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近代史教学的两点思考

2010-02-16赵金康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近代史陈独秀国民党

赵金康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中国近代史即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的历史,是中国通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上承中国古代史,下启中国现代史。中国近代史内容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思想、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上述基本内容的中国近代史课程,是历史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对本科生建构中国通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体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年来,笔者一直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工作,不断思索怎样教好这门课,现将个人从事中国近代史课的教学体会贡献于同仁,请予以批评。

首先,从事中国近代史教学,要明确中国近代史课的学科属性,厘清其与相近学科的区别。之所以将1840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称为中国近代史,是因为从社会性质上看,中国逐步从主权独立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逐步走向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之路。一个时期,学界将1840-1919年的历史称之为中国近代史,1919-1949年的历史称之为中国现代史。这种主张忽视了以社会性质划分历史时期的标准,张海鹏、赵庆云撰文指出,“把中国近代史的下限定在1919年,显然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割裂,不利于对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进程、历史特点的把握和认识,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限制了对整个近代中国历史的完整了解”[1]。学界就此问题探讨、辩论,“随着近年来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中国近代史的上下限在学术界基本达成了共识,即应把1840年至1949年作为一个完整的时段加以考察”[2]。这种分期法得到了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者的呼应:“将中国近代史的上下限由原来的1840-1919改为1840-1949,并将中国现代史的起点由原来的1919年推迟至1949年。在这个前提下,再把中国现代史与国史、当代史合并。合并后,可以称之为'中国现代史',也可以称之为'国史'或'中国当代史'。”[3]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学者在中国近代史的划分时段上取得了共识。

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中国近代史也有自已的学科属性,它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文化史的有机结合,其中政治史是中国近代史的血肉,经济史是中国近代史的骨骼,思想文化史是中国近代史的灵魂,中国近代史就是这样一部有骨骼、血肉、灵魂的历史。它与中共党史课、中国革命史课、中华民国史课既有严格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中共党史主要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战略、策略的发展演变,研究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不断结合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的过程。所有这些,都是通过具体的历史来研究的,但着重说明的是理论问题,它虽然也是一门历史科学,但主要是作为一门政治理论学科存在的。中国革命史虽然也要着重阐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但它的研究对象是着眼于各革命阶级、阶层以及各族人民群众,怎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各种具体活动,同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斗争并取得最后胜利。如果说中共党史的侧重面在政治理论,那么革命史的侧重面则在于政治斗争活动。中华民国史的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中华民国的创立,由北京政府向南京政府的过渡,即中华民国由盛而衰的历史。显而易见,从时间跨度上看,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华民国史的部分内容是被涵盖在中国近代史的范畴之内的,它们与中国近代史既紧密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中国近代史既不能取代这些学科的内容,又不能与这些学科相割裂,丰富和深化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自然就有助于丰富深化上述学科的研究,上述学科研究的深化也将助推中国近代史学科研究的深化。

其次,要不断将最新的中外近代史学界的学术研究成果充实到教案中,落实到教学中。研究中国近代史同其他历史学科一样面临如下两对矛盾:历史内容的客观性与历史认识的主观性的矛盾,历史内容的丰富性与历史认识的有限性矛盾。整个中国近代史研究就是在不断解决这两对矛盾的过程中得到深化和拓宽研究领域的,从而使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不断接近历史原貌。有大规模整理出版的资料作基础,依靠不断解密的档案资料,借助多样化的研究方法,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成果更加丰硕。作为一名专业教师,要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充实到中国近代史课的教学中去。如关于新文化运动,有学者认为,陈独秀等人除了提倡新文化外,同时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反省现代性的影响,他们也不同程度受其影响,使新文化运动带有反省现代性的印记[4]8。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取向是追求现代性,同时对现代性有自觉的反省,表现为宽容、人性化与更为多样化、生动化的一面,反映了国人已开始逐步走上了摆脱盲目崇拜西方的心态、谋求民族独立发展的理性道路[4]4,21。这些研究都突破了过去对新文化运动仅仅是提倡民主和科学的定位,在讲述新文化运动时,将这些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有助于全面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掌握研究视角和方法。再如,200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公布了新的研究成果,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是陈独秀、张国焘、李达、杨明斋、罗章龙、王尽美、许白昊、蔡和森、谭平山、李震瀛、施存统等12人,在讲课时修改教案及时将这一成果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历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还历史以本来的面貌。又如关于陈独秀研究,学术研究硕果累累,笔者在讲解有关陈独秀的章节中将最新研究成果推介给学生。关于陈独秀在1924-1927年国民革命中的作用,过去说陈1926年在国民党二大、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对国民党新右派让步。其实这些事件的经过非常复杂,共产国际及其代表、联共中央及其顾问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借助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翻译出版的《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有研究者统计,从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一直到1927年国共分裂,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仅联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会议就有122次,联共中央发布的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决定、指示达738个,这还不包括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文件和会议。这表明,原来加在陈独秀头上的所谓向国民党新右派退让的政策和主张,其实来自共产国际、联共中央、苏联顾问、共产国际代表,而不是陈独秀自己的主张。相反,陈独秀对共产国际曾经有不同的看法[5]。将这些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学生自然会分清楚陈独秀对国民革命失败应负的责任。讲解这些问题,学生十分感兴趣,懂得历史资料对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性。又如,关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的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长期以来,很多抗日战争史著作都认为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队的抗战是消极的,有学者通过研究对这一看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在1938年10月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国民党军队的抗战还是比较积极的。在1938年至1940年底这段时间里,正面战场先后进行的大的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会战、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这7次战役的规模都相当大,地域涵盖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广大地区,每次战役日军投入的兵力至少在10万人左右,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以上。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 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 009 911人的重大伤亡,与1937至1938两年的伤亡人数大体相等,这也是国民党在这一阶段较为积极的一个表现。日军从1937年7月到1945年9月,在华毙命的少将以上将领共98人,其中在1937至1938年被击毙的只有11人,1939至1941年被击毙的却有34人。而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牺牲的师级以上将领共73人,其中从1937年7月至1938年牺牲25人,1939年至1941年也牺牲24人。如果说这个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抗战是消极的,就不会击毙那么多的日军将领,自己也不会牺牲那么多的高级将领[6]。在讲述抗日战争内容时,将最新的学术观点与学生共同分享,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这些研究成果充实到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去,丰富了教学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做法,符合历史教学的要求,同样符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总之,讲好中国近代史这门课,须做好多方面的充分准备工作,关注学科自身的特性,关注学科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格的历史学专业人才,这是历史教学追求的根本目标。

[1]张海鹏,赵庆云.试论胡绳的中国近代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8(2):20.

[2]袁成毅.再探中国近代半殖民地深渊的“谷底”[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48.

[3]朱佳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 2009(1):176.

[4]郑师渠.新文化运动与反省现代性思潮[J].近代史研究, 2009(4):4-23.

[5]韩钢.中国现代史研究的若干难点热点问题[J].近代中国与文物,2006(1):40.

[6]郭德宏.关于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J].近代中国与文物,2005(1):13.

猜你喜欢

近代史陈独秀国民党
快过关了
品读《中国近代史》背后的“近代史”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三)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二)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
陈独秀三拒延安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