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纤秾和绮丽之区别
——读张国庆《〈二十四诗品〉之纤秾、绮丽及其与王维诗风》有感
2010-02-16黄倩芸
黄倩芸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系,广东广州510006)
试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纤秾和绮丽之区别
——读张国庆《〈二十四诗品〉之纤秾、绮丽及其与王维诗风》有感
黄倩芸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系,广东广州510006)
张国庆强调《纤秾》一品所体现的艺术境界是相对细小或小巧,但笔者以为“纤细”而非“纤小”;《绮丽》品并非着意减损其浓艳美盛,而是以淡衬浓,愈见宝贵华美;相似二品之区别是《纤秾》着意渲染浓艳美盛,而《绮丽》则着意浓淡互补。
二十四诗品;纤秾;绮丽;王维
张国庆先生《〈二十四诗品〉之纤秾、绮丽及其与王维诗风》(以下简称张文)一文,详尽细致地解读了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下简称《诗品》)中的《纤秾》和《绮丽》两品,并对王维诗作中能体现这两种风格的山水诗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和分析。然而,对于文中的一些可商榷的观点,笔者有着不同的理解。
一、“纤秾”之美是“纤细”而非“纤小”
张文一直强调《纤秾》一品所体现的艺术境界是相对细小或小巧,但笔者以为“纤”的意思是“细”而不是“小”——是“细腻”而非“小巧”。郭绍虞先生《诗品集解》对于《纤秾》一品有以下解释:“采采,鲜明貌。流水,指水波之锦纹言。此形容‘纤’。”[1]7清人杨廷芝《诗品浅解》也有相似的解释:“纤,以纹理细腻言”。[2]89由此可推出“纤”是作“纤细”解,细腻精致,可见纹理,并不代表境界细小。对于这点,张国庆先生也表示同意,他在文中说:“学人们每有循此意而理解纤秾之‘纤’字者,如杨廷芝说:‘纤,以纹理细腻言’;……这样来理解,则细腻精致也当是纤秾的特征之一。”[3]121-122
那为何“纤”不能“细腻”和“纤小”两者兼之,而只能是“细腻”呢?实质张文对于“《纤秾》的艺术境界相对细小”这一观点有着自相矛盾之处。张先生认为杨廷芝《诗品浅解》就《纤秾》品中的具体景象解说纤秾颇有可资参观者,其云:“窈窕深谷,时见美人,言偶于幽杳之境,遥见绰约之度,其神何纤也!”他是认同这一点的。然而,难道此处要解释为“美人的神态多么小巧”吗?这里的“纤”应解释为“逼真”。究竟为何如此逼真?皆因刻画细腻,生动传神,意态动人。
张文是将《纤秾》与《雄浑》、《豪放》、《劲健》诸品的艺术境界进行对照,得出“《纤秾》一品的艺术境界相对细小”这一结论。他说:“《纤秾》品展现的境界也的确是比较集中、小巧的,特别是当我们将《纤秾》描绘的境界同《诗品》中的《雄浑》、《豪放》、《劲健》诸品中‘具备万物,横绝太空’、‘天风浪浪,海山苍苍’、‘巫峡千寻,走运连风’之类的雄阔壮伟的艺术境界相对照时,就越发清楚地见出了《纤秾》之境的细微小巧。”[3]121笔者认为《纤秾》和以上诸品只是具象和抽象、有形和无形之差异,并非小与大的区别。如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五行”——金、木、水、火、土,土与木皆有形之物,具象可触,而水与火乃无形之物,抽象虚渺,难道就此推断“土与木所代表的境界小,而水与火所代表的境界大”吗?
事实上,《纤秾》所描绘的景色并不纤小,只是细腻具体,栩栩如生,如景在前。下面笔者就《纤秾》一品作具体解读。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纤秾》[1]7
前八句所描绘的春天景象:流水、深谷、桃树、水滨、绿柳、曲径、流莺,无一不浓墨重彩,春意盎然,生机勃发。其中关键的词语是“采采”、“蓬蓬”、“远”、“窈窕”、“满”和“阴”。“采采,鲜明貌”,说明春天的河水流光溢彩;“蓬蓬,盛貌,言生机勃发蓬蓬然也。春天气象就是这样。写春而曰‘远春’者,韶华满目,无远弗至,更见得一望皆春矣。”[1]7张文也提到“‘采采流水,蓬蓬远春’,流水活泼鲜明可观(采采,盛貌,鲜明貌,或说‘水之纹也’),春色繁盛无所不到(蓬蓬,盛貌)。”[3]120既然“韶华满目,无远弗至,一望皆春”,“春色繁盛无所不到”,意境如此明快高旷,视野如此开阔辽远,又何处“纤小”呢?
“山水之深远者曰窈窕”[1]8,衬以满树的碧桃繁花,惠风煦日,纤秾之境跃然纸上。“路曲者,言路曲而阴,遂无不到也。”[2]90高山流水,远眺绿野,“柳阴则以路曲而绿云弥望”[1]8,柳树成阴,犹如片片绿云,原本笔直的野间小径被倒映的柳阴裁成弯弯小路,此乃“柳阴路曲”也,可见春之繁盛,柳色之壮观。美人款款走来,流莺软语歌唱好比“珠吭千串”,缠绵悱恻,春之风骨景物明晰亮丽,艳光四射。《纤秾》将春色刻画得丰满细致,神韵动人。远至流水幽谷,近至碧桃流莺,皆描绘得生动细腻,意境开阔无际,实不似“艺术境界相对细小”之作。
二、《绮丽》品并非着意减损其浓艳美盛,而是以淡衬浓,愈见富贵华美
张文第二部分解读了《绮丽》,指出《纤秾》和《绮丽》的区别主要在于“《纤秾》谈‘纤秾’,是着意地渲染其浓艳美盛;《绮丽》谈‘绮丽’,则是着意地减损其浓艳美盛,而将‘绮丽’定位为一种浓淡互补的秀丽华美。”[3]122-123如果是“浓淡互补”,则两者不分主次轻重,是平行的关系,但我认为《绮丽》是“以淡衬浓”,愈加显示“绮丽”之“浓”,淡和浓是映衬的关系,于“淡”中更能咀嚼体味“浓”,品味“绮丽”之真谛。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
浓尽必枯,淡者屡深。
雾余水畔,红杏在林。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
金尊酒满,伴客弹琴,
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绮丽》[1]18
首句表明,只有精神上的富贵绮丽才是真正的华美瑰丽,因为是出于天然本真,并非人为雕琢而追求外表的富贵,所以自然能够看轻黄金。此处是以“轻黄金”而衬“神存富贵”,突出精神上的富足高于一切。
第二句揭示了“绮丽”的真谛:外在雕琢堆砌的绮丽是空虚肤浅,不能长久的——“天地间物浓者易尽,尽则成枯”[1]18,反而“外表看来淡泊自然,其内里深处则常常是丰富而绮丽的”[4]。此如东坡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所引)。乍看似说淡比浓好,但是细细品味,“惟以澹自持者”能咀嚼出“屡深”的含义,《浅解》中释到:“木质无华、无文,而天下之至文出焉。有味之而愈觉其无穷者,是乃真绮丽也。”[2]100天下间所有漂亮的花纹,都是从质本无华的木头中衍生而来的。这让我联想起陶潜的“无弦琴”典故:“性不解音,而蓄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见《晋书·陶潜传》)明洪应明所著《菜根谭》似为此作注:“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琴有琴弦,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琴书佳趣?”有弦琴,弹以指而不以神;无弦琴,弹以神而不以指。音自弦外听,趣由指外出。中情趣自无弦琴体味,虽不懂音律,于追求高雅闲适又有何碍?此趣有神韵,皆表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
“雾余水畔,红杏在林”,孙联奎《诗品臆说》解释得最为精彩:“最丽者水,不丽者雾;雾开而水更丽矣。凡林皆丽,而有红杏出其中,得不更丽乎。”[5]淡者,雾、林也。浓者,水、红杏也。雾开而水丽,林中红杏更丽,以淡衬浓——一方丽水,轻雾缭绕;一枝红杏,掩映秀林之中。宛如在一幅清癯的画上突然增添一抹红,春色灿烂,娇俏动人,更显明亮绮丽。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月明”为淡,“华屋”为浓;“碧阴”为淡,“画桥”为浓。“月照于华屋,则屋之丹青刻镂者愈有精神;阴碧于画桥,则桥之采色鲜妍者,愈形绚烂”[1]18。郭绍虞先生的解释不难看出此句以“月明碧阴”之“淡”衬托“华屋画桥”之“浓”,主次立现,是以彰显“华屋之精神”和“画桥之绚烂”为铺垫,比开笔直写更加含蓄,更得“绮丽”之真骨。
“金尊酒满,伴客弹琴”,与陶渊明之“无弦琴”不谋而合,金尊酒满,金光辉映,而“我”自始至终皆持平淡之心,伴客弹琴,对酒当歌,快意人生。“弦外之音,味外之味,其绮丽煞有可想见焉者。”[2]101
《绮丽》描绘了主人公淡泊名利,视富贵如浮云,执意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脱俗不群。此乃“真绮丽”,尽得绮丽之神髓。如果刻意追求外在的富贵华美,毫无底蕴,“则不得为绮丽,反必至于枯槁”[2]100。
三、《纤秾》和《绮丽》之区别
《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是“各以韵语十二句体貌之,所列诸体毕备,不主一格。王士但取其‘采采流水,蓬蓬远春’二语,又取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二语,以为诗家之极则,其实非图意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五),说明二十四品在司空图眼里是不分上下,各具其美的。而表圣个人极力欣赏和推崇王维、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作。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评王维诗:“摩诘以淳古淡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山水墨不着色画。”司空图认为“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1]47,“趣味澄夐,若清风之出岫”[1]50,同时批评“元白力而气孱,乃都市豪估耳”[1]50。“统观《诗品》所定的各种意境和风格,其间明显表现出了老庄超尘脱俗的精神和情致”[6],流露出崇尚自然、强调真率的道家思想,而司空图自己的诗作也极力追求澄澹精致、冲和淡远的艺术境界。
张国庆先生认为“《诗品》所谈‘纤秾’、‘绮丽’在实践方面的主要代表,应首推王维的山水诗作”[3]124,下面笔者以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和《山中》二诗为例,来解读《纤秾》和《绮丽》之区别。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送梓州李使君》
此诗从题目可知乃赠别之作,王维写出了李使君即将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笔者认为此诗所体现的艺术风格是“纤秾”。据前分析,《纤秾》直言春之景色神韵,春色所及之处一一写到,蒋斗南先生《诗品目录绝句》中写到“纤秾无不到”,采用的手法是白描,《送》诗中所呈现的梓州景色也一样。首两句互文见义,气势磅礴,意象恢宏:“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时是杜鹃的啼声”[7],在深谷中回响。开卷不凡,没有佶屈聱牙、艰涩渊深的词语,简单明了的两句诗就将梓州的自然风光娓娓道来,摄人心神。紧接两句着眼于山雨和岩泉,经过一夜山雨的浸泡,充沛的泉水一泻而下,如一道悬挂在树梢上的白帘。“山中一夜雨”呼应“千山响杜鹃”,“树杪百重泉“呼应”万壑树参天”,衔接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充分展现了山势之高峻和岩泉之雄美。
与《纤秾》和风日暖的氛围相比,《送》诗的色彩没有那么明亮,然而,正如清徐增《而庵说唐诗》所说:“摩诘诗妙在不设色而意自远,画中之白描高手。”如将此诗绘成图画,定能与《纤秾》之春光互相辉映,平分秋色。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
笔者认为《山中》体现的艺术风格是“绮丽”。《绮丽》以淡衬浓,以淡突出浓,采用的手法是衬托。蒋斗南先生《诗品目录绝句》中写到“绮丽羞涂饰”,《山中》一诗寥寥几笔,就将山中突出的景色写得清雅脱俗,犹如一朵碧水芙蓉,自然清新。“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开头两句就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以“白石”衬“红叶”,多么鲜明的对比!浅浅的荆溪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冬来天寒,稀疏的几片红枫叶挂在枝头,更加夺目。上山的途中本来一直都没有下雨,但是越往上走,那渐渐湿润的空气彷佛把整片绿林都浸湿了,因冬寒而凝结了的浓翠被溶化了,沾湿了行人的衣裳。多么可爱的描写!全诗构思巧妙,作者不直写山林的经冬尤绿,而是以“无雨”反衬“湿”,化用诗眼“翠”和“湿”,蕴有浓重的色度和清凉的湿度;运用通感,将视觉、触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此景、此物、此情、此韵,完全是大自然之作,“意至则事自恰和”(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三)。宋苏轼称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便以此诗为证。韩泽春评价此诗是“正所谓‘托物言情’、‘以淡写浓’的笔致”。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好比《诗人玉屑》评价王维时所说的“如秋风芙蓉,倚风自笑。”“被分别描绘的诗歌境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每一种诗境都体现出道家的哲学本体论,其认知方式颇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逆向思辨,不仅表明了作者‘辨于味’的眼光和能力,而且还与其追求探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诗境‘真体’是一致的”[8]。不管是“仍有真骨”的纤秾、“出于天然”的绮丽,还是“真体内充”的雄浑、“走云连风”的劲健,都是由“道”所派生出来的,因“思与境偕”,人与自然相契合,所以即便是富贵艳丽的景物,都因披了一件道家的衣裳,而表现为出尘脱俗、超然物外,雅俗冰炭立见高下。
[1]郭绍虞.诗品集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杨廷芝.二十四诗品浅解[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
[3]张国庆.《二十四诗品》之纤秾、绮丽及其与王维诗风[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23(4):120-125.
[4]张少康.司空图及其诗论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06.
[5]孙联奎.诗品臆说[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23.
[6]周品生.从诗论到文论——中国狭义文学批评论纲[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168.
[7]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152.
[8]谢建忠.中国文学批评史述略[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250-251.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Qiannong and Qili in Twenty-four Poems by Si Kongtu——Reflections on A Study of Twenty-four Poems and Wang Wei’s Poetic Style by Zhang Guoqing
HUANG Qianyun
(Department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006,China)
Zhang Guoqing points out that the beauty of Qiannong is of bijou,tiny but artful.The researcher thinks that bijou does mean little.Qili is no less of beauty,but stresses the contrast beauty between the light and bright,which is more precious and gracious.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works are that Qiannong emphasizes on glamorous beauty in brightness,while Qili deliberately saves rich description to strengthen the contrast.
Twenty-four Poems;Qiannong;Qili;Wang Wei
I207.21
A
1009-8445(2010)03-0035-04
(责任编辑:禤展图)
2010-04-30
黄倩芸(1985-),女,广东广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系2008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