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中的“随文练笔”
2010-02-16福建翁丹芳
福建 翁丹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我们认为在推进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加强学生动笔书面练习。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时有限,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识字、写字、读书、习作、口语交际上,把语文课上得既生动活泼,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特别是头脑真正动起来,又扎实有效,向每个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要尽量多安排“练笔”,将语言文字真正落实到位,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紧扣文本内容 拓思表达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我就从教材的思想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围绕一个认识点或一个情感点发散开去,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以求达到读写的有机融合。《桥》这篇文章,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当学到老太太祭奠她的丈夫和孩子时,学生深受感动。我及时抓住学生的情感爆发点,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真实体会和感想。有好多的孩子想到了汶川大地震,想到了地震中的英雄,写出了一篇篇感人的文章。其中有个孩子写道:大灾有大爱,大爱最无私。在汶川地震中的英雄们,他们爱亲人,更爱他人,为了爱他人,可以割舍对亲人的爱,他们宁可自己身碎或心碎,也不让他人心痛。这种大爱是地震众多感动中最精彩的篇章,最动人的颂歌,足以净化我们的灵魂,纯洁我们的心灵。“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扎实的语言文字,语言和精神同步得到了提升。
二、掌握写作方法 迁移运用
教材中的文章表达方式生动恰当,若能引导孩子们进行迁移运用,就能较大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共6节,可分为4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小艇是威尼斯的交通工具,是全文的总起。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小艇的样子和坐在舱里舒服的感觉。第三段(第4自然段)讲船夫驾驶小艇的熟练技术。“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是中心句,总领全段。下面几句话围绕中心句具体叙述:行船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船夫能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在很挤很窄的地方总能平稳地穿过,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的往后退”,则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反衬小艇速度之快,船夫驾驶技术高超。第四段(第5、6自然段)讲小艇在威尼斯的作用。第6自然段从人们在夜晚的活动同小艇的联系来写小艇的作用。学完全文后,我指导学生用总分与动静结合的方式写家乡的一处景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都能较好地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人物描写一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一课,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凸现人物的特点,我便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表达方式,写一个人物。学生笔下的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令人惊叹。有个学生这样刻画了她的同桌:她是一个既大方又美丽的女孩。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像小山峰一般威峻的鼻梁。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吊梢眉。别说,还真有点“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感觉。
三、凭借好词佳句 内化创造
教材的词汇丰富,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创造性的写句、写段的练习,让书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学以致用。如我在上《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时,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四字词语,如:狂风大作,七零八落,劈头盖脸,杯水车薪,始料不及等,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后,我设计了一段话,让学生填空。学生发言踊跃,答案多样。又如,上《白杨树》一课时,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抓住关联词语“哪儿……哪儿……”“不管……还是……不管……还是……总是……”的句式写一段话。因为有了对课文的理解,大部分的学生都写得不错。这样的小练笔真正地让书中语言内化为了学生的语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语文这门母语教育课程,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我们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真正让学生从单纯的技能操练中摆脱出来,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打破固定的模式,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于笔尖。在潜心领会教材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吸取养料,将阅读材料作为给学生开启写作材料的钥匙,为学生开拓一条写作之路,敲开写作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