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实用经济学》课程教改实施的调查研究*
2010-02-17郭立伟
郭立伟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高职《实用经济学》课程教改实施的调查研究*
郭立伟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对高职非财经类专业学生而言,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和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在高职非财经类专业教育中融入经济学的内容。对高职非财经类专业学生开设《实用经济学》公选课程,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文章从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和考核方式开放化等方面说明了《实用经济学》课程的实施途径,并从选课动机、学生评价、专题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择和学生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改革教学的思路。
高职;实用经济学;课程教改;调查研究
为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乃至人文素质的提升,实现高职高专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方向,我院对财经类专业开设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为全院高职非财经类专业学生开设了公共选修课《实用经济学》。笔者拟从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课程的实施途径、课程教学的调查与分析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提出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开设《实用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
进入新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关键在于全民素质的竞争。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皇后,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乃至人文素质极为重要。在国外,所有的大学生都得学习经济学课程,即使不是大学生,也需在市场经济大社会中获取大量经济学常识。只有普及经济学知识,才能造就新人,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对高职高专非财经类学生而言,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培养一定的经济学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在高职非财经类专业教育中融入经济学的内容。其理由有三:一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人是社会人,也是经济人,人人都要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只有培养具有经济意识、掌握一定经济学知识的跨学科应用型人才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机制,才能够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强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需要跨学科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开设《实用经济学》公共选修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三是为满足学生的需要。从我院首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学生选课情况看,《实用经济学》课程还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选课人数为123人,分布于全院各专业的8个班级,选课人数是其他三门公选课的2~3倍。这说明学生是想学习经济学、想学好经济学的,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实用经济学》课程的实施途径
教学内容专题化本课程对传统的经济学教学进行了全面改革,着重开展了专题讲解。专题主要从生活现象入手介绍经济学中一些经典的理论和原理。2009年第一学期开设的《实用经济学》共设置了10个专题,每个专题之间都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专题内容依次为“选择的学问”、“看不见的手”、“美丽的租金”、“明星经济学”、“假日经济学”、“婚恋经济学”、“高考中的经济学”、“奢侈品消费”、“信息不对称问题”、“寻租理论”,由5位教师授课,每位教师负责两个专题。
教学方法多样化尽管每位教师的授课风格有差异,但都努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常用的教学方法有:(1)以项目为主导,以能力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法。本课程将教学内容设置成十大专题,每个专题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2)课堂项目训练过程中更多采用案例教学法。首先教师对案例要精心挑选和设计,其次学生课外要认真进行准备,最后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组织,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融入案例情境中。案例教学法的步骤可以分为:学生自行准备;小组讨论准备;小组集中讨论;教师总结。(3)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由教师选择并给出讨论的题目,鼓励学生围绕主题自由发言,教师对学生的意见和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4)调查和访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就某个主题对企业和居民展开问卷调查、实地调查、随机访问等,让学生利用所学经济学知识完成社会调查报告。比如,以5人为一小组,各自分工,自由组合,每小组共同完成一份杭州奢侈品消费调查报告。
教学手段现代化由于是首次尝试及各种因素所限,教学手段仅限于多媒体技术,网上的教学资源也不丰富,仅限于授课教案。事实上,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手段:(1)充分利用校内外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多接触社会生产实践,直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缩短就业的社会适应周期,增强社会综合适应能力。(2)请有关行业专家来校开讲座,让学生了解社会生产和理论研究中的先进经验和学术思想。(3)以各种学生课外课题竞赛、创业大赛为纽带,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经济学知识。
考核方式开放化《实用经济学》考核含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平时作业、课堂表现、课外调研、阶段测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各方面,占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为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2009年第一学期,及格率达98%,优秀率为26%。
《实用经济学》课程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2009年第一学期《实用经济学》课程授课结束以后,我们对123位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8份,有效回收率达95.9%。以下从五个方面展开分析。
选课动机学生选修《实用经济学》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增强社会适应力(占78.8%)、提高综合素质(占62.7%)、更好地就业(占50.8%),第四位是个人兴趣爱好(占38.1%)。这些动机与94.1%的学生同意“《实用经济学》对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有帮助”是一致的。
学生评价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实用经济学》课程的期望是比较高的。一方面,学生对《实用经济学》的教学总体上是比较认可的,认为教学效果较好和很好的学生共占61%。其中,对“师资配备”的评价是最高的,其次是“教学内容”,接着依次为“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及管理”、“考试及考核方式”,评价较低的是“教材及参考书”。另一方面,学生对《实用经济学》的学习效果自我评价总体上是好的,中等以上共计71.2%。89%的学生认为通过一个学期《实用经济学》学习对自己有帮助。
专题内容的选择在本课程开设的十大专题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美丽的租金”和“假日经济学”,其次为“明星经济学”、“婚恋经济学”、“高考中的经济学”、“奢侈品消费”、“选择的学问”、“寻租理论”,最后是“看不见的手”和“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与前六个专题内容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不无关系,而后4个专题则理论性更强。在回答“你最想学习的经济学内容是什么?”时,许多学生都答很想学习投资理财、会计、创业等方面的内容,这也许就是实用主义的体现吧。
教学方法的选择经过调查得知,学生最偏爱的教学方法为案例教学法(占61%)、其他依次为情境模拟法(占59.3%)、课堂讨论法(占48.3%)、游戏法(占45.8%)、实验法(占44.1%)、调查与访问(占31.4%)、演讲与辩论(占17.8%),简单的提问法最不受学生喜欢。
学生建议经过整理归类,可以概括出如下几条由学生提出的建议:(1)班级人数应控制在50人左右为宜。一百多名学生在一起上课,课堂纪律难以保证,而且很难做到师生互动,影响教学效果。(2)教学内容可以更丰富、更生动。专题内容应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理论性内容可以适度减少,投资理财、会计、创业等方面的内容可以适度增加。比如,教师应回答如下一些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为什么会有贫穷?为什么要交税?为什么炒股票这么热?(3)教学方法可以综合使用。多使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课堂讨论法,甚至是通过游戏寓教于乐,通过调查与访问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演讲与辩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4)考核方式可以更注重过程考核。形成性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平时作业、课堂表现、课外调研、阶段测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各方面。考核不一定是书面的,可以进行一些口试,比如分组进行演讲、辩论等;考核也不一定是试卷形式的,也可以是写小论文等。
《实用经济学》课程教学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对高职非财经类专业学生开设《实用经济学》公选课程在我院尚属首次尝试,随着我院学生规模逐渐扩大,此类课程的需求将大大增加,能更好地体现我院文理融合的办学特色。另外,学校大力支持《实用经济学》教学改革,此类项目的研究将为日后我院财经类各专业的《经济学基础》课程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毕竟《实用经济学》公选课程在我院尚属首次尝试,教学改革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要把《实用经济学》打造成为精品课程,任重而道远。下一步的教学改革除了要继续借鉴、吸收院内外教改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目前的工作之外,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专题内容设置尽可能合乎学生的需求市场经济告诉我们,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理,我们应合理设置专题内容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专题内容应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注重实用性。根据学生提出的建议,我们将保留普遍受学生喜欢的专题,适当替换理论性较强的专题。
建立《实用经济学》的网上教学平台建立实用经济学的网上教学平台,把这门课的教学大纲、课件、学生优秀作品等放在网站上,学生就可以访问网站进行学习。网站上应设有用于习题辅导和问题讨论(包括各种现实热点经济问题)的网上答疑栏目,学生可以在上面提出问题,教师则可以在上面答疑解惑进行辅导。
自编讲义和自编教材目前,市面上经济学教材和经济学休闲读物种类繁多,然而,经济学教材多为按学科体系编写,理论性强,晦涩难懂,明显不适合高职非财经类专业学生。经济学休闲读物虽说不是按学科体系编写,趣味性强,生动易懂,但其著述的体系也不太适合用于课堂教学。故教师须按设置的专题内容自编讲义,同时不断修改完善,待条件成熟时,将其出版。
[1]王治平.经济学阐释[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2]柯畅.《经济学基础》课程在高职通识教育中的实施[J].成都大学学报,2008,(3).
[3]王炳权.“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研讨会”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08,(8).
[4]魏静.谈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昆明大学学报,2008,(19).
G712
A
1672-5727(2010)09-0068-02
郭立伟(1976—),男,浙江东阳人,硕士,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与创意经济。
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2009年度研究课题《高职〈实用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YB09106)、2009年度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改课题《高职〈实用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HKZJG-2009-06)和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市级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联合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