反。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才是多媒体教学的实质。
语文教师应注意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积极探讨多媒体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从教学实际出发,正确对待多媒体。不要以为用得越多越好,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