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课中的“放”
2010-02-17甄桂玲
甄桂玲
新课程改革自实施以来,体育课不仅引进现代的教学思想,理念上也有了重大突破。曾几何时,“放羊”式的体育课教学被称为最不负责任的行为,同时也是评价教学活动时被全盘否定的形式。但是在体育与健康为中心的指导下,在强调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尊重学生选择、服务每一个学生的新教育理念的今天,不少教师往往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同时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造成许多教师又回到原始的“放羊”模式下,是进步还是倒退?本文就过去模式下的原始“放羊”与新课程改革下的现代“放羊”课进行辨析思考。
过去模式下的“放羊”是指教师放弃了自己的职责,不备课,不指导,对学生放任自由,把主体性体育教学变成了“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活动课。这种体育课,表面上看来似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许学生确实“玩得很高兴”,但却无法使学生学到必须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无法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有效的全面发展。同时极易造成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就是玩的思想,以及形成一种不虚心求学的态度,从而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体育教学,这当然是应该被全盘否定的。
而新课程改革下的“放羊”是教育以人为本的体现,以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终身体育为目的。因此这种“放羊”式教学,不是“放”到教师不备课,不备学生,不写教案,上课集合后,让学生自由活动,教师撒手不管的那种教学模式。一位德国的教育学家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目的是从生命深处唤起人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教育过程,不仅要从外部理解成长者,而且要解放成长者内部的力量。因此,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应尊重学生内在的感情和体验。“放羊”式的内涵是尊重学生选择,激发学生兴趣,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内在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合乎法规的理性,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1 “放”的目标要明确
新课程理念体现了时代要求,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兴趣是创造之父。学生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都想看一看、试一试。但他们的个性心理品质还很不稳定,在教学中如果“放”的目标不明确,学生往往只顾看热闹,不能得到锻炼,便难以形成技能。因此,要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定下明确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2 “放”要大胆、适宜
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必须通过“教、学、练”来实现。为此,提出“人人运动、人人健身、人人娱乐”的行动口号,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以开放的时空来自主支配。当然,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基本技能的形成,要求学生必须都动起来,没有共同参与的体育课是失败的。但也不能放得无忧无虑,要让同学上在教师的视野保护范围内才“放”得放心。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动起来。如运用“自选超市”的模式来上一堂体育课,教师应大胆选用更多的活动类型供学生自由选择。如篮球、排球、乒乓球、游戏、素质练习、韵律活动等,以满足更多学生的爱好。但绝对不是“放羊”,学生的活动必须在教师的可控制范围内,教师应充分担负起主导者的作用。
3 “放”的方式要活
体育教育是以学生的实践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是脑的老师”。要以“自我尝试”代替“纸上谈兵”,革去被动学习的命。在教学过程中,多开展体育游戏和体育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能动性,也让他们自己组织一些微型“争霸赛”。
由此可见,“放”的过程,既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同时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优良品质。
4 设点练习
选择学生容易掌握且动作的技术性不是很强的若干个练习,设连续方便的地点为“点”,进行练习,不规定练习和轮换顺序,不必作“流水作业”或“分组轮换”,学生可随意到各点练习,可连续进行,也可间歇进行,练习的负荷指标和总次数有所规定。由于内容不断变换,在转移项目时,“兴奋灶”仍然不会消失,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不易疲劳,由此可培养学生自觉而经常锻炼的习惯。在锻炼中,不断巩固已形成的运动表象,提高技术、技能,增强体质。
5 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一批体育骨干,可在平时教学中进行示范或在一些游戏中能起到组织的作用。2)“放”时,教师应把活动的目的要求、场地器械分配、负责的学生等讲清楚。3)教师应密切注意被“放”学生的活动情况,以便随时提醒、调整,并给予必要的指导。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做到张弛得当,放得开,收得拢。5)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