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形势下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与回归

2010-02-17河南省郑州一中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9期
关键词:课标人文精神考查

■高 锐(河南省郑州一中)

新《课标》形势下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与回归

■高 锐(河南省郑州一中)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大概都要经历一番波折,经历矛盾双方的反复冲突较量,最后才能由量变到质变,走上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辩证法所谓的“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讲的正是这个道理。新《课标》的推行自然也不会一帆风顺。教育界同仁既要为“新”字喝彩,又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可能遇到的困境,从而加强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就理念本身而言并无新鲜之处,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因材施教”的做法就是这一理念的最好体现。然而今天重提这一理念,却有振聋发聩之效。正因为当前的教育误区多多,我们才渴望求新求变,以谋出路。

反思当前高中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主要表现如下:

一、学习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矛盾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启发引导,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加强学习主动性的关键便是让学生动起来,然而现在活动开展不是过多,而是远远不够。

其实,任何一个班,即便是老师们普遍认为比较沉闷的班级,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也是相当强烈的,只是任课的老师没有进行引导,或者只注重讲解,长期下来,学生自然不愿发表意见。就笔者的教学实践看,只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课堂开放,问题精巧,同学们总是群情激奋,甚至往往有出人意料的发挥。而那些只注重展现老师个人风采的课,即便上得紧凑、严密,板书美观大方,衔接如行云流水,也不过是让学生感到老师水平高而已,但这只是老师的讲课水平,不是学生的理解水平。因此,精彩的课不见得学生把知识都学会了,沉闷的课也不见得学生什么都没学到。也就是说,学生对知识掌握与否并不取决与老师讲解得精彩与否,课堂讲解只是学好的一个因素,甚至连关键因素也谈不上。高中教学最根本之处在于如何通过一套合理程序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运用知识,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像老师那样或者比老师理解得更新颖独特。归结为一点就是:提高自学能力,激发探究兴趣。

然而实际情况是,老师不停地讲,学生不停地记,各科作业都大量往上加,学生在校时间过长,不排除一部分学生仍然能够驾驭高强度的生活,但大多数学生往往疲于应付。完成每天的作业已非易事,哪里还有自由支配的时间。高质量的反思领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对他们来说是奢侈的。

二、知识的接受与未来职业之间没有明确联系

什么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回答可能见仁见智。然而有一点不容置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所向即为目标,在目标指导下,在兴趣激励下,学习才显得生动主动,而且效果也将最为显著。换句话说,学习应该与未来的职业选择直接挂钩,把未来将要进入的领域、从事的事业作为知识获取的方向,这样将减少无数的无效劳动。遗憾的是,现实中的父母、老师、社会、学校多以“考上大学”作为学习的引领方向,虽不能完全指责为急功近利,但在整个人生规划上却显得大而无当,明而不确。

实际教学中,高中一年级考查九门课程,高二会考后直到高三考查六门课程,就大纲规定和高考考核的要求而言,这些课程不分主次轻重,那么学生必须在每一科上都投入大量时间、金钱、精力,以图鱼跃龙门。可是进入大学以后,所选课程立刻专业化,高中阶段贯注无数心血的科目大多变成鸡肋,有的甚至终生难得一用。

三、考查形式过于单一

以高考作为中学人才选拔的最终形式,以一张试卷决定千千万万考生的命运与走向,说明我国现行考查方式尚停留在大一统、一刀切的层面,还远未形成层次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拔体系。

四、人文精神匮乏

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源于古代希腊,它在同基督神学的斗争中成长起来,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是一种形而上的范畴,一般指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比如对人的价值、权力、命运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人文精神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主体由人构成,一是由人传承的文化与文明。人文精神体现出对人及人的价值的理解与尊重,对人所代表的某种精神境界的尊崇与追求。这是具有现代意识与尊重人的主体精神的表现。

但当前的中学教育往往急功近利,教学偏重明知识、硬知识的讲解,忽视隐知识、弹性知识的传授。教育中缺乏长远的系统的理念,多是以完成任务为主,学校领导更似行政官员,每年都为应付上级机关下达的升学指标殚精竭虑。

综上所述,高中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体意识,这当然直接由具体学校的教学方式、理念导致,根本原因却在考试制度与选拔形式。尽管现存国情尚无法满足有意愿的学生都上大学的需要,但是,如果不从考查与选拔形式上作出调整,新《课标》的推行必将举步维艰,而一遍又一遍组织老师学习培训,千呼万唤要求老师改变教法的举动也将显得虚弱无力。

“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选择性,尊重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从这样的理念出发去设计教学,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从当前主体地位的缺失状态回归正常轨道。

依笔者粗浅的见解,完成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至少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人文原则

目前中学语文偏重知识讲解,在人文精神的倡导与传播方面相对薄弱。即便有所涉及,也往往零散片断,对某种现象或历史人物的讲解也仅限于为教材服务,更有流于背景介绍式的说教,因此大部分学生难以形成整体观念,无法系统把握历史、人物、思想、时代特点。这往往从大部分学生支离破碎的历史知识与颠倒错乱的文学知识上表现出来。

新《课标》理应把人文精神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中,并且作为一个重点,只有在理论上先给以明确的定位,实际教学才可能逐渐实现由大量生硬知识的灌输向整体人文内涵讲授的转变。

实际上,语文基本知识的讲解与人文精神的传递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对人文精神的侧重不仅不会影响到考试成绩,而且会促进学生对母语的理解与运用。在一线教学中,我坚持多讲文化背景、社会趋势、精神特点、人物生平传记、人格魅力等与人文精神密切相关的内容,发现对学生的写作和言行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课外原则

当前中学语文教育过分倚重课堂教学,严重忽视课外教学。课外原则可有多种理解。

1.大幅度删减课堂讲解内容,最大限度增加学生自主活动的内容

尽管新课标语文教材(以人教版为例)与老教材相比,已经减少了篇目,增设了更多梳理探究的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又规定一学期完成两册教学任务,这就构成了教学时间紧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多数老师为了赶进度不得不舍弃学生活动环节,满堂灌的局面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变。因此,新《课标》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行“自主学习”的理念,矫正教与学的方式,这不啻是一种颠覆性的举动。

教师必须思考怎样促使学生多读、多说、多写,让学生摆脱依赖心理,不以老师讲授为唯一。不只听老师课堂示范,更重要的是学会批阅品评鉴赏文章,学会主动查阅各种工具书,尤其是养成整理总结感悟的习惯。

2.由课堂延伸到室外

中学阶段,理科可以做实验,技术课可以上机操作,音乐、美术也都有自己的专属地盘,可以打破沉闷的教室环境。然而语文课学生离开教室的机会实在太少了,常景不鲜,再创新的课堂也难免失之枯燥。

其实,各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几乎可以看作语文学习的天然场所。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现在的中学生能有多少时间来自由阅读呢?考卷上连篇累牍的正确的废话,问起名言警句作家背景来一脸的茫然,相信很多老师都遇到过此类情景。在感慨的同时我们又不免多几分自责,反复传授的所谓答题技巧固能生一时之效,但最根本的自由阅读环节,大部分老师在整个中学阶段都关注甚少。

少一些技法讲解,多一些实践探索,带领学生到图书馆去,不用老师督促,所有的学生都会欢呼雀跃,那里是知识的海洋,是活生生的教材,是自由选择主动鉴赏热情交流的港湾。合理利用图书馆,将会最大限度开拓教材的空间,也定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3.发挥活动的促教作用

调动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手段便是组织活动。语文活动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它的内容相当广泛,形式多种多样,又各有特点。一般是指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直接关系的活动,包括“认”“听 ”“说”“读”“写”等几个方面,凡是有助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活动,都带有语文活动的性质。

结合语文教学的进度,可设计演讲、诗歌朗诵会、戏剧表演、辩论赛、成语接龙、流行语调查、本地民俗考查等多种活动,都能不同程度地促进语文教学。

学生在活动中拥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能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能够在实践中更深刻地体会文字语言运用的魅力,这些都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三、考查多样化原则

新《课标》的推行说到底仍绕不开高考这把刻度尺,以当前的高考形式,大谈新的教学理念多少失之苍白。

欣闻目前正在紧张起草中的《中长期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于高考改革初步提出了三个方案,主要是要解决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一次考试定终身的问题,涉及分层次录取、高校自主招生等方面。这些改革举措都瞄准了同一个目标,就是“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试,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这是教育界的福音,希望不久之后,现行高考制度能旧貌换新颜。

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主体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要在人的内心和行为两方面同时造就一个人,造就一个独立自主的、有热情、有个性、有尊严、有责任心的人。中学教育当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心理、价值观和人生观,关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老师绝不能做越俎代庖的事,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方法却是引导、创设、提供和鼓励。唯有尊重才能平等,才有可能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会缺失。课程改革任重道远,中学教师责无旁贷。

猜你喜欢

课标人文精神考查
配合物的常见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