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呼唤回归本质
2010-02-16梁祖贤广东省东莞市常平中学
梁祖贤(广东省东莞市常平中学)
作文教学呼唤回归本质
梁祖贤(广东省东莞市常平中学)
作文难,这是大多学生和教师的共识。作文难在于学生觉得难写,老师觉得难教、难改。多少年来,大批的专家及优秀语文教师积累并总结出了大量的作文教学经验。但同时大批的一线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又难以有效应用,由此产生了作文教学上的迷茫。这其实是教师没有真正认清学生作文本质所造成的。我认为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学生需要,让作文回归本质。
一、淡化功利,回归作文本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就告诉我们,学生作文是出于日常生活的需要。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作文却完全变成了应试作文。不少老师的目光完全盯在考场上,只要学生能把作文写完,够字数,不离题,达到平均分就心满意足了。这其实完全背离语文教学、作文教学的宗旨,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发展。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些学生到了高三,写作水平还和刚进高一时没两样,甚至有可能更糟糕的现象了。
大家都知道,语文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这四种人生最基本的能力,而作文正是这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由新《课标》精神,我们应明确,作文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应当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达到关怀人生的终极目的。作文教学还要从“终身教育”的目的出发,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一生,定位于使人“学会学习”。
语文老师必须淡化功利,去掉应试作文的束缚,转化思想,一切从学生出发,牢记教学宗旨,并在教学中回归本源,切实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回归到因所见、所想、有所说的写作本质,让他们体会到作文对自己人生的重要意义,必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二、淡化技巧,让学生挖掘、利用生活素材,拓宽写作范畴
写作需要技巧,这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关于学生作文写作技巧的书籍多如牛毛。笔者也曾经呕心沥血地根据各种参考书自行摸索出一套从记叙文到议论文以及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自以为循序渐进,可操作、可见效,但几经试验最终都是收效甚微。几经挫折,几经反思,得出结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无话可说,无感可发,写作往往只能胡编乱造,无病呻吟,再多再好的技巧也无用武之地。
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怎样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怎样让学生有话可说呢?古人云:我手写我口。前人对作文早就作出了最朴实的阐述。作文其实就是把想说和要说的话用文字表述出来。要让学生写,就应该是写他们感兴趣、想说的事物。人们总结出来的种种写作技巧其实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学生要先有话可说。有了这个前提,才有技巧可言。而我们在实践中却把学生写作后期才需要的写作技巧、经验一开始就拿来训练学生,自然是吃力不讨好。作家只有写自己熟悉的领域才能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同样学生也只有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才会有话可说。中学生学习负担重,阅历少,不善观察,写作素材自然少。故此到处去找各种作文题目来训练学生,往往反而会限制了学生。年轻人喜欢新鲜,充满好奇,接触到的事物和彼此交流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并充满了时代感和信息感。他们思维的活跃,感兴趣和了解的事物往往超乎老师的想象。所以只有让学生写他们的身边事,写他们愿意聊的话题,才能让他们更关心生活,去观察生活,去积累素材。
故此,笔者改变了一贯做法,把写作的内容全部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写什么。具体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来按照个人想法先确定写作范围和作文及练笔的题目,并上交老师,然后由老师按照一定的类型、顺序再让学生选择写作。结果学生上交的写作内容,关注社会的材料多了,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多了,写社会问题的多了,写个人心理感受的也比较多,有对社会的关注和应有的责任意识,有鲜活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材料,富有时代气息、新颖、极具代表性,令人耳目一新。题材无论是大至国家大事,还是小至个人情感,都反映了他们这一代青年人的思想及性格特征。在正式的作文课中,笔者还会让一个学习小组讨论大家近期喜欢谈论的话题,并定出写作内容,接着让他们在课堂上介绍为何写这个内容,他们如何构思,并计划怎么处理,然后大家再就这个话题各抒己见,老师仅是稍作指导,之后大家动笔。这种学生根据兴趣自我决定的写作,有着现实生活中他们喜闻乐道的素材,也就下笔有文字,有情感,有思想,并真实地还原了生活。这样的操作,尽可能地挑起每个学生听说读写的欲望,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是接近了作文教学的本质。而作文技巧,只要老师指导中稍加点拨,学生就能理解并加以自然运用。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大视野,激活思维
《课标》在关于写作总目标的陈述中特别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考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帮助你把零乱的思想条理化,使你的想法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并且进一步发展你的思想。当前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应用。我们语文教师也必须跟上时代,把它拿来充分地为作文教学服务。不可否认,现在的学生买书少了,读书也少了,但他们的信息量却比上代人更多了。以东莞为例,很多人家里没几本书,但学生是家家有电脑,人人手机可上网。在这样的现代社会里,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之成为作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利用网络收集资料,利用博客,应该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作文教学最有效的方式。笔者在实践中为学生开了个博客,要求每个学生每周都要到博客上浏览并至少写一段话。刚开始的时候,笔者会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一些话题,让学生讲述自己或者他人的故事,也会找些热门且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来让他们讨论。学生年轻,都有表现自己和好胜的心理,自然会很热衷于这种方式。无论是讲自身还是他人的故事,他们都会追求朴实或者绘声绘色,以自身的感受去努力打动别人。而辩论更是扩大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思维。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反驳别人,他们会收集资料,借鉴他人,分析不同观点,并完善自己的观点和论证。此外,笔者还要求学生把所有同学所写的文字资料下载收集,以备留作欣赏和素材准备,随后让学生就此内容写作。通常的结果是写记叙文的同学能有故事有情节,生动感人,富于哲理或启发性;写议论文的同学有观点,有材料,有说服力;写其他文体的同学也应有尽有,让人折服。总之,学生的作文开始变成了有自己思考的文章,能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发现。这样的做法,其实也暗合了作文要多看多读多想多写的本质规律。当然学生也往往会有偏激或者绝对化的倾向,教师在这方面必须做好引导。
四、展示成果,激励深度写作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由低到高排列,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需要层次越高,越能反映出人类的特征,越具有长远的价值和意义,越成为更稳定、持久的动力。按照这个理论,我们可以调动学生不断写作的积极性。写作是个苦差,就算学生有话可说,乐于网络,但真正要写成赏心悦目的书面文字,学生往往还是缺乏恒心和毅力。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苦差变为乐事,让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享受成功的愉悦,把写作转化为自觉行为,体验自我实现的需要。
《课标》也在不同的学段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为了激励学生,笔者主要是让学生互相合作和展示写作成果。如此一来,学生就有了内驱力。这种内驱力除来源于学生有比较自觉的写作目的外,还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比如练笔,学生定下所喜欢或感兴趣的写作内容后,先是个人写作,写完后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互相批改,然后选出一篇来再进行二次创作、修改。正式的作文同样操作,但在讲评课上,由该组的主创者和成员分别就写作及修改过程做详细说明。不论是练笔还是正式作文,每个小组每次都要把推出的作文作为范文在教室展出,并且规定在一个学期里,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必须至少要推出一篇主创文章,学期后集结成册。学生在这样由个人的单独写作逐渐转入多向写作的交流中,学会多向评议、学会欣赏、学会修改,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教师此时要做适时指导和抽查,促使学生变知识为技能,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等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阅读与收集资料和写作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促使他们形成技能技巧,逐渐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同时教师应积极并向校刊及各类报刊推荐发表学生作品,让学生得到更大满足。这其实是教师从劳累的作文指导和批改任务转向重在引导和激励学生写作的方向上来,学生真正的回到“我想写”“我要写”的写作本质上。
现代中学作文教学,要发挥其自身魅力,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必须去掉一份功利,多一点探索,多点人文关怀,真正认清学生作文本质,把握写作及学生成长规律,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作文教学过程,真正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让作文教学回到原有的轨迹,恢复其原本的目的和功能。
参考资料:
1.李华秀《写作本质论》,新华出版社。
2.王寿山《中学主体性作文教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3.〔美〕戈布尔著、吕明等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图书邮购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