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0-02-16党江涛王晓萍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8期
关键词:周敦颐教材教学模式

党江涛 王晓萍(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党江涛 王晓萍(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

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帮助下,我校老师纷纷学习杜朗口中学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大胆实践,不断探索,融合杜朗口中学三三六模式,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总结出一套易于操作,易发挥学生创造性的语文课教学模式:一三六九模式。

一即一个核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三即三个基本点:一是充分发挥教材资源优势,二是充分发挥教师资源优势,三是充分发挥学生资源优势。六即六个环节:研读教材、确定目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集体研究、精彩展示;教师点拨、整理归纳;评出优秀、给予表彰;课后自测、巩固落实。九即九个关键词:真实、朴实、扎实、明晰、智慧、高效、民主、和谐、共赢。

一个核心是新的教学理念,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都必须有教学理念支撑。同样一三六九教学理念的实施又靠三个基本点来支撑,而这三个基本点的发挥,主要通过课堂的六大环节来实施。九个关键词则充分展示了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效果。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课堂的六大环节非常重要,现重点说明这六大环节:

一、研读教材,确定目标

学生自己初步阅读教材,提出质疑,老师仔细研读教材,把握重难点,然后结合学生质疑,把握学情,确定本课学习目标。目标一般以问题形式呈现。每篇课文能否发挥最大功效,每节课能否上成功,都取决于这一环节。它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是发挥教材和教师资源优势的关键。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老师要别具匠心;为避免学生套用参考书,老师要避开各类参考书中的问题,整合出最佳的教学目标。

如《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则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反复朗读翻译并整理重点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突出文言特点,旨在训练文言积累能力。训练对象:学困生和中等生。)

2.解困惑:(1)陋室“陋”还是“不陋”? 请结合课文分析。(2)从《爱莲说》一文推测,周敦颐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社会风气?(3)陶渊明为何独爱菊?周敦颐为何独爱莲?他借莲花想表达什么?

(突出文化特点,旨在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训练阅读理解能力。 (1)(2)题训练对象:中等生。 (3)题训练对象:学优生。)

3.陶渊明自知无法战胜所处的时代,归隐田园;周敦颐却要“出淤泥而不染”,还要开出一片亮丽的花,他的坚持有用吗?请用随笔的形式写出你的看法。(突出文化特点,旨在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训练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训练对象:学优生。)

总之,无论何种文体,目标的确立都旨在训练学生积累运用,阅读理解,写作等几大能力。

二、自主学习,分组讨论

自主学习指学生再次研读教材,仔细思考,完成会做的题目,认真书写在作业本上,形成预习笔记。这一环节,我通常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完成此项预习作业,也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一般只要求作业总量为积累本的30行。因思考的程度和表达水平有限,学困生写完所有题目,也许才够量,但作业逼得他们都得动动脑子;中等生只选三、四道题也许就够量了,会做的就不用做了;优秀生也许只完成写作这一项作业便可达标。这一环节,让各类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优秀生还相当重视。追求发言时思想和语言的完美结合,一个小小的题目,他们都会洋洋洒洒,在作业本上尽展才华。

如:陋室“陋”还是“不陋”?请结合课文分析。有学生答道:

“陋”与“不陋”,一念之差,却有天壤之别。纵有黄金屋,富丽堂皇,若心为形役,则虚如空物。纵有豪宅千座,然不为心之所属,终究不可谓家。今虽处陋室,形陋而神不陋。虽非朱门大户,却有鸿儒至之,笑谈天下、把酒言欢、畅言秋月,岂不美哉?虽食粗茶淡饭,却无须折腰。满院风光,弹琴长啸,逍遥自在,何陋之有?任他人蝇营狗苟,攀附权贵,只为歌舞升平,“丝竹”显富,“案牍”显贵,吾视之为“扰耳劳形”。自持书卷,高诵佛经,心清如水。自以为此乃人间桃源,不染世俗污秽,言陋者,非君子也。

再如:陶渊明为何独爱菊?周敦颐为何独爱莲,他借莲花又想表达什么?有学生写道:

古人黄巢,也爱菊。曾云: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只可惜黄巢爱菊之情深厚却不深刻。菊花若开在春天,只是争艳的百花中普通的一朵,就不是被人们称道的菊花了。菊,花之隐逸者也。它不开在春天与百花争艳,不开在冬天,如梅花一样成为粉妆玉砌的世界里的一抹诗意,却开在与它气息颜色都为同调的寂寥之秋,发现了吗?这是不是与隐士的情怀很像?这样的菊花也只有三次入仕失败,心灵备受打击,看破了俗世黑暗的陶渊明才能领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遇昏君、遇乱臣,愿归隐山林,种豆南山,独乐其志的陶渊明从菊花身上,找到了自己,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他之爱菊,不如说两个世界的隐士惺惺相惜吧。

莲,花之君子者也。何为君子?莲花告诉了我们,周敦颐告诉了我们:身处淤泥,却不沾其秽;头顶骄阳,却不畏其炽。怀才而不傲,修身养性,与人亲近却不失庄重。挺胸而立,宁折不弯。元公爱菊,也是爱它特有的君子情怀和气节。元公借菊,要表达的也是他高洁傲岸的君子情怀。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优秀生的倾情投入,中等生的热情参与,使自主学习落实到位,为下面的环节做了充分的铺垫。

“分组讨论”是指教师根据班级人数把学生分组,每组6~8人,选一个组长,课堂上每组同学坐在一起,出示自己的预习作业。每个问题由一个组员主讲,其他组员补充,主讲者记下别人的补充,也成为回答此问题的小组代表。别小看这一环节,因为是同题异答(同一道题六个人答),每个主讲者都能从别人的补充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弥补自身的不足。这一环节实现了“兵教兵”“兵帮兵”的目的。

三、集体研究,精彩展示

针对每个问题,每组都有一个发言代表,各组代表在课堂上相互竞争,声音洪亮,口齿清晰,充满自信才能抢到发言权。因为有充分准备,又有竞争,各代表都会竭尽所能,充分展示。小组讨论是组内六人的同题异答,展示环节,则是全班范围内的同题异答。各小组代表的答案或引发辩论,或相互补充,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实现了“兵强兵”的目的。其他同学在多次聆听或激烈的思辨中,也可针对代表们的发言进行个性点评或补充,实现了全班范围的“兵教兵”“兵帮兵”“兵强兵”。

四、教师点拨,整理归纳

有的老师误以为,新的教学模式重在学生展示,老师便可无所作为。恰恰相反,这种教学模式,老师预设的和学生现场生成的有很大出入,这对老师驾驭课堂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问题讨论得是否深入,全在老师现场点拨的能力。而“教师点拨”就是指老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灵活驾驭课堂,为学生指点迷津或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在讲《亲爱的爸爸妈妈》时,作为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作为对战争单元的总结,我设计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请谈谈对战争的认识。课文中那些声泪俱下的控诉,孩子们临死前撕心裂肺的呐喊,让大部分同学憎恨战争,他们称战争是高科技的杀人武器,在精神和物质上都给人类带来了双重灾难。就在同学们借优美文字控诉战争的罪恶时,突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照大家说的,人人都知道战争的罪恶,世界上早都没有战争了。萨特曾说过,战争是治疗人类心灵的一剂良药。可见战争也不全然像你们说的那样。”

一句话点醒了我,我当即抓住萨特的名言,问大家:“萨特为什么认为战争是治疗人类心灵的一剂良药?战争有哪些正面的价值?”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以抗日战争为例,说它凝聚整个民族的力量,是民族希望的开端,也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有人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为例,说战争让我们学会珍惜,变得坚强勇敢,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之美。有人以《蜡烛》为例,说战争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谊;还有人以历史事件为例,说战争加快了历史的进程,而且促进各种制度的完善……热烈的讨论,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以此足见“教师点拨”之重要。

“整理归纳”是指同学们的精彩展示常会激发老师的教学智慧,在课前预设的基础上,结合现场生成的资源,整理归纳,做出精辟到位的总结。

如《短文两篇》的讨论:陶渊明自知无法战胜所处的时代,都知道归隐田园;周敦颐不去归隐,还想在“淤泥”中开出一片亮丽的世界,他的坚持有用吗?

反方观点认为:陶渊明乃明智之举,想在淤泥上开出一片亮丽,周敦颐简直是妄想!淤泥就是淤泥,即使有光明进入它的内部,也会转瞬即逝。一滴水就是一滴水,不论你有多大的力量,在太阳下都会蒸发。周敦颐就像这一滴水,想凭一己之力改变“淤泥”,简直是自不量力!

正方则不以为然,他们说:谁说“淤泥”中不能开出一片亮丽?周游列国的孔子,于战乱中,把仁爱留给了我们;铁屋子中呐喊的鲁迅,在黑暗中,把 “民族魂”留给我们;愚公坚持不懈,想要移山,也被后人称道。周敦颐的坚持,和他们一样,这样的境界令人钦佩。

反方立即反驳,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鲁迅呐喊,也被迫四处奔波;至于愚公,也只能感动天帝。真正的光明,必须靠革命,必须靠武力,枪杆子里出政权。只有仁爱,没有武力,怎能改变现实?

正方也立即响应:任何一场革命,首先是从思想开始,正因为有人于“淤泥“中不断追求光明,不断寻找,才会有革命。而且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但武力没有正义便是暴政!

他们的发言不断地激发着我,一直以来游走在脑中的思绪,随着这场辩论,逐渐明朗、清晰:是的,如果我们赞美陶渊明不同流合污,那么,既不同流合污又想播种光明的周敦颐则令人肃然起敬。如果说陶渊明是君子,那么周敦颐则是圣人,因为他选择做一粒火种。几乎所有时代的先驱,无论是几千年前周游列国传播仁爱的孔子,还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原;无论是宣传日心说的哥白尼,还是为真理不肯退让半步的布鲁诺,他们均不容于当世。他们大多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弃儿,可是他们和周敦颐一样坚持着,坚持做暗夜里的一粒火种。尽管火光微弱,但他们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黑夜给了他们黑色的眼睛,但他们却要用它去寻找光明。他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一代一代人去寻找光明。尽管黑暗不断向他们涌来,但他们依然坚持微笑,微笑即使在地狱里,都是一朵亮丽的莲花!正向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董建昌所说的那样,人分两类:一类是理想主义者,一类是现实主义者。从马克思到列宁,从孙中山到毛主席,还有无数理想主义者,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这样光明幸福的生活。他们把生命当做火把点燃,只为照亮夜行的路。让我们也向他们一样坚信: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和我们有关。像他们一样,去做一个博爱而有良知的人,那才是对生命的担当。

我用这段富有激情的语言,对学生的讨论进行了整理归纳。精辟的总结,赢得了他们热烈的掌声。此举不仅拔高了学生的认识,也把崇高的精神种在学生心里,最重要的是:它成了学生以后课堂展示的范本,可谓一举多得。由此可见,学生的精彩展示、集思广益激发了老师的教学智慧,而老师的适时点拨、整理归纳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展示的激情,这样环环相扣,才能达到师生共赢。

五、评出优秀,给予表彰

全班约6~8个组,再选出 1~2个评委,结合学生课堂及作业表现给个人计分,再形成小组积分,每周评出优秀小组,予以表彰。

六、课后自测,巩固落实

精彩展示后,一定要针对课文做一定量的自测题,进行查漏补缺巩固落实。

新课堂模式使“教”与“学”发生了许多质的改变。首先改变的是“教”的内容:老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是老师带着全体学生面向教材,而不是老师一个人带着对教材的理解面向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课文联想、拓展、演绎成演讲稿,课本剧,辩论赛……课文被深入研究发挥出最大功效,成了学生学习的起点,而非终点。其次教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教学上课前,教师对每一堂课都精心设计,从教学目标到教学方法,从新课导入到问题设计再到作业布置,每个环节都经过缜密的斟酌。这样的课堂无论怎样开放自由都是由老师暗中驾驭的,即使有高潮也是靠老师呕心沥血精心打造而成,何况课堂常常处于老师问,优秀生答,中等生听记,差生走神的状态。新的教学模式则不然:各小组发言代表间突如其来的提问,旁征博引的解答,精辟到位的点评,一个又一个“意外”,全不在老师的设计之中,课堂上的高潮和兴奋点,全由学生生成和创造。而这种创造,又点亮老师智慧的火光,丰富老师单薄的思想,让老师在创造中工作,在工作中找到幸福和快乐。

从学生“学”而言,首先改变的是学习方式。学生开始了真正的自主学习,从目标的确定、思考、讨论到展示,每个学生都在参与,课堂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他们的智慧。小组竞赛制的管理,使学生更充分地进行了合作性学习。其次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传统教学中,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优等生经过短暂思考后便踊跃发言;中等生懵懵懂懂,只会听记;差生则不知所云。久而久之,课堂上只有几个人在思考,而大部分同学则被动思考或根本不思考。试想一想:短时间的思考究竟有多深入?即使精彩非凡,未经过思考的中、差生又怎能感受到它的精妙?相比之下,新的教学模式让各类学生都有事做,都有时间思考,起码让中、差生处在“愤”“悱”的状态下,而优等生的点拨可以让他们恍然大悟。小组间的讨论,全班中的展示,让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全面。更为难得的是:许多思考题,学生为了展示得精彩,自觉要求达到语言和思想的完美结合,久而久之,他们不仅锻炼了阅读能力,还提高了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在新课堂模式的实践中,遭遇了各种各样的质疑和困惑,比如:预习作业总有一部分人不认真做;讨论时总免不了有人闲聊;同学们都选自己擅长的题目做,总有一些题目被落下……我也曾一次又一次在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到底要不要坚持下来?在反复的比较和思考中,在和党老师多次的探讨和交流中,我还是将这种模式坚持至今。真正支持我坚持下来的原因,不是精彩的课堂,满意的优秀率,而是学生五大能力的提升。

心理学上,判定一个人是成人还是儿童,不是看人的年龄,也并非看人的学识,而是依据人的五大能力。这五大能力分别是:处理冲突的能力;承担责任的能力;迎接挑战的能力;捍卫权利的能力;接受失去的能力。也就是说:这五大能力越强的人就越成熟,越容易成功,而不具备这五大能力,即使年龄再大,学识再多,也只是一个未成熟的儿童。

新模式开始启用时,根据经验,每组组长都是认真的学优生。三周过后,这些组长,有和组员吵架的;有被组员气哭的;有无人听令苦苦哀求不做组长的,有被组员“逼疯”,声称心太软,所有问题都自己扛的;有被组员暗恋,不知所措,成绩一落千丈的……在传统教学模式里,我们认定最认真、最听话、最懂事、最具学习能力的得意门生们,却无力领导一个6人团队,甚至无力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不会解决冲突、不敢承担责任、不敢迎接挑战、不会拒绝、不会维护自己权利,五大能力急需提升。

当所有组长的抱怨积累的像山洪一样,当组长和组员的矛盾到了不可不协调的地步,我用了整整一节课来讲这五大能力。让所有的学生去看自己身上的盲点,想一想:这五大能力中,自己缺乏哪些?最需要提升的是哪一项?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做些什么就能提升这些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该怎样做?任何事情,如果你认为你行,你就能想出千万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你认为你不行,你就会想出千万种拒绝的借口和理由。这节课,可谓振聋发聩。这之后几乎没有组长来辞职,抱怨也少了许多,学生的学习和合作的热情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就这样,在小组学习的磨合和碰撞中,在竞争和激励的刺激下,我深深感受到许多孩子个性的变化:从默默无言的聆听者到激情四溢的演讲家;从自私索取的组员到积极策划的组织者;从调皮捣蛋的课堂破坏者到无怨无悔的评委……他们的变化感染着我,让我深深地认识到:每个孩子都不是我们笔下的那个平面的分数,他们都是活生生立体的人;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会赚分数的机器,而是会学习会生活的成熟的人;无论我们怎样研究和探讨教育,我想:能促进学生和老师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猜你喜欢

周敦颐教材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周敦颐赏莲图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