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

2010-02-17卢翠兰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年10期
关键词:父与子感悟到文本

卢翠兰

(三明市三元区白沙小学,福建 三明 365001)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小学语文尤其是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从自己长期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印象或体验的心理过程,是一种意会。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只有通过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一、创设情境,启迪感悟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通道,当然也是阅读教学中启迪学生感悟的首要途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运用各种生动的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电化教学媒体的作用,让阅读教学中涉及的人、事、景等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感知当时的情景,从而更准确地感悟课文内容。教学《可爱的草塘》,笔者引导学生理解“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段时,运用多媒体播放:无边无际的草塘,随风摇曳的芦苇,反射着太阳光的苇叶,并配上舒缓的音乐。学生们睁大了眼睛,已经完全被可爱的草塘迷住了。笔者因势利导:“你们这么喜欢草塘,能不能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学生情绪高涨,经过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读出了惊喜、赞美之情。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能力也得到培养。其次,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自觉地把头脑中原有的储备与文本中的内容联系起来,启迪学生自主感悟。笔者曾以“阅读教学中的理解与感悟”为研讨主题,在上《地震中的父与子》区级观摩课时做了尝试,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美国发生的那场地震本来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有点距离,无法理解地震带给人们的危害与灾难,无法理解灾难中突显出来的人性美。但是,学生对我国汶川刚刚发生过的那场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还记忆犹新。笔者充分利用了这一契机,上课伊始,深情地叙述了这样几个场景:林浩小朋友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冲进已经倒塌的教室救出自己的同学,你们感悟到这是一种什么爱?(学生答:伟大的友爱)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躯挡住坍塌的建筑,使4名学生安然无恙,你们感悟到这是一种什么爱?(学生答:伟大的师爱)一位年轻的母亲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怀里的婴儿,你们感悟到这是一种什么爱?(学生答:伟大的母爱)世间的爱有好多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起来感悟另一种伟大的爱。这样,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联系自己头脑中的相关信息,比较敏锐地感悟到了课文的内涵。

二、反复品读,加深感悟

作者借助语言描述事物、说明事理、表达情感。可以说,文本语言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地品读,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1.研读重点句段

以一段课文或一个句子为中心,通过引导学生对其重点研读、仔细体味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在学生了解了主要内容后,围绕全文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找出最能表现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语句。学生自由交流后,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从第12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这段话中,哪个字、词或标点打动了你?学生找出了表示时间很漫长、父亲挖得很艰辛的词——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找出了描写父亲衣着和外貌的词——满脸灰尘,布满血丝,破烂不堪,到处;学生还找出了省略号,并谈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有的说:“父亲在随时会发生余震的废墟上不停地挖了38小时,直到找到儿子为止,真了不起!”有的说:“父亲在38小时中顾不上吃饭、顾不上喝水、顾不上休息,心中只有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真了不起!”还有的说:“父亲在所有人都劝他离开,所有人都绝望的情况下,决不放弃的精神真了不起!”……透过学生的发言,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感悟是多么深刻。

2.指导感情朗读

重点语句找出来了,意思理解了,怎样指导学生把它读好读深入,从而生成语感,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又一重要环节。《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具体做法是:了解文本内容,感受情感脉搏,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学生只有把握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感情,这才是正确的指导朗读的方法——重在内容的理解而不单是技巧的指导。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一致认为写大娘的第一段最感人,给人的印象最深。笔者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将第一段内容概括为:大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为救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心爱的小孙孙。然后引导学生朗读:“可是今天,‘我们’就要和恩重如山的大娘告别了,是何等的难舍难分哪!让‘我们’向着大娘深情地说——”(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在有感情的朗读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感悟能力会在不断的、有指导的训练中逐渐变得敏感、完善起来。

三、激发想象,促进感悟

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感情,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境界。激发学生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的情境之中,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与子都是“了不起”的,但有的教师往往偏重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却忽略了让学生感悟儿子的“了不起”,而这也正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体会儿子的了不起时,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废墟下是什么样的?阿曼达在废墟下会对自己说什么?会对同学说什么?阿曼达让同学先出去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因为有了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通过想象,学生知道阿曼达在废墟下的38小时里,凭着对父亲的信任,十分坚强;在让同学先出去的这段时间里,有可能发生余震,有可能发生废墟垮塌,有可能……七岁的阿曼达信任父亲、先人后己的可贵精神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学生真正感悟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获得了思想启迪。像这样抓住课文中那些“空白”,以此为感悟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良好效果,从另一个侧面深化了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四、注重表演,强化感悟

小学生好玩爱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选择表演性较强的课文,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组织学生通过表演,使课文情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例如,在教学完《将相和》后,安排学生演课本剧,让学生自由组合,从三个故事中选择一个演一演。学生兴趣盎然,从道具到台词都下了一番功夫。无论是表演的学生还是观看的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表演的学生很投入,活灵活现。如在演《完璧归赵》时,“蔺相如”高高举起“和氏璧”,神情凛然。观看的学生积极评价,准确到位,如认为“廉颇”负荆请罪时态度不够诚恳。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入到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真切地体会到他们的情感和心理,还融入了自己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和再创造。通过表演,促成学生与文中人物深层沟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和廉颇直爽、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跃然心中。

教学的本质不是“告诉”而是“感悟”。虽然感悟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但是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重要性,持之以恒地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就一定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

猜你喜欢

父与子感悟到文本
哲理情思
父与子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有趣的父与子
第一次扫墓
父与子
Thoughts In The Winter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