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诊断及其价值分析
2010-02-17266071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第一疗养区张宇虹尹秀玲
266071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第一疗养区 张宇虹 尹秀玲
近年来,随着全球老龄化的来临,血管疾病尤其是颈动脉疾病呈直线上升趋势,颈动脉超声已成为检测颈动脉疾病的首选方法[1]。我们对156例中老年门诊健康体检人员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斑块形成54例,对其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超声特征及其与并发症脑梗死的关系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5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男39例,女15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6岁。应用美国Philip飞凡影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10 MHz,必要时配合低频凸阵探头对颈动脉分叉位置较高、体型肥胖及颈部短粗的患者进行检查。检查部位包括两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颈内动脉颅外段(ICA)。检查时注意两侧对比,切勿加压,以免人为狭窄。
受检者取仰卧位,颈部放松偏向对侧,充分暴露检查一侧颈部,检查前先安静休息10 min。将探头横置于胸锁乳头肌前缘或后缘,探测到颈总动脉横断面时向下移动至颈总动脉起始处,从颈总动脉起始处逐渐向上移动探头,沿血管走向显示颈总动脉主干、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直至颈内动脉入颅显示不清为止的纵断及横断面,仔细观察管壁内膜情况及有无斑块形成。彩色多普勒显示管腔血流空间分布情况。记录斑块形成的大小、形态、部位及狭窄内径比值。
2 结果
2.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部位 颈总动脉分叉处29例,占53.7%,颈内动脉起始段15例,占27.8%,颈总动脉主干10例,占18.5%。
2.2 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学形态学特征及回声,可分为四种类型 ①扁平斑:动脉管壁偏心性增厚,正常三层结构消失或破坏,内膜面不光滑呈较均匀的低回声,共18例,占33.3%。②软斑:斑块突出于管腔内,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混合性回声或均匀弱回声,多为弱回声团,表面有连续的回声轮廓及光滑的纤维冒,共12例,占22.2%。临床追踪随访及CT、MRI检查证实,9例发生了脑梗死。③硬斑:由于斑块内钙化或纤维化,局部回声增强,后方回声衰减或有声影。共15例,占27.8%,临床追踪,其中有4例发生了脑梗死。④溃疡斑:超声表现为斑块形态不规则,表面不平,CDFI显示有龛影,有时呈“穴”状或“壁龛”样改变,溃疡边缘回声减低。共9例,占16.7%,有6例发生或原有脑梗死。总计有脑梗死19例,占35.2%。
3 讨论
1)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好发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为多见,占53.7%,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占27.8%,颈总动脉主干占18.5%。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超声病理分为扁平斑、软斑、硬斑、溃疡斑四个类型。它反映了病变的不同程度及形态改变,软斑发展快,表面容易形成血栓和附着粥样物质,易被血流冲击脱落,形成栓子。患者往往有症状,脑梗死的危险性较大。本组软斑中有9例证实为脑梗死,占75%。硬斑较稳定,危险性较小,常无症状。由此可证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不仅与血管管腔狭窄程度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斑块性质密切相关,超声对斑块性质的判定尤为重要。在超声检查中值得注意的是:软斑可与血液呈低等回声,二维超声容易漏诊,彩色多普勒则可显示血流缺损或紊乱血流,根据血流充盈缺损的形态、面积大小可判定斑块的大小;伴有表面溃疡的斑块更易引起脑梗死,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还可明确斑块表面是否有溃疡形成,溃疡性斑块表面不光滑,形成“火山口”样充盈缺损,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缺损区有血流信号充填,弥补其不足。因此,应用灰阶扫查颈动脉后,一定要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全面扫查。
2)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2-5],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疾病有密切的联系,而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其造成脑梗死的机制可能是:①动脉内膜损伤或形成溃疡后,胆固醇沉积于内膜下层,引起血管壁脂肪透明变性,进一步纤维增生,动脉变硬、迂曲,管壁厚薄不均,血小板以及纤维素等血中有形成分黏附、聚集、沉着,形成血栓。血栓逐渐扩大,最终将动脉完全阻塞。由栓塞血管供血的局部脑组织因血管闭塞的快慢、部位及侧支循环所能提供代偿的程度各异,而产生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梗塞。②动脉粥样斑块的碎片脱落所造成的远端动脉闭塞,亦可称为脑梗死的病因。Liapis等[5]研究指出颈部血管病变,特别是粥样斑块的形成,应视为脑梗死的前兆,两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应予积极治疗,以预防脑梗死的发生。颈动脉硬化在老年人中发病率高,故老年人应是重点关注的人群,应积极进行常规检查,以更好地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综上所述,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易于重复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对无症状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检出和监测,早期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1]何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1.
[2]沈定国.临床肌电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20.
[3]Burke Alle P,Tracy Russell P,Kolodgie Frank,et al.Elevated Creactive Protein Values and Atherrosclerosis in Sudden Coronary Death[J].Circulation,2002,105(17):2019-2023.
[4]焦明德,田家玮.临床多普勒超声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2:112-113.
[5]Liapis CD,Kakisis JD,Kostakis AG.Carotid stenosis:factors affecting symptomatology[J].Stroke,2001,32(12):2782-2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