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医生到画家

2010-05-16陈惠彪

中国艺术 2010年1期
关键词:纸本水墨古人

陈惠彪/文

(一)画作(鱼·荷·森林)

我父亲是一名中医,从小就希望我当医生,医生本来就与画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画家和医生研究的对象都离不开人,医生是通过精湛的医术让人的身体康复,通过躯体的康复让人的心灵创伤抚平。而画家是通过心灵的感应,把情感注入笔端,是通过心理去影响人的身体。从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名医都是精通书画的,很多还是一代名家,留下佳作,如明代的王履、清代的傅山等等。从事医学既能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又能培养人的感性思维。我是医生,医生必然要思考生命,思考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过程、生命的延续等等问题。

画家陈惠彪

鱼系列1113 132cmx67cm 纸本水墨 2009年 陈惠彪

鱼系列1152 176cmx96cm 纸本水墨 2009年 陈惠彪

鱼系列1155 131cmx67cm 纸本水墨 2009年 陈惠彪

鱼系列1114 132cmx67cm 纸本水墨 2009年 陈惠彪

图1 鱼系列1156 61cmx45cm 纸本水墨 2009年 陈惠彪

我画画自然而然就联系上了鱼。鱼是人类的祖先,从蛮荒的远古游来,穿越时空,始终闪烁着圣洁的灵光。在漫漫的生命岁月中,它还将引导人类向深邃的未来游去。西藏修行人告诉我,鱼是通灵之物,它能飞天遁地,因此西藏人不吃鱼。鱼是神圣的,在佛寺的大雄宝殿里,就有巨大的木鱼,而这种鱼,眼睛奇大,这是用来警醒世人,尤其是叫修行的人志心于道,因为鱼的眼睛永远不闭,昼夜常醒。鱼在民间是吉祥之物,而我从小在海边长大,对鱼又特别熟悉、特别亲切,对儿时生活的眷恋,使我自然而然地想到大海,想到海就想到鱼,鱼也表达了我对家乡的一份情感。当我第一次在画册中见到八大山人所画的鱼,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我每一次见八大的鱼,它似乎都要向我诉说什么,是孤独?是悲伤?还是一尘不染、横亘古今?我至今无法用语言表述,我只感觉到这鱼是属于我的一部分,我能画出来,能借助它表述我的内心感受,于是我开始临摹八大的鱼,画完很多人都说我画得很像。但是,八大毕竟是八大,八大山人的艺术可以看做是用最少的线条,最少的墨,表现最多的内容的艺术。八大山人的一条鱼,完全是他心中的鱼,看上去就是这么寥寥几笔。因此,真正学习好八大山人还要进一步深入生活,观察物象,提高自己的能力。我慢慢地悟到:中国的写意画是对照相般精确的反叛,把自己的主观印象通过笔墨表现出来,这是笔墨艺术的新目标。生活在这个时代,要有这个时代对物象的理解,换句话说要有时代的精神。八大所处的时代是国破家亡、民族危难的时代,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从觉醒、复兴到崛起的时期,是作为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时期。因此,我反复观察鱼各种状态的运动姿势,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等。我从八大的一条孤独的鱼,演绎成一群群的鱼;这鱼群从茫茫的大海中游来,从混沌荒蛮的远古游来,从虚空中游来,排山倒海,势不可歇。这群鱼是自由,更是速度、力量的象征。

鱼是我早期绘画的主要题材,有时候画完鱼以后,需要一些背景,我自然就想到以荷花为题材。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把荷花比喻成“花之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喜爱荷花。我更喜欢晚秋甚至是冬天的残荷,残荷在我的眼里不是败荷,而是春秋代序、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象征。别人画荷花,大多是一种心境淡泊的诗意,而我画荷,把画面处理成剥落斑驳,虚虚实实,让厚重的肌理把自己带回宇宙洪荒、天地混沌的上古,让人产生有关人的生命起源、生息运动和魂归天地间的无限联想,把它变成一个历史的切面。鱼在荷塘里游弋,是一种古老传说的诠释,“鱼戏莲”在民间艺术中是男女媾和的性隐喻,是生殖繁衍、民族繁荣的象征。

森林也是我喜欢的题材,每次我画森林,都感觉到自己徜徉在一片原始森林中,尽情地呼吸清新的空气。我笔下的森林,奇崛怪形,根系盘结,树干紧紧簇拥在一起。在我的脑海中,树是生命的年轮,是日月精华之所在,是见证历史的老人。沙漠的胡杨,三千年不死,死后三千年不倒,倒下三千年不朽,生命的博大永恒与时光的渺小短暂,和谐自然地融合。

(二)静坐·佛学

中国画主“气”,尤主“韵”。黄山谷云“凡书画当先观其韵”,“气韵”从何来?有人认为“气韵”是属“先天”,无法传授。通过艺术实践,我慢慢认识到气是养成的,无法直接传授,但能潜移默化。

图2 鱼系列1120 94cmx85cm 纸本水墨 2009年 陈惠彪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理解古人的养气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时时发现自己的善心,保持自己先天具有的赤子之心;二是要不断增加道德文章的修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苏东坡曾作诗论静坐的好处:“无事此静坐,一日为二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从这简单的小学算术看,苏东坡不仅风趣幽默,而且有大智慧,他发现静坐可以延年益寿。其实,静坐排除干扰,不仅要求不讲话,而且要求中止内在的思维语言,达到物我两忘,如陶渊明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不言即可不辨,即能不疑不问,达到空明境界。

图3 鱼系列13 33cmx30cm 纸本水墨 2004年 陈惠彪

图4 鱼系列1153 66cmx65cm 纸本水墨 2009年 陈惠彪

图1 荷花系列6 52cmx46cm 纸本水墨 2002年 陈惠彪

对一般人来说,静坐的确不易做到,但我在西藏青朴见到几百个穴居山洞的苦修者,静坐对他们来说是修行的基础。他们无灯光照明,每天只烧些开水搅拌藏粑充饥度日,有的山洞连直躺一个人的身体都不足够。还有,高原高寒缺氧环境恶劣,但他们非常愉快地各自苦修,我发自内心地崇敬他们。人类社会今天没有毁灭,正是因为人类有这种精神支撑着,作为艺术家,能从中得到点滴的精神也是受益无穷的。首先,像修行者一样静坐能排空杂念,纯净思想;其次能历练人的意志,淡泊物欲,能在孤独中享受到快乐。可见,西藏青朴是修行人精神的家园。

孙中山言,佛学是哲学之母;毛泽东说,佛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历代大学问家都是非常重视并潜心研究佛学的。我们从他们留下的墨宝发现,唐代的欧阳询把书写《心经》当作创作的作品,还有张旭、怀素,宋代的苏东坡,元代的赵孟,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刘墉、李叔同等,数不胜数,他们都以《心经》为对象留下墨宝。《心经》仅260字,很简洁,但里面包罗万象,它是智慧的结晶。我在动笔画画以前就用小楷抄写了十年的《心经》。虽然在此之前没有读过画论,但我一出手便是按《心经》的涵义来完成我的画作的,《心经》开启了我的智慧。

(三)读书·游历

画画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伴随这一过程的还有读书、游历。“士欲宣其意,必先读其书”,孟子的养气说的第二层意思就是读书、游历。唐代的韩愈也提出“读书养气”,他在《答李翊书》中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读书养气可以达到“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的功效,让人平淡宁静。

我认为人的一生应读两类书:一类是文字表述的书,一类是非文字表述的“书”。

图2 鱼系列116092cmx87cm纸本水墨2009年陈惠彪

文字表述的书,一是让自己增加专业知识的。例如,我现在研究书画,自然要读有关书画知识的书,我读康有为《广艺舟双辑》时,他谈到用锋运笔的目的,是将全身之力由臂而腕,由腕而指,传达到笔尖,指出“虚拳实指,平腕,竖锋”。黄宾虹用笔的五诀中也指出“平”字的关键,并说“古人之精神万世不变,全在笔之功力,如挽强弓,如举九鼎,力有一分不足,即是勉强,不能自然。自然是活,勉强即死。六法言气韵生动,气从力出,笔有力而后用墨,墨可有韵,有气韵而后生动,学者当尽毕生之力,无息之间断”。从此我用一年多的时间将不正确的执笔

图3 鱼系列633132cmx67cm纸本水墨2007年 陈惠彪

左 鱼系列1006 173cmx93cm 纸本水墨 2007年陈惠彪

右 山水系列142 237cmx81cm 纸本水墨 2007年陈惠彪姿势加以改正。

二是情感道德方面的书籍。这方面的书应该是全人类所共享的。我认为,要保护自己的善心,有至善才能至真。这方面的书也很丰富,不过影响我一生的书有《道德经》、《金刚经》、《了凡四训》、《地藏经》、《坛经》等等,这些书都是教人如何发善心,有了善心后才能发现天、地、人的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不言,就是要我们去发现它,用生命去体悟它。文学作品、书法作品,古代遗留的碑文、拓片等也是能启迪思想的。文王拘 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可见,这些先贤无不是在逆境中成就大事业的。

老子讲“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圣人也法乎自然,因此从事艺术的人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尤关重要。那么,怎么投身大自然的怀抱?我认为还得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读非文字表述的“书”。非文字表述的“书”随处可见、信手拈来,天空、云彩、山川、河流、一花一木、一沙一石、宫殿庙宇、残垣片瓦、摩崖石刻等等都是,但它需要你去发现、去感悟。事实上,古人为了寻求富有活力的线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早已从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宋代画家文舆习画很久不见成功,后来一人独行山径,见两蛇相斗,他从争斗的两条蛇的律动获得了灵感,把蛇身上那种矫健动作吸取于笔划之中。另一个书法家看见樵夫与一村姑相遇于山间小径上时,悟出节奏的秘诀。因为当时樵夫与村姑都要让路给对方,二人犹疑不定,不知该谁站稳让对方过去。那两人因一时前后的躲闪,产生了一种紧张动作和相反的动作。因此古人总结有如“奔雷”、“崩云”、“鸿飞”、“惊蛇”、“垂露”、“万岁枯藤”、“高山坠石”、“屋漏痕”、“锥划沙”、“印印泥”等,可见,源于自然界万物的抽象比比皆是。

古人观石、观花、观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故有王维留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佳句,有杜甫观花“感时花溅泪”的伤感,有“米颠拜石”之说,还有“白云犹在,与梅同住一山幽”的天地人和景象,等等。行万里路还可以结交好友,太史公司马迁行天下,游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李白在青少年时期就览尽名山大川,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李白的诗文飘逸欲仙。我们现在行万里路,还可以行古人没有行过的路,去古人没有到过的地方。

我从2 0 0 1年开始第一次进西藏,2004年至2008年大部分时间在西藏。我在西藏山南,为山南桑耶寺的壁画群所吸引。桑耶寺是西藏最古老的寺院,比布达拉宫的历史还悠久,那里的壁画是唐人的杰作。一楼的壁画至今从未修复过,但是岁月的沧桑赋予它的美已不是初始建造者所能想象的了:斑驳陆离,虚实充盈,犹如大自然流动的线条。日月侵蚀后的沧茫、朦胧,把自然美与现代感完全重叠在一起。而寺院二楼、三楼的壁画群,是近年来重修过的,却让人看后索然无味,气韵荡然无存。我幡然醒悟:我们所追求的美,就是这种无需雕琢,毫无斧凿痕;这美就是虚实之妙,虚实之妙就是产生气韵的根本;人们主观所追求的气韵生动,就是宇宙中虚实的影射。我对于虚实的追求认知以及在笔墨中的自然流露,印证了人自身的小宇宙与天地的大宇宙之统一。

左 山水系列26 241cmx126cm 纸本水墨 2006年 陈惠彪

右 山水系列27 241cmx126cm 纸本水墨 2006年 陈惠彪

有一天,我望着西藏的山间云飞烟灭,变幻无穷,突然发现西藏山间的云不仅是从天上飘下来的,还有从地上长出来的,好像云飘过山头,在地上生了根似的。望着山间充盈荡漾的一股股生机勃发的气体,我想到了古人所说的“清岚之气”就在眼前。认识了“清岚之气”,就将我的艺术阀门打开了。八大山人、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等大师的画如此生动,让人如痴如醉,就是因为有这股气韵生动的“清岚之气”。这“气与韵”就是山间荡漾的那股清气,我感悟到这完全是墨色的灵动所体现出来的。为什么他们用的墨如此灵动、深沉、耐人寻味?这就让我想到了墨的本身,我们现在所用的墨汁是化工原料,而不是古人的磨墨,这就是不同之所在。

(四)感悟

中国画的气韵生动是靠墨色来表现的。墨分五彩,而现在墨汁是化工原料,不是天然产物,它已无法表述古人的“清岚之气”。还有,其它的丹青颜料一样是化工制造,这与古人的精神要求已相距甚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于时代的变迁,现代的很多画家为求快捷,已经把古人的很多必备的条件简化了。如磨墨,古人追求的是“非人磨墨墨磨人”这一境界,磨墨作画是发挥“墨法”的唯一正确方法,这过程包括了发墨与落墨的程序,而墨汁作画只有落墨这一过程。发墨的过程是画家进入作画前期状态的准备,这种状态亦是写意画“意”的体现。发墨是将墨条通过水在墨砚中研磨、洇化,这一洇化过程不仅体现在墨块成分(墨块中含有许多名贵植物成分)与化工生产的墨汁成分本质不同,而且研墨过程让墨砚的石粉脱落后与墨搅拌在一起,产生的微妙变化使中国墨发挥到极至。在这里不得不指出,作为“四宝砚为首”的墨砚,特别是端砚,我认为是上天赐予中国人的智慧。端砚本身石质坚实细腻,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的墨汁细滑。端砚石质富含铝、钾、碳酸盐等胶状物,这些物质就是不均等的透镜体。因此,我们现在明白为什么经研磨的墨,与化工原料的墨汁有质的区别。当然,落墨过程同样要求宣纸没有经化学污染,所以必须以纯古法手工制作,只有这样才能接近古人的精神。

荷花系列40 133cmx66cm 纸本水墨 2006年 陈惠彪

山水系列18 241cmx126cm 纸本水墨 2006年 陈惠彪

中国画的传统,是中国人追求朴素的、天人合一的精神,这是万世不变的,这种追求是将人融进大自然中去完成。古代的黄公望以富春江为基地,倪云林以太湖作基地,渐江、梅清、石涛、黄宾虹等以黄山为基地,龚贤以金陵、潘天寿以雁荡山为基地进行创作,所以,有成就的大家无不是将身心寄寓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中。

中国文人追求的是天人合一与生命运行的和谐。中国画,不论是一竿修竹、一簇磐根,或深山烟雨,或江上雪景,都是热爱自然的表现。画家与画中景物完全融为一体。

古人就是这样通过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来表现他们所认识的金、木、水、火、土世界。在绘画中,“金”就是指人的思想品格,佛学中的《金刚经》,“金刚”就是指人的思想;“木”就是我们所用的宣纸;“水”就是研磨所用的水;“火”是指手工制作的墨块,我们知道,不论是“松烟墨”还是“油烟墨”,都是木生火后的产物;“土”就是墨砚。毛笔的“毛”本身就是动物身上的毛,它是媒介,承载人的思想激情,在纸上飞驰,这就是中国的写意画。古人完全沉醉在自然中完成自己的画作,所用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产物,与大自然完全吻合,故古人的作品清新耐看,让人产生无限的暇想。

学习中国画并不是十足的学传统,一言一行照搬传统已不能满足这个时代的要求,因为现代物质文明已经占据了我们的衣食住行,因此传统中国画的形式已不符合现代的空间摆设,这就势必引起中国画的自身变革。比如现代的厅堂高大宽敞,中国画就再也不是把玩的产物,必须要有视觉的冲击效果,这样才能符合现代要求。现在社会的速度、力量、信息量亦是古人所没有经历过的,还有现在世界各民族、多元文化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已将世界变成了有序与无序的复合体。模糊、稍纵即逝,这一切是古人所无法想象的。因此,我认为掌握中国画高超的笔墨要用来表述现代文明的一切。中国画走向现代,必然与中国文字一样,不能完整照搬,应先将其分解成独立元素,将传统精神带进现代。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有很多画家不满意“五四”以后用西方的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致力于现代水墨表现实验,重新发展传统,但又和传统不一样,有些在拓展笔墨表现力的过程中,始终以传统文化学养浸染心智,用摒弃杂质的纯净心境去观照外部世界,显示中国画对自然、生命的透彻把握,通过艺术实践,对传统中国画重新认识。中国画从传统到现代始终是痛快、淋漓、含蓄、沉着、耐看、引人入胜的。现代中国画要符合时代的精神,它有高低雅俗之分,却没有新旧的分水岭。

冥冥中,玄而又玄,用毕生精力也无法穷究。这便是我对中国画的心得与感悟。

山水系列11 241cmx123cm 纸本水墨 2003年 陈惠彪

上 荷花系列3 241cmx123cm 纸本水墨 2002年 陈惠彪(收录于《新中国美术史》)

下 动物系列102 72cmx66cm 纸本水墨 2006年 陈惠彪

上 森林系列49 245cmx124cm 纸本水墨 2002年 陈惠彪

下 动物系列99 200cmx200cm 纸本水墨 2006年 陈惠彪

右上 山水系列155 56cmx26cm 纸本水墨 2007年 陈惠彪

右下 山水系列145 58cmx26cm 纸本水墨 2007年 陈惠彪

左 鱼系列1154 131cmx66cm 纸本水墨 2009年 陈惠彪右下 鱼系列17 132cmx66cm 纸本水墨 2003年 陈惠彪

猜你喜欢

纸本水墨古人
韩景燕作品集
王少桓
好玩的古人
水墨
熊明非作品选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兰华生作品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泼尽水墨是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