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者的补偿与创造:评《红楼梦十二支曲》的翻译

2010-02-16邓丽君

肇庆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杨宪益霍克译者

邓丽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42)

译者的补偿与创造:评《红楼梦十二支曲》的翻译

邓丽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42)

《红楼梦十二支曲》以丰富的象征内涵、文化典故以及精致独特的诗歌语言和艺术形式取得了高超艺术成就,也就给翻译家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诗歌翻译的必要过程,译者的补偿与创造为读者尽可能地接近原作提供了可能。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均创造性地采取了文外直接补偿和文内间接补偿两种补偿方法,在弥补原文的损失、达成原著与译著的平衡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红楼梦十二支曲》;翻译;补偿;创造

一、十二支曲:高超艺术成就和翻译挑战

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两个译本自问世以来就已经成为翻译比较研究和文本研究的经典。《红楼梦》对比翻译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颇有成就;红楼翻译理论中对于诗词曲赋的翻译研究尤其集中。《红楼梦十二支曲》与《金陵判词》一起在第五章中出现,暗示了全书所有主要人物性格、命运和今后的发展以及宁荣二府注定的衰败,这对全书章节的展开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事实上,除了王宏印在其红楼梦诗歌研究专著《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比较研究》中对《十二支曲》进行过研究之外,在全书中占有不可或缺地位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却鲜有成为翻译对比研究和个案研究的专门课题。王宏印评论:“《红楼梦十二支曲》在整部作品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继承了《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副册及正册判词》对于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的预定和预言,而且在判词料事的基础上有了心理描写的深层内容。更为重要的是,与判词的单个性和分散性相比,十二支曲不仅主体部分有了大幅度的充实和提高,而且前有引子后有结局,在结构上已接近完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十二支曲是整部《红楼梦》的缩影”[1]。

事实上,《红楼梦十二支曲》是一组由十四支曲子组成的套曲,包括开曲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引子》和结尾的《收尾·飞鸟各投林》及以书中十三位主要人物为主角的十二首曲子。《红楼梦十二支曲》以浪漫美丽的诗歌语言描绘了宝黛钗三人之间的悲剧爱情,以及其他十位女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卓绝容貌、高雅气质和悲剧命运。除了丰富的诗歌内容之外,《红楼梦十二支曲》在艺术形式上也取得了高超的成就,曹雪芹在传统北曲的基础上自创曲牌名“枉凝眉”、“终生误”、“分骨肉”等,并赋予其灵活而又独特的形式,以便最大程度地承载其丰富的诗歌内容。在第五章中,曹雪芹通过警幻仙子之口指出:“此曲不比尘世中所填传奇之曲,必有生旦净末之则,又有南北九宫之限。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谱入管弦。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料尔亦未必深明此调。若不先阅其稿,后听其歌,翻成嚼蜡矣”[2]。脂砚斋曾对此套曲评道:“语句泼撒,不负自创北曲。”[3]《红楼梦十二支曲》在诗歌语言和形式两方面取得了高超的艺术成就,但也给翻译家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十四首曲中包含的丰富象征内涵和文化典故以及精致独特的语言形式在两种语言的转化过程中必然造成巨大的缺失。

例(1):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引子》

By singing this Dream of Red Mansions

To Mourn the Gold and the Jade[4]101.

And so perform.

This Dream of Golden Days,

And all my grief for my lost loves disclose[5]140.

众所周知,“金”和“玉”两字在《红楼梦》中拥有丰富的文化隐喻,“金”字面上是指宝钗的金项圈,是宝玉之玉的绝配。“金玉”二字一起暗示了贾府家长心中二人的“金玉良缘”,“金玉良缘”四字在《红楼梦》全书中不断出现,暗示了故事的最终结局。而作为《十二支曲》中《引子》的最后一句话,它起到了“点睛”的作用,可谓神来之笔。杨宪益夫妇直接将“金”“玉”翻成英文大写的“Gold and Jade”以便暗示主角二人的典型特质,但是却失去了原诗句关于悲剧爱情和婚姻的丰富主题内涵。英文译本读者无法在两个大写的“Gold and Jade”中感受背后深刻的内容。Hawkes的翻译点出全书主题:“And so perform This Dream of Golden Days,And all my grief for my lost loves disclose”,但却无法点出两位主人翁与“金”“玉”至关重要的联系。可见损失是翻译中无法消除的障碍,译者无法避免的偏见和两种语言在语法、词法、句法和修辞以及文化历史上的差异使诗歌翻译中造成失衡现象,只有得到补偿之后的诗歌翻译才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完美的翻译是每个译者的梦想,然而完美翻译的梦想却是不可企及的。Hawkes在自己的译本序言中曾不无遗憾地评论说:“我尽力将原文带给我的感受传达给译文读者,但我无法伪装自己在这点上总是做得很成功”[5]。正是对于完美翻译的追求使译者们在翻译中将其主体性和创造性发挥到极致,以求补偿对原著的损失。“补偿”是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它使得完整的翻译成为可能。对于补偿,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在其代表性著作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中将其作为“翻译四步骤理论”[6]的必须的步骤,并指出:“补偿是一个真正的,具有连贯性的翻译的前提条件,翻译必须补偿,必须调节和恢复原作和译作之间的平衡”[6]316。Hatim和Mason曾将补偿定义为:“翻译转换过程中,当遇到难以直接传译的词句,特别是类似双关语等特殊修辞手法时,译者往往需要借助译入语特有的语言表现手段,尽力弥补译文语言效果方面的失真和缺损,以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大体相同的效果,这种翻译过程就是补偿”[7]。因此,译者的主体性补偿和创造是翻译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步,补偿的过程就是译者创造的过程,它为实现原文文化内涵和语言形式的最佳传译提供了可能。大卫·霍克斯和杨宪益、戴乃迭在这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创造性贡献,以补偿翻译过程中的对原文文化信息和语言形式所造成的损失和失衡。

二、个案分析:译者的创造性补偿

斯坦纳提出:“补偿的内部机制,译者对于他已经侵入、输入过的原作的补偿方式我们是无法给予特定定义的,但是补偿显然有很多实现形式”[6]415。对于补偿及其形式,学界各有定义和归类,Hervey和Higgins提出了补偿的四种形式:(1) compensation in kind(类比补偿);(2)compensation in place(换位补偿);(3)compensation by merging (融合补偿);(4)compensation by splitting(分解补偿)[8];马红军则提出了显性补偿(explicit compensation)和隐性补偿(implicit compensation)的两类[9]。本文在对《十二支曲》两个译本作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十二支曲的翻译中,霍克斯和杨宪益、戴乃迭采取了文外直接补偿(direct compensation outside the text)和文内间接补偿(indirect compensation inside the text)两大类不同的补偿方式。

(一)文外直接补偿(direct compensation outside the text)

由于十二支曲以曲赋的形式出现,并且融合了曹雪芹的创造,若在每首曲的翻译中加入太多的解释性和补偿性文字,会影响读者的审美感觉和理解,因此霍克斯和杨宪益都采取了在文外进行直接补偿的方法来弥补翻译所造成的损失。霍克斯在其译本第一册末页使用了“appendix”(附录)的形式,辟出专门的主题“Twelve Beauties of Jinling and the dream of Golden Days’Song-cycle”[5]527-534,用来解释和补偿翻译中造成的无法避免的损失和译文读者无法理解的中国文化内涵和意象。而杨宪益则采取了“annotation”的形式进行补偿,即在每首曲后面添加解释性文字(note),补偿诗行翻译中造成的损失。需要注意的是:“appendix”与“annotation”虽然同为译者文外直接补偿的形式,但两者有很大差别,霍克斯将“appendix”放在了第一册全书的最后,对于翻译中需要的补偿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并不特别附加在每首曲的翻译之后,以便使译入语读者对于《十二支曲》中所包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背景有整体的理解,这显然是出于译者自己将中文译为母语英文,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文化接受和审美欣赏的连贯性而做出的选择。杨译的“annotation”则将补偿分散在曲目的翻译之后,以便加深译入语读者的印象和理解,迅速了解原文诗行背后的异域文化内涵。两位译者的创造性补偿为弥补翻译造成的巨大损失做出了贡献。

例(2):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虚花误》

She will see through the three Springs 15

And set no store

By the red of beach-blossom,the green of willows[4].

Note15:A pun meaning the three months of spring and the three elder Jia girls.All the Jia girls had the character Chun or spring in their names[4]647.

“春”字在这首曲里具有双关意义,不仅意指美丽的春天,也指贾府三位小姐:元春、迎春和探春。这一诗行暗示妹妹惜春通过三位姐姐的悲剧,意识到了人生的虚无和幻灭,点出了《虚花误》的主题。将“春”翻译“spring”,对应了春天的意象,但却失去了其深沉的双关意义。因此,杨宪益在诗行之后加上了“Note”,标注出这个隐含的双关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两种语言转换造成的损失。

例(3):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虚花悟》

Who can escape the gate of birth, the fate of death?

Yet the west,they say,grows the sal tree16

Which bears the fruit of immortality[4]106.

Note16:It was said that Sakyamuni attained Buddhahood in a grove of Sal tree[4]647.

在惜春的这首曲中,“西方宝树”、“婆娑”是佛教传说中佛祖释迦牟尼得道的仙树,是佛教文化中的一个基本意象。为了使西方读者更好地接受和了解中国佛教文化,弥补将“婆娑”直接译作“sal tree”而造成的文化上的损失,杨译特别加了注释,使译入语读者明白“sal tree”在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内涵,从而得到接近对等的审美欣赏效果。

例(4):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终生误》

Let others all

Commend the marriage rites of gold and jade;

And while my vacant eyes behold

Crystalline snows of beauty pure and cold,

From my mind can not be banished

That fairy wood forlorn that from the world has vanished[5]140.

在这首曲目中,“金玉良缘”、“木石前盟”、“山中高士晶莹雪”和“世外仙姝寂寞林”有复杂的内涵意义。“金玉良缘”指贾府家长眼中宝玉宝钗的完美姻缘,“木石前盟”则是指宝玉黛玉在前世命定的爱情。“山中高士晶莹雪”不仅描绘了宝钗温婉宁静的个性,也暗含了她姓“薛”,而“世外仙姝寂寞林”不仅点出了宝黛爱情的来龙去脉,暗示了黛玉在贾府孤苦寂寞的生活,也呼应了她姓“林”。如此精彩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显然无法在霍克斯翻译的短短六句诗行中得以体现,翻译出来的诗行仅仅再现了原曲的第一层表面意义,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显然是巨大的损失。然而,三层意义完美再现在翻译中是无法兼顾的。若兼顾了意义,必然失去了形式上的美感;而兼顾了诗歌的形式美,必然失去了深层意义。因此,霍克斯在第一册译本最后附上了“appendix”予以补偿:In the First song the‘marriage rites of gold and jade’refers to the marriage of Bao-chai(gold)and Bao-yu(jade).‘Stone’and‘flower’are,of course,the avatars of Bao-yu and Dai-yu.The‘crystalline snow’stands for Bao-chai's surname Xue,and the‘fairy wood forlorn’for Dai-yu’s surname Lin[4]529,有助于读者更深入了解原文。

(二)文内间接补偿(indirect compensation out of text)

与文外直接补偿方法不同的是,文内间接补偿中译者通常以句法、词法、修辞等间接的手段来弥补翻译造成的损失。在《十二支曲》的翻译中,两位译者都广泛运用了这样的方法。在原文含有双层甚至多层文化语言意象时,译者无法做到兼顾所有深层意象的同时保持诗歌形式的完美,往往采用了直接补偿的方法,以“appendix”和“annotation”的形式来弥补无法避免的损失。而在某些情况下,原文的文化内涵无法具体传译,但译者却可以通过修辞和词法等方式的运用,达到同样的审美效果和接受效果。译者的创造性补偿在例(5)和例(6)中可以窥见一斑。

例(5):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

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

——《虚花误》

The hymeneal peach-blooms in the sky,

The flowering almond’s blossoms seen on high Dismiss,since none,for sure,

Can autumn’s blighting frost endure[5]142.

“夭桃”源于《诗经》中的句子“桃之夭夭”,而“夭桃秾李”是中国古代婚礼上的赞美之词。“杏蕊”则意指财富和荣誉。这两行诗句表现惜春洞悉了婚姻、财富和名誉的变幻易逝。而翻译中仅仅将“夭桃”、“杏蕊”转换为字面意义上的对等的“peach”、“peach-blooms”,显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霍克斯加上了修辞性形容词“hymeneal”来弥补婚姻这个意象的损失,同时也加上了“flowering”,指向繁荣丰富这层意义。这样的文内间接补偿并没有直接以补偿的形式出现,但却是译者的创造和良苦用心。

例(6):

则看那,白杨树里人呜咽,青枫树下鬼吟哦。

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虚花误》

Even now mourners are lamenting by groves of poplars

Ghosts are wailing below green maples,

And the weeds above their graves stretch to the skyline[4]142-143.

Amidst sad aspens mourners sob and sigh,

In maple woods the poor ghosts thinly cry,

And under the dead grasslands lost graves lie[5]106.

“白杨树”和“青枫树”在中国文化意象中是与坟墓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为了弥补将“白杨树”和“青枫树”译成“aspens”和“maple woods”而损失的悲凉衰亡的审美感觉,霍克斯在翻译的诗行中加上了隐喻性的形容词和名词“sad”、“mourners”、“poor ghosts”和“thinly cry”,以便引起译入语读者孤独哀伤的审美体验。“衰草”在原文中显示了哀草满地、孤魂遍野的荒芜景象,因此杨宪益创造性地将“衰草”译作“weeds”,意指寡妇的丧服和黑纱带,激起了译入语读者同样的感受,以尽力达到原著与译著的平衡。

三、结论

译者的补偿与创造在十二支曲的翻译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而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能一一列举分析。正如前文所言,《红楼梦十二支曲》在丰富的象征内涵和文化典故以及精致独特的语言形式上取得的高超艺术成就给翻译家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文化意象和语言美感损失在《十二支曲》的翻译中是无法避免的,因此补偿是翻译过程中必要的一步。译者创造性补偿为译者尽可能地接近原作提供了可能。霍克斯和杨宪益采取了文外直接补偿和文内间接补偿两种补偿方法,其补偿过程中体现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弥补原文的损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十二支曲》的艺术、文化、语言价值在英语语言中的再现做出了贡献。《红楼梦十二支曲》在诗歌语言和艺术形式上都取得了超高的成就,而译者在其翻译过程中所作出的创造性努力,必然也为翻译研究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路。

[1] 王宏印.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比较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0.

[2]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6.

[3] 于鹏.《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推介[J].红楼梦学刊,2002(2):279-285.

[4] YANG Hsienyi,GLADYS Yang.Trans.A Dream of Red Mansions.3 vols.By Cao Xueqi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4:106.

[5] HAWKES D.Trans.The Story of the Stone,also Known as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5 vols.By Cao Xueqin [M].London:Penguin Books,1997-1986:11.

[6] STEINER G.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316.

[7] HATIM B,IAN M.Discourse and the transalator[M]. London:Longman,1990:115.

[8] HERVEY S,HIGGINS I.Thinking Translation.A Course in Translation Method:French-English[M].London:Routledge,1992:35-40.

[9] 马红军.翻译补偿手段的分类与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37-39.

Translators’Compensation and Creativity——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Dream of Red Mansion Songs

Deng Lijun
(School of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Guangdong,510420)

Dream of Red Mansion Songs has demonstrated great artistic achievements by its rich symbolic meanings,cultural connotations,its delicate poetic language and artistic form,consequently presenting a great challenge to its translators.As an indispensable step in poetry translation,the translator’s compensation and creativity provides the means for the readers to reach the original as closely as possible.David Hawkes, Yang Xianyi and his wife Gladys Yang both creatively chose direct compensation outside the text and indirect compensation inside the text in their translation process,thus reaching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the translated version.

Dream of Red Mansion Songs;translation;compensation;creativity

H315.9

A

1009-8445(2010)06-0064-05

(责任编辑:杜云南)

2010-09-20;修改日期:2010-10-18

邓丽君(1981-),女,湖北荆州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杨宪益霍克译者
滑板的乐趣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红”英译问题辨析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金丝小巷忘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