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解决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问题
2010-02-15詹捷慧
詹捷慧
(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重视解决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问题
詹捷慧
(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随着我国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贫困生规模也在逐年增加。贫困生由于经济和生活等条件较差,容易产生自我意识相对迷失、个体心理容易失衡、人际交往面临困境等问题。高校应该对贫困生进行物质和精神双方面扶持,加强精神扶持力度。为此,要从政策关怀、心理关怀、人文关怀、自我关怀等四个方面努力构建贫困生精神关怀助困体系。
贫困生;精神贫困;关怀助困体系
随着我国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学生上学的费用在逐年增加。据中国扶贫基金会对4省区20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比例超过30%,特困生比例超过15%,且这种比例每年仍在不断增长中。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高校将解决贫困生的物质匮乏或减轻生活负担作为学校助学帮困工作的核心内容,往往忽视对贫困生进行精神扶贫、精神救助,使助学帮困工作在精神扶贫方面出现缺失与不足。因此,如何做好贫困生的精神扶贫工作,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心理负担,已经成为当前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原因分析
(一)自我意识相对迷失。贫困生容易产生精神贫困的原因与个体认知不正确的归因有关。归因是个人对外在事物的一种看法,是从外在结果寻找内在动机的方法,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在实际生活中,一部分贫困生将自身贫困的原因简单归结为社会发展机会和财富分配不公,认为自己和家庭是社会发展过程的牺牲品,进而产生对社会和周围人们的愤懑感。显然,这是一种片面的贫困观,对贫富的认识不能单从外部寻找原因,外因只是导致结果的重要原因,更本质的原因实质是内在原因。因此,贫困生自我意识的迷失容易导致其行为发生偏向。
(二)个体心理容易失衡。在一般情况下,贫困生的内心是极度敏感而又相对脆弱的,他们有着展示自己又极力隐蔽自己的矛盾心理,容易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对自身贫困状况完全看得很平淡,把学校和社会的资助政策当作一种标签与符号而不愿获得,不争取、不过问,平时采取一种躲避的办法回避别人关注的目光,以此来掩饰自己经济困难的事实。另一种情况是非常关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经常会把周围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当作自己是否开心的理由,不管这种看法是否指向自身或者评价本身正确与否,他们都渴望获得理解与尊重,甚至觉得自身条件不差却要独自承受来自经济上的巨大压力,经常表现出痛苦、焦虑、愤懑等不良情绪,这种不良心理一旦形成,极易产生异常行为。
(三)人际交往面临困境。贫困生容易孤独,孤独的原因并不因为其缺乏交往能力,而是他们喜欢习惯性地将自己划为和别人不同的群体,常常独来独往,不愿与别人有过多的接触。另外,贫困生往往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容易因为自己某一方面的不足而否定自己、盲目自卑。因此,造成这种心理压力是由于他们对自身角色定位的错误界定,这种心理压力一旦形成将很难改变。他们错误地将自己划为特殊的群体,并且不轻易接受别人对自己目前现状的看法和评价,只相信自己,不愿相信别人。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如果别人不认同他们的观点就是不理解他们所经历的困难与压力,就是对他们思想的压制。由此,他们就对别人产生敌意和排斥,更不容易与别人进行思想接触和人际交往。
二、高校贫困生精神助困工作的缺失
从教育层次来看,贫困生的问题已受到各高校的关注,同时“精神贫困”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物质贫困的学生有所减少,但面临“精神贫困”的人群有所增加。因此,在高校贫困生工作中必须做好对贫困生的精神扶持,而目前高校却在精神贫困资助方面存在不足。
(一)物质关照有限。经济脱贫是贫困生“精神脱贫”的前提和基础。在摆脱学生心理压力方面,经济资助是必不可少的,高校落实经济帮扶是改进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但目前高校在为贫困生提供经济支持中资助渠道不宽、资助力度不大、资助时间不长、资助形式单一等问题依然严重。在贫困生经济压力的背后,久而久之,他们的个性和人格有可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人格与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稳定机制。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同的贫困生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思想教育要有针对性,要进行长期的引导。但是,目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稳定的机制保障,造成有事临时处理、没事无人问津的被动局面,不能及时掌握贫困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动态,没有拓宽收集贫困生信息的渠道,无法及时掌握他们所面临的真实信息,就更谈不上精神扶持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期性。
(三)精神关照匮乏。在精神助困方面,许多高校在贫困生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思想教育工作薄弱,只侧重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支持,忽略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缺少人文关怀。对贫困学生缺乏心理沟通与教育引导,不能从贫困生真实需要出发,进行排忧解难,而贫困生却恰恰需要这方面的帮助。另外,面对人数不少的精神贫困生群体,高校却很少有相应的系统教育措施,使贫困生工作管理机构设置和制度建设滞后。诸多因素使高校对贫困生精神关照严重匮乏。
三、建立高校贫困生精神助困体系
对贫困生精神助困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降低贫困生心理的不良影响,保证他们能够健康成长。而精神助困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从心理、道德、人文等多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以此抚慰他们内心的隐痛和失衡的心理,最终建立起外部救助与内在关怀相结合的立体式关怀体系。
(一)运用政策关怀,做好助困保障。经济贫困是造成贫困生精神贫困的最直接因素,要解决其精神贫困问题,首先要在经济上为其解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虽然这项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但在没有一个更好的政策可替代的前提下,贯彻执行此政策仍是保障贫困生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和经济压力的选择。高校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该政策解决问题的实际功效及扩充资助政策的人文关怀,在实际可利用的有限资助政策中让更多贫困生享受到与自身实际贫困程度相吻合的资助,也要让国家赋予的政策关怀惠及到更多的贫困生,使他们感受人间的温暖,提高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做好心理关怀,突出助困重点。要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贫困生将经济等方面的压力转化为人生前进的动力,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学校从上到下、从领导到任课老师都必须从思想上、行动上去关心重视这个弱势群体,把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一部分加以研究。同时,应根据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咨询工作。对于心理疾病比较严重的特困生,应该加以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自卑、虚荣、嫉妒等不良心理状态,从心理上真正摆脱各方面的压力,提高自强自立意识,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高校应不断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干预作为学校的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
(三)发挥人文关怀,营造助困氛围。人文关怀就是以应有的人文精神关怀人的生命的全部发展。大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孵化地,和谐的校园和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培养贫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特别是对服务于贫困生的社团,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使贫困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要积极倡导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相互学习、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充分尊重贫困大学生的尊严与人格,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要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四)加强自我关怀,抓住助困本质。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让贫困生远离、摆脱精神贫困还要靠自身。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正确的贫困观,由于他们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贫困,而形成自卑的心理。因此,要使贫困大学生真正实现自我精神脱贫,必须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改变对贫困的看法。要引导他们认识到真正的贫困不是社会对自己的不公,更不是天生的,而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造成的,作为学生,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人生最可宝贵、永不枯竭的财富,所以要帮助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好好学习。同时要帮助他们认识物质的贫困是暂时的,每个人都完全可以凭借个人后天的努力,通过大学学习获取丰富的精神财富,不断提高个人能力与素质,靠个人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未来。贫困生一定要学会用本质的、发展的眼光洞察社会和人生,以积极的态度驾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直面困难和挫折,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
总之,解决贫困生问题不能单靠某一方面,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从政府、学校、个人等方面对贫困生进行更多的精神助困,以此弥补并减少经济助困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将贫困生问题缩小到最低范围。
〔1〕国家统计局.对城市贫困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分析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黄春杰.浅谈高校特困生及其解困工作〔J〕.教育科学,1999,(2).
〔3〕余德华.论精神贫困〔J〕.哲学研究,2002,(12).
〔4〕牟艳娟.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3,(3).
〔5〕姜武.注重人文关怀,促进高校贫困学生和谐发展〔J〕.科教文汇,2007,(5).
Ways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Shake off Spiritual Poverty
ZHANJie-hui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Guangzhou 510006,China)
With reform in the charge system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 from poor famities are increasing in number year by year.These students are easy to be puzzled by mental problems.Therefore,authorities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hould give them both material and spiritual help.For this reason,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spiritual solicitude and aid system so as to offer them policy support,mental solicitude and humanistic concern,and encourage them to help themselves.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spiritual poverty;spiritual solicitude and aid system
G4
A
1009-1203(2010)05-0113-03
2010-08-02
广州美术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09XJA050)。
詹捷慧(1980-),男,广东饶平人,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李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