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词汇性别歧视比较研究

2010-02-16王会凯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代词汉语词语

王会凯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体现在语言运用的方方面面。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也在语言的运用中得以体现。由于性别而导致的语言运用的不同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从语音、词汇、语法到会话,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性别差异。而这些在语言中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都体现出对女性的歧视,即性别歧视语言。

英语和汉语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讲英语的国家和讲汉语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而英汉语中表现出来的性别歧视现象却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将就英汉语在词汇层面上表现出来的性别歧视现象作一比较,分析它们的成因,为人们消除性别歧视语言作出努力。

一、英汉词汇反映出的性别歧视分析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主要表现在构词法、词汇内涵和引申义、描述男性的词的无标记性及称呼语等方面。

(一)词的构成表现出来的性别歧视

英语中最重要的构词手段是派生和合成,很多英语单词都是通过这两种构词手法形成的。如合成词mankind(人类),kingdom(国家),statesman(政治家),chairman(主席),policeman(警察),businessman(商人),salesman(售货员),fireman(消防员),这些词明显地表现出了对女性的歧视:女性不被包含在人类之中,并且不可以有工作,更不可以参与重要的政治经济活动。英语词的另一种构成手段——派生,也反映出女性依附于男性的地位,因为描述女性的词大都是在描述男性的词的基础上加上阴性后缀-ess派生出来的。如acto r(男演员)-actress(女演员),w aiter(男服务员)-w aiteress(女服务员),count(伯爵)-countess(伯爵夫人),等等。

与英语不同,汉语是孤立语,其最基本的语素是汉字,表示文字所记词语的意义,传达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但汉字的构成也体现出了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如“女”字在甲骨文中像一个面朝左跪着的人,上身直立,两手环抱在胸前。甲骨文产生于殷商,这个象形字惟妙惟肖地说明:中国妇女早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处于被统治地位[1]。汉字中的女旁字最能体现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很多含有女字旁的字都是贬义。例如“姘”的意思是“和异性非法同居并发生性关系”,在“她的姘头”这个词语中,所指对象明明是男性,却依然是用女字旁来表示;男性和女性都会表现出“嫉妒”和“贪婪”,而“嫉妒”和“婪”却都是女子旁。像这种带有女字旁、表示贬义的词还有很多,如妾、妫、嫌、妖、妄、奸、妓、婊、娼、婢、嫖等![2]另外,汉语词汇中词素结构的先后顺序也体现了男性相对于女性的支配地位、女性较于男性的依附地位,男的排在前面,女的排在后面,如夫妇、夫妻、男女、父母、公婆、叔婶、兄嫂、弟妹、夫唱妇随、男耕女织、善男信女、男婚女嫁等。

(二)词的内涵意义体现出的性别歧视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还表现在描述男性的词和描述女性的词往往具有不同的内涵意义。描述男性的词大多具有肯定内涵,即褒义;而描述女性的词大多具有否定内涵,即贬义。如英语中的bachelor和spinster:bachelor指(可能出于自愿而不结婚的)未婚男性,过着快乐的单身汉生活,而spinster则是因为年龄大而嫁不出去的老处女,冷漠、古怪、不近人情;master是男主人或大师、手艺灵巧的人,m istress除了指女主人外,还通常指情妇;sir冠在姓名前为尊称,madam常用来指(妓院的)老鸨。同样的词用来描述男性和女性也会产生不同的内涵意义。如A public man指“公职人员”,a public woman指“娼妓、荡妇”;call boy是“戏院中招呼演员上场的人”,而call girl是“用电话召唤的妓女”[3]。

汉语中描述女性的词也往往带有贬义色彩。“小姐”指古代对大户人家女儿的尊称,但与其相伴的还有“千金小姐”“小姐脾气”“娇小姐”“小姐作风”等含有贬义的词。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小姐”又用来指“妓女”。再如“博士”让人联想到学识渊博的男人,“女博士”让人联想到已过了结婚年龄的单身女性,相貌不扬、古板,有人甚至把“女博士”称为“第三种性别”。“商业强人”指在生意上非常成功、令人羡慕的男性;而“女强人”则让人联想到“强悍、对家庭没有尽到义务的女性”。“女秘书”更是让人联想到“老板的情人”。

(三)词汇的无标记性体现出的性别歧视

英语中的man(男人)经常被用来指人类,包括男性和女性,而woman只能指女性。如:A ll men are created equal。这种描述男性词的无标记性还表现在人称代词he,his的使用上。如:If a person violates the law,he should be punished。

汉语中的“他”相对于“她”也是无标记语言。在古代,描述第三人称单数的人称代词只有“他”,“她”直到1918年才产生出来[4]。在泛指时,人们往往使用阳性的“他”来指称,如:如果一个人从未经历过危险,我们不能担保他有勇气。对不明性别或无必要指出其性别的一群人,汉语同样使用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的复数“他们”来指称,如:自爱即对自己以及适合于自己的所有的爱,它使人们成为他们自己偶像的崇拜者。即使对性别明确的一群人,其中男性是少数,同样是用具有男性特征的第三人称复数“他们”,如:洪常青和娘子军的女战士们星夜兼程,他们日夜固守着山头[5]。

(四)称呼语体现出的性别歧视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在英汉语的称呼语方面也可见一斑。英语国家的女性结婚后要随夫家的姓。人们分别用M iss和M rs来分别称呼未婚和已婚女性,而所有的男性都被称为Sir。似乎男性的婚姻状况属于个人隐私,而女性的则不是。

中国古代的女性也是同样的命运。在旧中国,女性婚后也往往以夫姓加妻妾身份来称呼,如《红楼梦》“贾母”“王夫人”“赵姨娘”“薛王氏”等等,在一般人家则被称为“张氏”“李氏”“祥林嫂”“阿庆嫂”,在农村则是“某某家的”,这就意味着她们在婚后不再拥有自己的名字,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女性被自己的丈夫称为“贱内、拙荆、糟糠、内人、内助、贱妾”等。在农村,更多的是俗称,如“老婆、婆娘、家里的、烧火的、孩子她娘”等。这些称呼无不反映出女人狭小的活动空间以及卑贱的地位。而女性对其丈夫的称呼往往是尊称,如“夫君、官人、相公、老爷、当家的”等。

二、性别歧视语言的社会文化根源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源于社会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在西方国家,女性被看作是危险、罪恶的来源。赫西奥德(公元前8世纪,希腊诗人)在关于众神及世界起源的描述《神谱》(Thology)中讲到,男人们在地球上居住一段时间后,古希腊女神中的第一位女性潘多拉打开了神赐的装满灾难的魔盒,把罪恶和灾难撒到人间。因此,人类命运的堕落就随着女人开始了。表现在语言使用上,描述女性的词都带有否定的内涵意义。在西方的基督教教义《圣经》之《创世纪》中,上帝首先创造了男性亚当,然后为了免除亚当的寂寞才从他的身体中取出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由此可见,在西方的基督教义里,女性生来就是男性的附属品,处于依附和被统治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处于长期的统治地位。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是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儒家礼教还要求妇女做到“三从四德”,其中“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从出生到死去,女人都必须服从于男人的统治。由此可见古时候女性较于男性的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

三、消除性别歧视语言的尝试

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致力于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英语属于屈折变化语言,消除性别歧视语言最常用的手段是造词。

1。为了避免man和其他带有阳性标记的词的泛指作用,去除一些合成词里面的性别标记,使用中性词汇代替它们,如manpower→human energy, men of goodw ill→peop le of goodw ill,mankind→humanity,policeman→police officer,chairman→chairperson,mailmen→mail carriers,M an of the Century→Person of the Century。

同时,也创造出了一些形式上与阳性名称相对应的阴性名称词汇,如sportsman→sportswoman, spokesman→spokeswoman。

2.去除描述女性词语里面的-ess,-ette,-ine等阴性词缀,以消除语言所透露出的女性对于男性的依附地位,用一些泛指形式来代替,如poetess→poet,usherette→usher,hostess→host,actress→actor,heroine→hero[6]。在必须标明性别时,我们可以使用形容词male和female来表示。

3.为了避免第三人称代词he和his的泛指意义,人们也推荐了一些语言改革方案。

(1)使用第三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 they和their来代替 he和 his的泛指意义。如:A nyone w ho wants to get to the game should bring their money tomorrow。虽然这样的用法不符合传统语法,但这种解决方法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2)在泛指某一类人时,尽量使用复数形式来表示。如:As he advances in his p rogram,the medical student has increasing oppo rtunities fo r clinical work。→A s they advance in their p rogram,medical students have increasing oppo rtunities fo r clinical work。

(3)去除人称代词,即可以通过句法形式的变化避免使用人称代词。如:A first grader can feed and dress him self。→A first grader can eat and get dressed w ithout assistance[7]60。

汉语属于孤立语言,词的结构相对稳定,很难通过词形的变化来创造新词。汉语主要通过废除具有性别歧视倾向的词语来减少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如“奴家”“贱妾”等词汇,已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从人们日常生活中消失了,只能在古文著作中读到。但人们仍然在字词的构成和语言使用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用没有性别歧视的偏旁部首来代替贬义词中的“女”字旁,如用“淫”代替“婬”,用“懒惰”代替“嬾嫷”[7]62。

2.称呼妇女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中国男人在称呼自己的配偶时不再使用体现性别歧视的词,而是用较为中性的词语“妻子”,有时甚至称“领导”。虽然“老婆”这个称呼现在比较流行,但它更多的是一种昵称。

3.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名字方面显示出她们的独立性。女性在结婚后不再被称为“张氏”“李氏”等,而是仍然使用未婚时的全名。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在给孩子取名字时同时使用父母双方的姓氏,如“盛魏夏子”;有的家庭给儿子取名时用父亲的姓,给女儿取名时用母亲的姓;还有的人取名时只用母亲的姓而不用父亲的姓。

虽然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人们在性别歧视语言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的改革和尝试,但需要明确的是,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本身并不存在性别歧视。性别歧视语言只是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遭受的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体现。要想真正做到语言中的无性别歧视,只有从社会文化方面努力,如妇女的解放、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公众平等意识的提高,才能真正改善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语言性别歧视现象也给我们的语言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启示。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与性别有关的词语,如避免使用阳性代词“he”来指称性别不明确的对象,而要用they来代替。要提高学生对性别歧视语言的敏感性,了解目标语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使用具有性别歧视的词语,以免对别人造成无意的冒犯。

[1]曹洪霞.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对比[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6):58-63.

[2]居阅时.中国象征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32.

[3]景亮亮.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之比较[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1):56-60.

[4]刘建达.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与解放[J].山东外语教学, 1998(1):8-14;25.

[5]陈丛耘.汉语词语与性别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15.

[6]金怡.非性别歧视语言的发展现状及意义[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88-192.

[7]史李梅.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07.

猜你喜欢

代词汉语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学汉语
代词(一)
代词(二)
找词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