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河南英模现象的理性思考

2010-02-16朱刘霞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河南人英模中原

朱刘霞

(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周口466001)

改革开放以来,在河南这块古老又年轻,既有厚重历史积淀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英模人物,大大提升了河南形象。深入分析英模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充分发挥英模人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对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世纪河南英模层出不穷、类型多样

进入21世纪以来,河南英模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一个又一个英模人物的出现,成为河南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景观。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种导向。在众多英模群体的构成中,既有农民、部队转业军人,也有学生、外出务工青年、青年致富能手,等等。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立志成才,自强不息型。这种类型的英模人物主要有第十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携妹求学的洪战辉;党的十七大代表、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申小梅;“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邵丽;等等。从这些青年先进模范群体的成长经历看,他们大都有共同的思想品格、政治认同和价值取向。在人生奋斗的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远大的理想,历练创业本领,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百折不挠,艰苦创业型。有“全国劳动模范”、周口科技学院院长李海燕;全国优秀青年民营企业家黄玉清;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徐胜杰;河南新长征突击手标兵范海涛。河南省唐河县涌现出了以邓英来、贾红旗、王克、乔森、牛飘、王定国、段瑞等为代表的英模群体。耿瑞先、裴春亮、徐胜杰、范海涛等在创业过程中都有共同的体会,他们深知创大业作大难、创小业作小难、不创业作贫穷难。在创业的过程中历尽千辛万苦,都有过悲壮的人生经历,但他们百折不挠终于一步步实现了远大理想,并使自己的事业走上辉煌。这些青年先进模范群体中每个人成功的路子都不一样,他们在工作中实事求是,重视学习,开拓创新,注重把别人成功的经验和自己创业的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发展路子。

(3)舍己为人,无私奉献型。有断桥拦车英雄、全国十大见义勇为好司机刘金行;“全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勇救翻船落水群众的武警鹤壁支队警通勤务汽车中队三班班长李飞;“全国模范消防战士”、河南省“爱民模范”、不顾个人安危勇救安徽四名落水群众的郑州消防支队中原大队一中队一班班长徐军;正阳籍深圳“的哥”刘百龙勇斗歹徒,身中28刀,一时成为深圳市家喻户晓的人物;河南打工青年李学生为救两名儿童英勇献身。他们在面临生与死的考验时,不顾个人安危、无私无畏、临危不惧,具有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在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越来越被人们所淡漠,在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形式主义日趋盛行的社会环境里,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新时期,英雄们平凡而高尚的奉献精神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4)执法为民,执政为民的公仆型。他们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范、村党支部书记的好榜样张荣锁;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吴金印;执法为民的楷模、原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省公安厅著名排爆专家王百姓;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商水县黄寨派出所副所长朱文杰;正阳县英模群体中“爱民为民的好民警”、被公安部授予“一级英模”称号的刘文功;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检察干部于文举;河南省“十佳人民优秀法官”杨保玉。这一类型的英模大都是公务员,他们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但是他们都胸怀理想,心系群众,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嫉恶如仇、刚直不阿的英雄精神,具有忠于职守、克己奉公的职业道德,具有锐意进取、率先垂范的优秀品质。

二、河南英模现象形成的原因

正确的价值观念,只有被全党全社会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大多数成员自觉遵守和奉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1]。任何一种现象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英模群体的形成是党和政府长期重视并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结果,是用先进文化引导,注重对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推广、核心价值理念的灌输的必然结果。在这样的氛围下,河南人固有的文化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固有的传统美德加上外在的社会引导,使得河南人在社会上奏出动人之歌。

(一)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河南是广义中原的主体,是狭义中原的全部,因此作为地域文化的中原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根源。中华文明的历史有多远,河南的历史就有多远[2]。中原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儒家的始祖孔子祖籍宋国(今商丘),他的思想来自诞生于中原的周礼,其有相当长的时间在中原周游列国的旅途中度过。道家创始人老子为今鹿邑人,庄子为今民权人。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中庸”“和谐”“仁爱”的理念;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强调道生万物、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物极必反、抱朴守真、不求名利等观念,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中原文化多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具有自我牺牲的献身精神和拯救世界的道德理想,孜孜不倦、临事不惧、不计成败得失、不问安危荣辱、“杀身以成仁”,使得中原大地自古多慷慨义士。河南是一片仰慕英雄、产生英雄的土地,也是热爱英雄、造就英雄的热土。中原儿女在历史长河中谱写的英雄谱,如灿烂画卷,光彩夺目。

(二)党和政府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发展。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至此,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方针措施已经形成体系。2005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针对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荣辱观。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一系列重大措施的实行,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普遍提高。

(三)省委省政府努力打造诚信河南、建设富裕中原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河南地处内陆,底子薄,人口众多,其中农民占了大多数。河南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客观原因造成了暂时落后,致使河南形象被歪曲,出现了被扭曲夸大甚至妖魔化了的“河南形象”。对河南人的歧视是由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造成的。历史上的河南战乱频繁,黄河多次决堤,造成许多河南人背井离乡,外出逃荒。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沿海地区打头阵,再次绕开河南。在牺牲农村保城市的二元道路下,在“非均衡发展”的模式下,河南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由于贫穷和落后,外出打工的河南人大多做城市中的底层工作。在某些人的眼中河南人被扭曲为“贫穷、落后、肮脏、欺诈、见利忘义”的不良形象,河南的形象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河南省原省委书记徐光春注意到了利用外资额与地方形象之间的关系,他在《河南日报》撰文指出,河南外贸依存度只有6.2%,大大低于全国水平;实际利用外资仅占全国的1.4%,与河南省GDP占全国6.45%的现状很不相称[3]。

进入新世纪,河南省委、省政府积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打造诚信河南、建设富裕中原。《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2005年把这个目标进一步明确为“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在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用先进的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用诚信的河南吸引八方来客,用英雄模范人物树立河南人的良好形象。

(四)英模人物自身的高素质

河南英模身上有着一些共同的可贵品质,体现出强烈的道德自律精神,他们以中原文化的传统精神约束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无论身居何职、身在何处,他们都将善良、勇敢、坚韧,将爱心、孝心、责任心,将诚信、奉献、使命,用质朴的话语、厚重的承诺、执著的信念,树立起一面新的道德旗帜[4]。《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的基本道德规范。河南英模注重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无私奉献,助残扶弱,救困济危,路见不平,见义勇为;在家庭生活中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尊老孝亲,勤俭持家;在困境中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于进取。

三、河南英模现象所引发的思考

河南作为第一劳务输出大省,打工人数多,分布广,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也最大。但是,与中原文化顽强生命力相伴的保守性、因循守旧的历史观念,重人情轻法制的文化氛围使一部分河南人急功近利、不讲诚信,甚至见利忘义。因而,某地曾出现河南人被妖魔化的情况。2001年,河南人掀起了反对“妖魔化河南人”的潮流,河南省政府宣称“河南人不容被妖魔化”,并在2001年启动一系列“形象工程”。一个农业大省涌现出一批青年英模,他们的精神文化内核和核心价值观念是一笔财富,必将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增添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改变河南人的形象、提高河南在全国的知名度作出一定的贡献,进而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英雄观,时代造就英模人物,英模人物反映时代特征。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河南正在抓住机遇,开创中原崛起的新局面,实现创造跨越式发展的新业绩,这为广大青年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历代青年成长的实践充分证明,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那个时代的奋斗目标,每一代青年都承担着那个时代的历史责任。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赋予了当代青年光荣的历史使命。

时代英模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最根本的在于他们牢固树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并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向英模学习,就是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自己,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自己,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自己,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把个人的抱负与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在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各项任务的征程中,英模的事迹和精神一定会激励河南人民,务实苦干,开拓进取,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向前发展。向英模学习,就要立足本职岗位,甘做平凡小事,踏踏实实地工作,努力成为各行各业的行家,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焕发创造热情,激发创造潜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力争在各自的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建设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新河南贡献聪明才智。

[1]孔玉芳.形势与政策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33.

[2]徐光春.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5.

[3]郭高中.河南着手解决形象问题力图走出“妖魔化”阴影[EB/OL].(2005-12-23)[2009-11-20].http://new s.sohu.com/20051223/n241098061.shtm l.

[4]李菲,丁可宁.用心传递道德的力量[N].中国青年报, 2009-09-21(4).

猜你喜欢

河南人英模中原
英模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
沁园春·赞中原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吴天祥亲给拾荒助学老人送大米和鲜花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御中原 画饼充饥
Hemingway—The Spokesman of“Lost Generation”
《诗经》为河南人正名
新时期中原人文精神培育路径探析
"五老"进校讲"双百"英模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