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与调查— —以人为本安全管理模式再分析
2010-02-16王传玲马凤才白侠
■ 王传玲/马凤才/白侠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庆 163319)
煤炭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始终占70%左右。预测到2010年煤炭占60%左右,2050年仍将占50%以上,因此,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当前,快速增长的经济,对煤炭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煤炭大国,如何确保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最大限度地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就需要深思当前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形势,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
1 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完善与改进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煤炭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企业转换机制给企业生产经营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同时,在煤炭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矿难的不断发生,引起了国家和企业的高度重视,不断出台政策、采取措施和改变煤矿的安全生产状况,使安全生产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2002年出台了我国第一部安全生产法,应该说填补了在安全法制建设上的空白,为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从而把安全生产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与此同时,国务院出台了《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多项法规。国家安全监督局依据这些法律法规,也制定出台了20多部部门规章,最近又颁布了修改后的《煤矿安全规程》。煤矿企业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非常注重安全生产环境的改善。在厂房的通风、安检设备的配置以及机器安全性能提高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观,在硬件的设施与投入环节更大程度地保障生产的安全性,为煤矿的安全生产与管理提供了相应的基本硬件条件。但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硬件条件的改善与投入是不够的,就我国目前煤矿安全管理的现状而言,还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
2 我国煤矿安全管理中的隐患
在安全投入中,不仅要抓住硬件投入,更要抓好软件建设。全国大多数煤炭企业包括相当多的国有煤矿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安全文化,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安全口号、安全标语上,没有体现到职工生产、生活的自觉行动中。积极有效的安全文化是煤矿企业实现本质安全的基石,要顺利进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要改变传统的企业安全观念,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看待安全管理问题。从目前煤矿安全管理的状况看,尚未上升到“人本管理”理念的境界,没有建立为员工认识、认知、认同并接受的安全文化核心价值,来激发出安全文化的强韧生命力与持久动力。要保证人的行为的安全,更好地预防事故发生,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就需要从提升人的基本素质出发,建立以“人”为核心内容的安全文化,进行系统的安全文化建设,努力实现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进而提升到“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高层境界。
而现今煤炭企业的职工,大多是农民工、轮换工、合同工、协议工和临时工,他们文化水平低,又没有专业技术,心理上缺乏应对市场考验的能力、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观念,不能适应高强度的集约化、机械化采煤作业,特别严重的是某些地方煤矿经营决策者往往都是农民出身,在实行矿长负责制以后,很容易急功近利,缺乏从后劲着眼的人才培训和储备战略。从人员的构成结构、人员的心理素质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安全的隐患。因此,人的问题是本质问题,即使有了安全的生产环境,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加大了投入,但核心问题——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不可能实现本质安全。因为人是生产过程中的执行者、能动者,其在生产过程中的表现对整个生产过程起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而我国目前的煤矿企业大都忽略了这一环节或者对这一环节的贯彻不深入、不彻底,起不到根本的作用,安全文化意识淡泊,只注重生产效益。
3 煤矿安全管理定点实证调查
目前黑龙江省突出的问题是煤矿事故时有发生,生产安全保障能力不高。2003年以来,黑龙江省煤矿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584起,死亡1239人,百万吨死亡率在1.7以上徘徊。2006年以来黑龙江省煤矿安全形势总体有所好转,煤矿安全事故多发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百万吨死亡率呈下降趋势。2007年死亡人数减少120人,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1.5。2009年以来,全省煤矿共发生死亡事故55起,死亡140人,百万吨死亡率为1.6。其中,三人以上事故8起,死亡91人(特别重大事故1起,死亡31人)。煤矿重特大事故有所抬头,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其中以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X X煤矿为具体体现,对此煤矿进行了实地考查和问卷测试调查。此次调查问卷发放2000份,回收1950份。调查问卷设计了三类问题,共五十道题,内容涉及矿工的基本情况、安全生产的环境及培训、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及存在的安全隐患等方面,涉及面广、内容全面,能全方位地了解此煤矿的安全生产状况以及对安全生产进行系统分析。此煤矿已具有一定规模,年产煤量为100万吨。从年产煤量、矿工人数和生产投入来看,已属大型煤矿。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此次调查中,调查数据显示矿工年龄大约在30—45岁之间,学历基本上是都是初中毕业,绝大多数是农民工,他们法制观念不强,安全素质低,具有很大的流动性、松散性,难以管理,但却从事着危险性最高的煤炭行业,安全保障堪忧。从事的工作岗位有采煤、安装、机电等,但主要以采煤为主。矿工的工龄大都在6-22年。调查结果显示,矿工进行过安全生产培训,非常清楚安全管理条例。有的矿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劳动合同签约率不到50%。劳动组织管理混乱,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在采煤过程中使用正规采煤方法,有严格的、针对性的作业规程,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生产过程中有独立的通风设施,基本上都有两个以上的安全出口,有防灭火系统或装置。在工作过程中有安全帽、矿靴、工作服等劳动防护用品。矿工在井下工作时的心情:70%的人工作精神压力大、紧张,30%的人无感觉。矿工对外在的生产环境安全条件较为满意,但对工作存在的隐患比较担忧,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心存疑虑,造成精神压力大,影响工作效率与安全。从调研结果看,安全生产中人的因素是最大的威胁。
4 以人为本的煤矿安全管理模式分析
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人是煤矿安全管理系统的维持者、控制者和完善者,所以人的素质及安全管理观念是这一系统的核心,煤矿生产安全与否决定于人的安全行为和物的安全环境,而人的安全行为与人的安全心理密切相关。换句话说,煤矿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核心,因为人的因素是主导、管理因素是关键、物的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是条件。在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中,应由事后追查为主转变为事前预防为主,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定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心理科学这个手段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安全管理体系。
从系统角度看:煤矿安全管理是由人、机器(含技术)、环境组成的并伴随着煤矿的动态生产过程。而人是这一系统中的决定性因素,做好人的心理调节工作以及进行针对性的安全培训是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安全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煤矿生产的安全性,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不管承认与否,职工心理因素正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企业的安全政策的制定、安全措施的落实、安全目标的实现。安全管理需要实现新的突破。需要从原来的单纯依靠教育和制度转变为基于“人性”、“人欲”的微观管理。谁掌握了这一点,就掌握了现代企业安全管理要义,实际上也是控制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制高点”。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模式包括人的因素、机器的因素及环境的因素,其中人的因素是决定性因素,包括人的能力、人的观念及人的状态,特别是人的心理状态,在生产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对事故的发生有重大影响。对于主体的认识和了解在安全管理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人本主义管理模式分析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人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衡量以及人的自我解放。这一过程更好地体现人的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时刻把人作为安全管理的目的及核心。以此作为切入点展开安全管理的系统研究。因此煤矿安全管理不能靠简单的方法做好,更不能凭一时之功,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科学的态度,依靠先进的科技装备和科学的管理,需要不断加大安全投入,改善职工的作业环境,通过多种措施构建本质安全保障体系。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我国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使安全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煤矿安全生产。
[1]王泰.煤矿企业安全目标管理[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2):100-102.
[2]程宏.建立煤矿企业安全长效机制 全面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J].煤矿安全,2004,35(10):15-16.
[3]蔡卫,马尚权.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煤炭科学技术,2004,32(12):74-76.
[4]周庆行,邹小勤.煤矿企业生产安全监管的新视角[J].中国矿业,2005,14(12):10-13.
[5]王建政.构建本质安全化煤矿刍议[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