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内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演进

2010-02-16姬丽萍

中共党史研究 2010年11期
关键词:革命史中共党史理论课

姬丽萍

新中国成立至今60多年间,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目的既在于强调中共意识形态的指导意义,强化中共政治领导的权威性,又在于凝聚人心,团结各界。这一过程中,中共十分重视资政育人、鉴古知今的历史教育,视之为传播意识形态进而加强政治领导的有效手段。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围绕中国近现代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一直开设有关的历史教育课程。从“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教育”,到“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其名称和内容几经变化和调整,课程的内容也随着时局变迁而不断增减、修改、充实。这些课程不仅承担着从历史演变昭示中国革命合理性、中共领导合法性的重要功能,而且是历代大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特征、中共革命特点并影响其政治信仰选择及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六年:从“新民主主义论”到“中国革命史”

1949年至1956年间,是中共执政初期,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稳定政局、恢复经济、整顿社会秩序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共和国经历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抗美援朝战争、“镇反”、“三反”与“五反”、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运动等重大事件,如何尽快使知识群体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潮流,如何对青年学生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形成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队伍,是中共领导层时常思考的稳定政局与人心的重要一环。

中共历来十分重视对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强调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教育,以便在群众中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础。1948年,中共就在华北解放区成立了华北大学等一批以培养政治干部为目标的新型大学,开设了政治理论课程,目的在于给各地入学的青年学生讲授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使其了解中共的建国方略及各项政策。新中国成立前夕,各行政区均设立了人民革命大学,招收青年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①石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史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5页。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彻底破除“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的统治者服务”的旧教育体系②《中国教育年鉴 (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第683页。,结合老解放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特点和苏联政治教育的先进经验,教育部号召全国高校“提倡和鼓励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毛泽东思想的学习”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87~91页。;与此同时,又强调高等教育要与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性质相配合,“在原则上一定要坚持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也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第269页。。因此,从1949年10月起,将中共的意识形态宣传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指导方针的政治化,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并彻底改造旧式教育,便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1949年10月8日,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规定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史)、“政治经济学”列为文、法、教育 (或师范)学院的公共必修课⑤《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页。。其中,“新民主主义论”的内容重点包括: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国革命的前途。其目的是使学生从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来认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 (包括革命的对象、任务、活动与性质),对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思想有初步了解,加强对祖国、人民、革命政党、革命领袖的热爱及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等。“新民主主义论”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高校开设的最早的包涵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内容的政治理论课。11月,新成立的教育部决定将华北地区大专院校开设公共理论课程的经验推向全国。

1950年上半年,在全国性的整风运动中,由于没有把握住高校聚集知识群体的特殊性,政治运动的做法与教育系统的特殊性间出现了不相适应,相继出现了一些过激问题。如沈阳农学院等校出现了领导干部间、党员与非党员间的不团结现象,没有能有效引导师生对于如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讨论与思考等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500~501页。。7月28日,教育部下发有关高校课程改革的决定,强调在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政治课程,借以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⑦《中国教育年鉴 (1949—1981)》,第777页。。此后,各高校统一开设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和“社会发展史”等课程,内容均包含相关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内容,特别强调要结合“镇反”、“土改”和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等政治运动,开展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教育。10月4日,教育部又结合全国高校暑期政治课教学讨论会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指出:(1)政治理论课重点要放在“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这个首要的任务”上,避免过左的情绪;(2)教师要从政治的高度去理解中国革命史上的问题; (3)改变教学内容及安排上的混乱。教育部专门开列出了“社会发展史”与“新民主主义论”两门课程的讲授重点,“新民主主义论”以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中国革命的前途为重点。①《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第5~6页。这是教育部在当时师资力量较弱、政治理论学习不系统的情况下,旨在统一全国政治课教育体系的初步努力,也是“新民主主义论”课程从对新民主主义理论阐述向中国革命史倾斜的开始。

在华北地区各高校开设政治课两年后,出现了一些不重视政治课、认为“政治课与业务课对立”的错误认识。1951年9月,教育部为此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在“新民主主义论”等课程的讲授中,“应着重于讲授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应尽可能地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建设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防止教条主义的倾向”②《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第9页。。1952年9月1日,中共中央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决定由中国人民大学创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首批招收研究生300名,为全国各高校培养政治理论师资;要求各高校选拔优秀学生党员任政治理论课助教,各大行政区选择有条件的高校开办类似的研究班,选派有理论水平的干部进入高校任教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18~319页。。10月7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针对不同类型学校作出了系统周详的开课安排,特别规定,“新民主主义论”为一学年的课程,“在讲授‘新民主主义论’前两周或三周应增加关于‘新民主主义论教学目的’的学习,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④《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第13页。。“新民主主义论”课程在全国各高校的普遍开设,与新中国成立后三年间的各种政治运动紧密结合,对大学生的现实政治认识及人生观发生了显著的影响。

由于“新民主主义论”课程与高中三年级开设的“共同纲领”课程和各高校开设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在内容上有重复,且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部分的充分讲授,1953年6月17日,高教部发出《关于改“新民主主义论”为“中国革命史”及“中国革命史”的教学目的和重点的通知》,决定自1953年度起,将高校开设的“新民主主义论”一律改称“中国革命史”。《通知》特别指出:改设“中国革命史”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五四以来的基本史实,结合列宁、斯大林有关中国革命问题的主要著作,特别是毛泽东主席各个时期的重要著作,阐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新的胜利,系统地讲授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政治的发展规律,了解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和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总政策,领会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光荣、伟大、正确。藉以加强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从而提高思想与政治水平,树立和巩固革命的人生观,为自觉地积极地参加祖国建设做好思想准备。”受当时不断展开的“镇反”、“三反”、“五反”运动、抗美援朝战争的特殊政治气氛、国民经济恢复热潮以及“冷战”国际局势的影响,该《通知》提出:在讲授“中国革命史”课程过程中,“必须多从革命运动,对敌斗争、革命建设的历史实际来说明毛泽东思想,必须着重正面的系统理论的讲授,同时结合学生认识水平,解决学生的政治思想和思想方法上所存在的有关重要问题”,并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讲授重点和要求。⑤《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第16~17页。

到1956年,鉴于当时不少高校历史学专业陆续开设了“中共党史”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现实,为避免学生课时负担过重,9月9日,高教部对1954年出台的政治理论课程规定加以修改并出台了新的《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 (试行方案)》。该《规定》指出:“中国革命史——历史系的业务课,学时由主管单位另订;其他系科,一律都开”。在二年级时开设“中国革命史”,102学时,学制1年。①《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第27页。历史系学生则由此开始免修思想政治课体系中的历史教育课。

1949年至1956年间,正值新中国初创及经济恢复的艰难时期,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加剧了反共反华的国际局势及两大阵营的政治对峙。在此背景下,强调意识形态的宣传,调动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情绪,使之在政治上认同新中国的政治合法性,具有稳定政治和国家安全的特殊意义。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新民主主义论”课程的开设,既具有宣讲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阐述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时期向社会主义时期过渡特征的重要意义,又通过中国革命史及中共党史的讲解,使大学生认同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性。此后,“新民主主义论”课程演变为“中国革命史”课程,既表明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的行将结束和以中国革命史及中共党史为中心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的备受重视,也表明中国视历史教育为根本的文化传统依然延续。这一时期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不仅承载着向大学生群体传播和灌输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特征的毛泽东思想的功能,也具有揭露西方国家侵略中国、宣传苏联援助中国革命的重要作用。课程的变化,体现了时代政治需求在大学思想教育领域的深刻印记。

二、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七六年:从“社会主义教育”、“中共党史”到“语录”取代

1956年,中国宣布完成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但当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以及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浪潮,却传达出与中国社会主义理解的不同信息,在一些知识群体及高校青年学生中,开始滋生出怀疑中共领导、质疑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性的思潮,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并导致1957年6月爆发大规模的反右斗争。受意识形态巨变的影响,原本希望通过“中国革命史”课程的开设,使大学生群体知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革命必要性的宗旨,也根据国内外局势的变化而迅速修改为教育大学生群体如何认识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及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发生一大转折,走上了以思想改造为主要目的,“有什么错误思想就批什么错误思想,否定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运用”,以参加实际的阶级斗争、生产劳动为主要途径的道路。

在此背景下,从1957年暑假起,全国高校作为统一政治课的“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四门课一律停开1年或2年,普遍改开一门“社会主义教育”课程。12月10日,高教部、教育部联合发出通知规定:“在全国高等学校各年级普遍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全体学生和研究生必须无例外地参加学习”,以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中心教材,同时阅读一些必要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国共产党的文献和其他文件。课程的学习时间暂定为一学年,每周8小时 (课内时间不少于4小时),“社会科学系科可适当增加时间”。②《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第31页。

仅仅四个月后的1958年4月12日,教育部政治教育司又下发《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草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再次进行修改,将“社会主义教育”改称“马列主义基础”。该《意见》提出:今后“任何类型的高等学校 (二年制的专修科除外),一律开设三门政治课——‘马列主义基础’(即今天所开的‘社会主义教育’课程,代替过去的‘苏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两门课程)、‘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列主义基础”以《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阅读文件汇编》为教材。教育部要求,必须“明确政治课教学的目的,是改造思想、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针,克服教条主义,反对修正主义”,教学内容“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针”,并首次提出“对党的重要方针、政策、任务,毛主席的著作和国内外重大时事,应当占用政治课的正课时间及时进行教学”。①《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第33~34页。

“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取代“中国革命史”不到一年,又被改为“马列主义基础”,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学习毛泽东著作及中共政策方针为主,反对“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针”。高校政治课在课程设置及内容上的这一变化,与当时中苏关系发生微妙改变、中共认为苏共正偏离正宗马列主义路线的基本认识有着密切关系。此时,教育大学生群体避免盲从苏联道路、坚持毛泽东思想为正确方针、认同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及以阶级斗争观点思考与分析问题,是高校政治课配合当时政治局势变化进行思想教育的重点所在,也符合中共中央提出的“在一切学校中,必须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必须改变政治教育中脱离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脱离具体教育对象的教条主义的教学方法。评判学生学习成绩的时候,应当把学生的政治觉悟放在重要的地位”的要求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491页。。

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高等教育界难免政治浪潮的席卷,为实现“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不切实际地掀起了“教育大跃进”的热潮,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自然也无法按教学安排进行。

中央九个月的初步纠“左”期间,1959年4月至7月,教育部在北京连续举办马列主义课程教师学习会,明确提出:“今后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读书,系统地学习理论”,并重新规定高等学校公共必修的马列主义课程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中共党史”四门,“中共党史”以选读毛泽东著作为教材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 (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244页。。在50年代前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课程一直是重点,而“新民主主义论”及“中国革命史”的讲授,基本是以中共党史为中心展开的;此时“中共党史”课程的设置,更进一步将中共党史明确为政治理论课体系内历史教育课程的中心内容,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

1961年4月8日,教育部下发《改进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见》,明确要求文理工农医各专业和艺术、体育院校都要开设“中共党史”课程。7月24日,教育部进一步提出,在统一的中共党史教材未出版前,可选读毛泽东有关著作、刘少奇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等论著,同时可选择一本较好的党史教材作参考读物。1962年5月26日,教育部再次明确高校“中共党史”课程以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为教学提纲。④参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第40~46页。

20世纪60年代中期,极左思潮甚嚣尘上。毛泽东针对苏联赫鲁晓夫问题发表《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的谈话,提出了革命接班人的五个条件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85~87页。。受此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被视为“反对修正主义,同资产阶级争夺下一代”的重要环节。1964年7月10日到8月3日,中宣部、高教部与教育部联合召开全国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问题,决定继续开设“中共党史”课程,明确提出:“中共党史”课程“以党的历史为线索,以党内两条路线斗争为中心,学习毛主席著作,使学生初步领会毛泽东同志如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且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光荣的、伟大的、正确的,使学生更加热爱党、热爱毛主席”⑥《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第51页。。会议所形成的《中央宣传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成为此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重要方针。受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这一文件对政治课程功能的表述具有明显的错误倾向。

随着“左”倾思潮的继续发展,1964年后的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逐渐被“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所代替,忽视了马列主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习马列和毛泽东著作活动开始出现形式主义的倾向。

“文化大革命”初期,随着个人崇拜活动日益高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革命”浪潮中被取消。以往系统、完整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宗旨,被断章取义的“语录”学习“天天读”、“讲用会”所取代。1970年,高校恢复招生,只设置了“以毛主席著作作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①《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第55页。。1972年,中断6年的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恢复,设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课程。在“文化大革命”特殊的政治气氛中,“中共党史”仍然沿袭“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的思路讲授,歪曲之处比比皆是。1975年起,伴随着所谓“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的展开,各高校政治理论教研室被拆散,刚刚恢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课程又被取消,代之以张春桥、姚文元主持选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无产阶级专政》和《毛主席语录》作为学习内容。此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历史教育内容,无视大学生群体的特殊要求,无视教学规律的特性,完全与当时政治气氛的变化相结合。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从“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随着1977年高考的恢复,一大批知识青年及应届学生进入高校,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被视为配合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之一。此外,这一时期对“文化大革命”及以前历史的拨乱反正工作,揭露出不少极左错误造成的恶果,引发了一部分人对于现有政治体制的反思,也导致了社会上少部分人否定中共领导、怀疑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性的错误思潮。这些思潮所反映及带来的问题,需要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的客观分析,并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在这一背景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面临着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方针中解脱出来,但又要历史地思考中共执政成绩,客观评价毛泽东思想的重大问题。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也面临着逐步正规化,如何更加深入地结合国内外形势与现实生活,如何适应青年学生心理特点等问题。

在这种形势下,1978年4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作出了明确定位,即:“马列主义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各类高等学校的必修课;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是新中国大学区别于旧中国大学,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区别于资本主义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规定高等学校统一开设“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共产党党史”三门课程,在文科四年级另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课程。教育部特别指出:开设“中共党史”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体系,学习党的传统”,因为“中国共产党历史是马列主义的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胜利的历史”。②《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第71页。此次会议的召开及有关文件的颁发,尽管仍带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阶级斗争理论的清理不是特别明确,但标志着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及其体系历经磨难终得恢复,“中共党史”课程的基本线索,也从根本上开始摆脱“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的束缚。

其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社会及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推动着教育理念及教育体制的推陈出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面临着如何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时代要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内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相继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其中比较重要的变化有以下几项:

“85方案”:主要将“中共党史”课程改为涉及内容更加宽广的“中国革命史”课程,形成了由“中国革命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和“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体系。198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指出:“中国革命史”课程的宗旨是“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使学生了解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是怎样根据历史的必然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教育文献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97页。。1986年,清华大学率先试点,将“中共党史”改为“中国革命史”;1987年,“中国革命史”课程全面推广开来,各高校反馈的结果十分积极。“85方案”的提出,不仅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体系更加系统,感性认识与理论学习的结合更加合理,也更加符合日益开放的中国社会及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对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言,这一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98方案”:经过10年的延续,面对现实社会的发展,“85方案”开始出现困境,“中国革命史”可以容纳1978年前的中国革命与建设史,却不能容纳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突破,更难以处理1978年前后完全不同的两种社会主义理论与建设实践间的有机关系与质的区别。1987年,国家教委即决定各高校可以开设“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两门课程,目的在于解决这一问题,但也出现了课时过多,各校教学体系压力过大,学生公共课负担过重的状况。教育部综合各高校意见并反复讨论后上报中央。1993年8月13日,中组部、中宣部及国家教委联合发文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为中心内容”②《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第146页。。1995年11月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规定,本科应开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革命史论”两门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教育③《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第166页。。在此基础上,国家教委于1996年3月出台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计划,要求“进一步推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课堂、进教材的工作”④《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第173页。。1998年4月28日,中宣部、教育部决定将原有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从秋季开始改称“邓小平理论概论”,并作为一门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开设,将“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内的“科学社会主义论”和“中国革命史”中1956年后的部分,统一融合在“邓小平理论概论”中⑤《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 (1998—2002)》,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88页。。6月10日,为总结和继承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验和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成果,中宣部、教育部又联合发出《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正式提出了新的普通高校本专科“两课”教学体系,即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类开设)组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体系,由“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组成的思想品德课体系。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课程方面,“98方案”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主要是进行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掌握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活的灵魂,懂得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和革命运动的规律,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道理⑥《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第184页。。由此,“中国革命史”课程虽然取消,但新开设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与之有明显的承继关系,只是更强调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讲授。同时,把1956年后的内容融合到“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中进行讲授,实际上是将中国革命史与1956年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史区分开来。这一课程体系的变化,既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时期的不同理论体系区分开,又强调两者间继承与发展关系;既符合中共中央强调学习邓小平理论对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也适应了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实的需求。

“05方案”:随着中共十六大的召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视为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扬并写进党章,全社会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热潮。2003年2月,教育部指示:从秋季学期开始,将“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调整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又几次强调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特别是强调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学习的重要性。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出通知,正式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名称,重新调整了四年制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体系,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后改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

“05方案”的一个重大特色是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①《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第219页。。它的开设,不仅强化了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也解决了以往在讲授“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时,对理论与史实难以照应的问题。从2007年秋季起,“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

四、结语

新中国成立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将其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树立为主流的意识形态,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运而生并逐步确立起较完备的课程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它以历史事实的说服力为理论学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60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课程随着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变化,进行了多次重大的调整和完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鲜明特点之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内的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中国初期,“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已经在高等学校内树立了主导的和领导的地位”②张宗麟:《关于高等教育的成就和几个问题的商讨》,《人民日报》1956年9月4日。,促进了大学生对184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中共党史的了解,大大增强了青年学生群体对中共执政合法性的认同。1978年以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课程,使大学生不仅了解了中国从晚清的积贫积弱发展为一个独立、富强国家的艰难路程,而且更认识了改革开放以来30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奇迹,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从而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爱国主义热情,成为中共执政的坚定的政治基础,成为中国社会持续稳定增长、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世纪的今天,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同样肩负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的重要职能,根据中央精神,努力创新方式、方法,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而努力,是新世纪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职责。

猜你喜欢

革命史中共党史理论课
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召开换届大会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二○一二年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
六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