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内生增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0-02-15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2010年的全国“两会”,再一次奏响了中国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时代乐章。
回顾2009年,中国经济实现了GDP增长的“V”形回升,在国家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推动下,总需求有大幅度的提高,它支持了GDP增长率的迅速回升,年增长率达到8.7%。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市场信心增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今年2月初,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他在全国“两会”期间会见与会代表时强调指出,要进一步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感,集中力量,加紧工作,务求突破,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当前,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就是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阶段。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最核心的内容,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科技创新的这种支撑和引领作用,集中体现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过程中,特别突出地体现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虽然在制造业的30多个行业大类中,已有半数以上行业的生产规模位列世界第一,并占其行业世界总产量比重的40%-50%,其他行业也都在国际同行业中居重要地位,但是这种增长主要是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换取的,产业总体水平不高,是粗放型增长模式。要摆脱这种困境,在产业结构上,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上,要由过去那种依靠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损害生存环境的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低能耗、高效率、高科技支撑的增长模式。无论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还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都需要加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整体提升我国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制度保障。
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突破我国当前资源约束、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实现新一轮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世界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我们要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清洁煤、核能、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构建以低碳技术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等各行业体系。尽快确定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和市场推进措施,推动中国汽车工业的跨越式发展。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形成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要开发生物医药技术,促进生态农业和医药产业发展,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条。大胆探索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领域的问题和技术,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种资源。
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要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产学研用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目前,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只有通过加强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来消除这种体制性障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也才能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制度保障。在这方面,最迫切需要的是加快完善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加完善的制度环境和良好的创新氛围。要通过有效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构建更多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需求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创新型企业建设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尽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长万钢指出,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关键是要使科学技术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科技必须更加贴近经济、贴近市场,不断拓展工作的新领域、新空间,支撑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创新机制,把发挥人的创造性摆在突出位置,推动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推进科技发展的合力。要进一步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积极推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与企业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协作,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积极探索基于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产学研用合作新机制、新模式。依靠科技创新,努力提升区域创新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快形成围绕区域支柱和特色产业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服务格局。通过建设创新型城市,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是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两年,一些地区,较早地实施科技创新战略,采取了有效的产业转型措施,较快地走出了经济发展的低谷。我们从迎战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中看到,许多科技型企业,能够很快地化危为机,成功地实现产品转型,其根本原因在于坚持自主创新,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而一些外向型企业之所以会倒闭关门,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核心竞争力。我们相信,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大变革、大调整,面对新科技革命的严峻挑战,只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不断增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我们伟大的祖国就一定能够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