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工会建设的特殊规律工作特点和基本经验*
2010-02-16黄进华
黄进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中国高校工会建设的特殊规律工作特点和基本经验*
黄进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作为高等院校中的群众组织,高校工会在地位、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更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60年来,中国高校工会走出了一条具有高校特色的工会之路,并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高校工会;工作特点;基本经验
高校工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高校工会获得很大发展,取得很大成就。探索高校工会工作基本规律,认真总结高校工会建设 60年基本经验,对新时期高校工会建设,乃至全国工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会规律的普遍性与高校工会工作的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揭示工会运动的普遍规律,是最科学的工会理论。在考察工运过程中,他们充分肯定工会的地位和作用,并指出争取提高工资、缩短工时的斗争以及工联的全部活动,只是为了实现完全废除雇佣劳动制度而采用的一种手段;要真正实现解放,就应当首先夺取政权,这是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工会基础上建立工人阶级政党,并接受其领导,也就成为必然,而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工会建设思想的逻辑起点。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工会的存在、发展理论与实践都面临着新挑战:工会应当怎样处理好与党、政府及其他群众组织的关系?高校工会建设有什么特殊性?这些都是亟需回答的问题。
根据《宪法》、《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工会是党领导下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在高校,以工资和科研收入为主要收入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者都有权依法组织和参加工会。高校工会必须遵循工会的一般规律,密切联系群众。与一般的企业工会相比,高校工会有一些独特之处:
首先,性质不同。高校是教育机构,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而企业是经济组织,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因而在劳动关系和薪酬待遇上,高校实行录用、聘岗、考核、选拔任用制度,由《教师法》、《劳动法》和《高等教育法》规范,各项待遇有明确规定,人事关系也较稳定。而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由《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规范,其工资、福利待遇与从事岗位创造的经济效益挂钩,流动性较大。
其次,高校工会工作具有特殊性。高校主要负责教学和科研,教育层次高、影响大,教职工受到有关规章制度约束,必须恪尽职守。由于会员中党员多,知识分子集中,要求高校工会立足于高校实际,围绕高校工作中心,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畅通民主渠道、提高人员素质、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的鲜明特色,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工作全局,共同建设和谐校园。
因此,在代表和维护教职工利益的手段、方式和方法上,高校工会与企业工会不同。作为职工群众组织,企业工会主要依据《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通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参与本企业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及通过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来维权。而高校工会主要是依据《工会法》,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通报和协商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并参与民主评议和测评,对行政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在工作定位上,高校工会应当是服务、参与和协调。服务,即要求高校工会必须着眼于高校工作全局,围绕高校工作中心,针对本校特点、工作难点和教职工需求,搞好对各方面服务工作;参与,即大力加强高校民主机制建设,组织教职工参与高校内部事务的民主管理和监督,充分调动其参加高校建设和改革的积极性;协调,即积极协调好教职工利益关系,协助学校搞好教职工福利,切实维护他们的利益,增强高校凝聚力。
二、中国高校工会工作特点
作为高等院校中的群众组织,高校工会不仅与一般的产业工会有很大区别,也和国家机关工会、国外高校工会有很大区别:
1.独特的地位。高校工会是在高校党组织领导下,广大教职工根据有关法律,自愿结合起来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组织开展群众工作的有力助手和密切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力量,是教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全国教育体系中,高校的层次最高,很多会员集 “教师”、“党员”和“会员”于一身,影响较大,因而高校工会对全国教育工会还有表率和示范作用。
2.特殊的工作环境。高校工会的工作对象是广大教职工,高素质人员比较多,组织、协调难度相对较大,有关规定落实起来不容易。高校的工作场所相对集中,工作条件比较完备,但分布的点多、面广、线长,分布领域广,集中度低,而且组成人员复杂,既有教师,又有行政干部及临时聘请的工作人员,因而教育、机关、企业工会的职能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到高校工会工作中。这些既给高校工会工作带来许多便利条件,也使高校工会工作更为复杂,更具有挑战性。
3.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领导优势。党的执政和群众工作是统一的,应当充分运用工会这个桥梁和纽带,发挥党建优势,带动、加强高校工会工作,密切党和群众关系,增强党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构建和谐校园。二是素质优势。高校是人才汇萃之地,党员多、教师多、知识分子多,教职工队伍成分比较单纯,具有良好的素质优势,学历层次和思想觉悟普遍较高,民主参与意识较强。三是资源优势,特别是在人才、信息、对外交往等方面。
4.特别的工作内容。由于受到《教师法》、《劳动法》和《高等教育法》保护,高校教职工经济权益较有保障,一般企业存在的困难职工多、组建工会难、劳动关系复杂等问题不明显,企业工会工作中民主参与、管理和监督及维权职能,要比高校工会重要和突出。
在工作范围上,高校是教育机构,面向广大学生,许多教师既要教育学生,又承担了繁重的科研任务,工作量较大。因此,高校工会应当结合高校工作实际,将保障广大教职工政治民主权利和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重点。
三、中国高校工会建设 60年的基本经验
60年来,高校工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高校实际,积极探索高校工会工作规律,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高校特色的工会之路。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工运和工会理论为基础,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立足基本国情,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工会的道路,这是高校工会工作一条重要经验。
马、恩、列、斯、毛等革命领袖都认为,工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组织中心,是用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武装工人阶级的阵地,并对此多有论述,但因时代限制,他们没能深入思考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后工会组织如何发展的问题,更不可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会组织如何发展给出答案。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建设什么样的工会、怎么样建设工会”,已经成为时代的命题。
工运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工作理论也是党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工会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践行科学发展观,才能始终保持工会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2.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把构建和谐校园作为新时期高校工会工作目标和重要内容。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高校一定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这方面,高校工会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使命,是重要力量和载体。当前,各高校的校园环境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影响和谐的因素,高校工会大有可为:一是坚持 “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教职工群众是“主体”的观念,以他们对工会工作的关心、参与为基本动力,以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基本要求,以保护和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根本目标。二是积极营造良好环境,推动高校形成平等关爱、团结互助、和谐融洽的环境和良好风气,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三是从高校实际出发,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品牌,形成有时代特色、校园特点的高校文化。
3.准确定位,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优势,围绕高校中心工作,服务大局,适时、适量、适度地开展工作,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中大力推进高校工会工作。
2005年,全国总工会第十四届六次主席团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决议》,强调工会要坚持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把工会发展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大局中去定位,把工会工作放在全党和全国工作大局中去思考、部署和行动。尤其是高校工会,地位独特,会员素质高,具有领导、素质和资源优势,应当发挥更大作用。
高校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是要践行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高校中心任务,支持党委和行政班子开展工作,引导教职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努力确保高校中心任务完成。只有服从、服务于高校中心工作,高校工会工作才能真正具有特色,富有成效。
4.培养和建设一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心为教职工服务的 “专、兼、群”相结合的高校工会工作队伍,使其成为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
加强工作队伍建设,是做好高校工会工作的组织保证。高校工会工作人员应当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立足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全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工会工作,密切联系群众,敢于、善于依法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目前,部分高校工会组织存在“软、散、弱”的现象,如组织不健全,工作缺乏专人负责,业务生疏,活动单调,吸引力不强等。因此,要建立、健全高校工会组织,努力培养和建设一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心为教职工服务的 “专、兼、群”相结合的工会工作队伍,使其成为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其中,关键是工会(副)主席,他们的能力、魄力及拥有资源直接关系工会工作成效,要按照“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原则认真选配。同时,高度重视工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加强专兼职干部培训,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并提倡自学,不断提高素质,为高校工会高效运转打下坚实基础。
5.着眼于新时期高校鲜明的时代特点,以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工会工作改革。
创新是推动工作发展的动力。高校工会的发展,首先要实现理论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在新世纪、新阶段“建设什么样的工会、怎么样建设工会”,这既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需要,也是由高校特殊地位决定,更是高校工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其次,在体制上不断创新,在组织形式上体现多样性,以适应高校工作日益多样化的形势;在规章制度上,强调实用性,更多地关注如何使制度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在干部培养、使用上,坚持公平性,努力营造平台和机会,促进工会干部成长、进步。
第三,实现工作方法创新。关键是改变过去工会工作主要靠单打独斗的局面,主动融入高校中心工作,充分挖掘、利用好各种资源优势,加强内外整合,努力追求合作、共赢,并积极为广大会员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提供更多、更好的锻炼舞台和机会。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吴铎.高校工会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苏景强.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定位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5).
[4]王德广,郭穗.新时期高校工会维权现状与维权策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
On the SpecialLaws,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Basic Experience of Chinese Trade Un ions in Un iversities
Huang Jinhua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150001,Heilongjiang Province,China)
As the masses organiz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trade union has its unique features of status,working conditions,work content and other aspects.Trade unions also have their unique advantages.Trade unions in universities of China have found out a specialwaywith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s,and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in the work.
trade unions in universities;work characteristics;basic experience
D412.6
A
1673-2375(2010)03-0073-03
[责任编辑:曾 军]
2010-04-18
黄进华 (1976—),男,安徽巢湖人,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哈尔滨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