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研发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潜力及现实挑战研究

2010-02-15张战仁杜德斌

中国科技论坛 2010年6期
关键词:上海服务发展

张战仁,杜德斌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 200062)

上海研发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潜力及现实挑战研究

张战仁,杜德斌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 200062)

结合研发产业特点和对发展环境的特殊要求,深入分析了上海研发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潜力及现实挑战,指出上海应通过优化研发综合服务、扩大产业合作国际水平、明确对研发产业的扶持政策等来实现上海研发产业快速发展。

研发产业;上海;产业发展环境

Abstract:Considering the development traits of R&D industry and its special demands to developing environment,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hanghai’s R&D Industry development.To promote R&D Industry development,the article proposes to optimize R&D comprehensive service,to extend international industry cooperation and to set down supporting policy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R&D industry;Shanghai;industrial developing environment

研发产业是指从事R&D活动的组织与企业为满足各产业部门的生产活动需求而提供研发产品与服务的行业总和。由于知识经济的兴起,产业结构频繁升级调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产品生命周期进一步缩短,研发产业有效化解了企业技术需求的动态性与专业技术人才知识结构、技术经验稳定性的矛盾[1]。推动研发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提高全行业研发创新效率和全社会知识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2]。而要实现研发产业快速发展,建立与研发产业特点相适宜的产业发展环境就非常必要。目前,围绕研发产业内涵的界定、研发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学者已展开丰富的理论研究,但是,关于我国研发产业发展环境评价的研究,学者较少涉及。针对我国幅员辽阔、区域产业发展环境具有多样性特点,系统分析地区研发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则更少。为此,遵循综合性和针对性原则,本文将结合分析研发产业特点及其对发展环境的特殊要求,深入探讨上海市研发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化潜力及现实挑战,提出优化上海研发产业发展环境的具体策略措施。

1 研发产业特点及其对发展环境的特殊要求

作为社会经济活动范畴,任何产业的存在都是以该产业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存在为前提,以连接供求关系的市场为活动平台,产业的存续与发展状况取决于其市场的绩效行为[3]。与此对应,研发产业发展环境就是指推动其发展的,由各种需求、供给及其他影响因素组成的要素总和。当然,不同于一般产业及传统研发活动,研发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层管理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提供技术成果与服务及其产业化为主要内容。产业内容既具有研发活动固有的智力密集、高资本投入特性,还具有独立性及直接面对市场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对发展环境有更高和更特殊的要求。

1.1 研发产业特点

研发产业是研发活动不断外部化和市场化的结果。尽管在工业经济时代,研发是作为产前活动附着于制造业部门,但近年来,研发活动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具有活力的创新型企业专门从事研发活动,他们和其他企业一起共同实现研发成果的商业价值。这不仅推动了产业资本构成不断朝知识化方向发展,通过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和中间产品,还促进了知识的加快生产、传播、运用,有效实现了知识的社会价值,是研发服务本身成为高端服务业的重要推动力。

相对于传统产业,研发产业是在世界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创新、崇尚组织创造力、强调专业、协作对知识生产的支持与经济推动的新兴理念与产业实践,产业内容具有高创新频度和高附加值的显著特点[2],在新知识的运用程度和新知识的创造程度上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反映在空间布局上,则由于科学技术间的相互联系、知识的集聚与扩散,决定了研发产业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研发产业的发展需要由集聚形成的智慧网络的支持。

1.2 研发产业对发展环境的特殊要求

(1)培育研发产业主体,健全研发产业要素市场流通体系。研发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与发展,主要通过市场运行机制的作用加以完善和调整。作为一个环境系统,完善研发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就是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明晰产权关系和产权制度,制定出促进研发市场发展的功能计划,以此不断建立、健全研发要素市场流通体系,增强研发组织知识主动转化意识,提高研发综合服务水平。

(2)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依托。日本早在1999年其研发服务产值就达到23400亿日元,美国研发服务业产值2004年则已经超过680亿美元,在2008年这一数值更是达到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高达11.7%[4]。研发产业之所以能在这些国家得以迅速发展,与这些国家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密不可分的。事实上,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既是研发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保障,与经济发展同步,由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所导致的全社会对提高研发服务能力的需求压力,是研发产业发展的真正动力。

(3)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研发产业集群化发展。以美国研发投资密集区为例,无论是以硅谷为代表的高科技园区,还是以底特律为代表的专业化工业城市,美国这些地方之所以能够成为研发投资密集区,其中关键一点就是政府的集聚效应,即重视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和建立产业集群。如硅谷研发机构主要从事计算机技术的研发,底特律研发机构几乎全部从事汽车工业或与之有关的技术研发,这些都是因为当地政府利用各自有利于相关产业研发发展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大力满足产业研发集群化发展的要求,从而使硅谷和底特律分别以信息研发产业和汽车研发产业集群闻名天下。

(4)鼓励创新、创业以及包容、合作的人文环境。研发产业发展对当地人文环境提出了很高要求,这是由研发产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首先,研发产业是一种技术密集型和创新密集型产业,其发展需要崇尚创造的奋斗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的人文习俗,这些是孕育研发创新的资源和动力;其次,研发产业具有高投入、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从本质上讲,任何一项产业活动都没有百分之百的成功,而且往往失败的概率大于成功的概率,因此社会必须对失败有包容心,有了包容心,才能推动一轮又一轮的研发创新。

(5)制定和出台扶持政策是研发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研发产业属于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新兴的高端知识服务业。在任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初期,营造宽松的制度环境是关键,在税收、资金融通等方面需要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予以扶持。需要制定和落实一系列鼓励研发创新的财税、人才流动、技术市场、技术奖励、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规定。

基于以上分析,研发产业发展的环境可概括为以研发科技活动集聚为特征,以专业研发服务组织为载体,对政府服务、社会科技文化以及制度基础等要求较高的各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其中,丰富的智力资源储备是形成研发产业的重要人力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对研发服务的需求是研发产业发展的真正动力,发育良好的研发交易市场是研发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是研发产业产生、壮大的氛围、空气。这些环境要素相互依存又互相独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优化研发产业发展环境就是要创造与研发产业特点相适应的综合环境。

2 上海研发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潜力及现实挑战

2.1 上海研发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的大学、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密集,科技服务型公司众多,近年来又吸引了一大批国际研发机构入驻,从而形成了有利于研发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在未来十多年里,根据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上海提出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5%以上,使上海研发服务水平大幅上升,最终建设成为亚太研发中心。受此影响,2008年上海技术研发服务机构实现的交易量和涉外技术交易量大幅增长,研发服务外包已渐成规模,各类技术合同市场成交金额达485.75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在某些重点行业如上海生物医药研发产业,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研发产业化过程中,上海研发产业还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雏形。上海目前除已经建立首个研发外包基地——龙软信息外包基地外,受城市功能转型升级的驱动,张江高科技园区、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紫竹科学园区和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汇聚了为数众多的中外研发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可以认为,以这四大主园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园区的产业研发服务功能正日益凸显。

2.2 上海研发产业优化潜力

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研发产业本质属于高端知识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处于高端地位。经济实力强大不仅是研发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保障,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会对研发产业的现代研发服务输出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从需求方向拉动研发产业发展。对于我国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市来说,上海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实现研发产业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方面,不断扩大的经济规模为上海市研发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研发资本。最近几年,上海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研发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幅超过11%。受此影响,上海研发投入不断增多。2008年上海市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达362.30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占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64%;另一方面,作为国际大都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上海已逐步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按照上海“十一五”规划发展要求,上海将更加注重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不仅会直接推动上海成为区域研发服务中心,确立上海在长三角经济版图中的极核地位,而且上海自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以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必然衍生出对研发产品和服务的巨大需求。以产业结构转型为契机,通过增强上海提供和吸收研发创新产品的能力,必将促成研发产业与上海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推动上海率先形成以包括研发产业在内的知识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二是浓郁的研发服务意识。研发产业以研发产品的市场化开发为核心,通过与市场保持密切联系,实现其经济价值。因此,同其他独立产业一样,其形成和发展需要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浓郁的研发服务意识。上海浓郁的知识转化意识和大量存在的研发服务组织成为其发展研发产业的重要基础条件。(1)产学研结合力度加大,研发产业化成效渐现。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的中心,而且要不断迎接新挑战,成为承接研发知识服务的主体。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历来都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心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高等教育无论其办学规模和层次,还是其对外研发服务输出能力等,目前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据报道,随着上海高校的知识服务能力的提升,上海高校加强了对行业或企业的知识服务力度,通过独立或与相关行业、企业设立研发结构等方式,直接为行业与企业提供研发服务。比如,上海交通大学专门组建了企业发展研究院,为企业发展提供战略研究;而刚成立的上海海事大学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则更是有志于在中国航运业发展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过程中发挥智囊和参谋作用,等等。所有这些确立了高校作为知识服务的主体地位,推动了上海研发外部化、产业化的发展,是上海研发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和专业研发服务主体不断发展的象征。(2)企业研发服务能力增强,研发产业发展基础逐渐扎实。目前,由上海企业建立的独资、合资或合作性质的研发机构数量上正处于不断上升期。据统计,2008年上海企业技术机构数达718家,比北京多一倍多,科研人员是北京的两倍多,企业科技机构的经费为326.9亿元,是北京(147亿元)的两倍多。今后,上海可以此为契机,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推动企业研发环节独立化、产业化经营,扩大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的规模,树立上海研发产业的整体形象。

三是优越的国际研发合作环境。市场开放度对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不仅从宏观角度看是正确的,从中观甚至微观角度上也是如此。实际上,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受研发管理不善、研发投入不足及研发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通常研发产出水平低,技术供给能力不强,要推动研发产业发展,亟需引进外来研发投资,通过与跨国公司和国外知名企业合作,从而达到提高本国企业研发管理水平的目的。目前,伴随着研发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我国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热土。上海作为世界各类投资者进入我国的桥头堡和扩大在中国投资的桥梁,顺应研发全球化浪潮,利用本地引资环境优势,无疑能为其研发产业发展提供绝佳的外部条件。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和物流、商业一道,研发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拉动上海外资快速增长的新的三驾马车,外商在沪设立研发机构每年新增机构数都在20家以上,2005年更接近60家,至2008年外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沪研发投资达156.4亿元,占到当年上海企业研发总投资的47.4%。目前,通过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交流与互动,上海本土研发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已大幅上升。随着跨国公司研发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必将推动上海研发产业更快发展,最终确立上海作为亚太研发中心的功能定位。上海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就是跨国公司R&D机构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5]。

四是初具规模的研发集群化发展。研发产业知识创造性的产业内容,决定了其发展高度依赖由集聚形成的地方智慧网络的支持。事实上,如果许多厂商参与到研发创新活动,地理临近将有助于产生更大的技术溢出。而且随着产业创新复杂性的增加,未来知识含量越来越大,为追求与其他企业处在同一个知识溢出空间内,产业创新也就更需要研发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城市,辐射效应大,投资效益高,一直是国内外产业研发投资的首选地区之一。如今,研发产业在上海已开始萌芽,在有些地块甚至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这为其研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仅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多年来,张江高科以建成精英人才辈出、创业企业荟萃、创新活力强劲、智力成果叠出、以自主创新能力为特征的科学城为目标,加大了产业研发服务端的引资力度,研发投资集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当前,张江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研发基地和最密集的生物医药研发基地,成功培育了信息技术研发创新集群、软件研发创新集群和生物医药研发创新集群。此外,上海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紫竹科学园区和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分别形成功能定位明确、各具特色的产业研发服务集群。展望未来,随着上海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所处地位不断上升,预计这四大高新技术园区的产业研发服务功能将更加凸显,届时这些业已形成的研发服务投资集聚区将真正发挥集聚、示范、辐射和推动效应,进一步促进研发产业在上海飞速发展。

五是包容开放的创新文化。上海是一个开放度较高的现代化大都市,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特征,这非常有利于吸引大量外来高科技人才资源,为其研发产业发展奠定人才资源基础。而且上海拥有积极健康的城市人文精神,如包容大度、和谐共生、顾全大局、注重实效、诚实守信和开放创新,等等[6]。这种独特的创新文化环境,是加快上海研发知识扩散与转化、促进研发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容忍失败的社会包容心,为发展研发产业营造富有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有利的合作环境。

2.3 上海研发产业发展的现实挑战

如前所述,上海发展研发产业既具有明显优势,又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结合研发产业对发展环境的特殊要求,这些问题主要是上海研发产业刚刚起步,围绕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制度创新和政策体系还不清晰。要推动研发产业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仍有许多理论与政策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一是研发活动主体定位尚存偏误。研发产业以研发外部化、市场化为最大特征,要营造适宜研发产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就要明确产权关系,把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使其参与市场运行过程,具备全权经营,自由处置财产,自主转让产权的能力。只有大力发展研发产业主体,才能加快树立研发产业的整体形象,促进研发产品生产、流通。目前伴随着研发外部化、市场化的发展,上海产学研业结合力度不断加强,企业研发服务意识不断提高。这是资本知识化、知识价值化不断推动的结果,为上海研发产业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但总的来说,上海研发服务尚处于产业化进程中,研发产业市场结构并不清晰,多元化研发主体培育不足。在传统的行业管理模式下,由于机制僵化,政府垄断成为制约研发服务业发展的瓶颈,许多具有政府背景的专业服务机构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提供的研发服务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专业性研发公司则存在“小、散、弱、差”的规模特征,经济方式陈旧,技术设备落后,亟需以搞活资本经营为核心,择优扶持一批大型研发企业,通过品脾创新,实现研发服务业的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加快研发产业整体形象的树立。

二是研发综合服务水平有待提升。衡量研发综合服务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是市场提供的专业服务的可利用性及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如果研发企业能够依赖市场的创业服务,通过中介实现研发产品贸易,并且可以较为便捷地获得共享研发资源、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等,那么研发综合服务的可利用度就会大大增加。相反,如果企业研发项目选择、策略规划、成果应用只能依靠自身经验积累,而且公共研发服务缺乏,那么该区域的研发综合服务就是差的。差的研发综合服务会严重地增加研发企业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

随着研发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政府主导的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工程的深入,上海研发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截至当前,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研发中介等市场服务业也不断产生,这些为研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研发型企业所处的服务环境依然较差。这主要包括,上海技术交易网络化服务还未形成,创业服务、科技咨询等科技中介服务业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研发成果投资评估、研发成果评价、研发成果移转与授权、研发成果保护与侵权鉴定、研发成果获利模式规划等专业性研发服务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此外,在资源共享方面,由于涉及到多方主体多种利益关系,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计量基准标准及科学数据共享,科技文献共享、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待加强,仅以生物医药为例:对于中国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基地这样的定位而言,上海的生物医药研发公共服务研发平台的数量和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小企业承担研发外包服务中需求广泛而巨大的共性技术试验室或信息平台,仍需加大力度建设。

三是研发产业发展政策缺失。对于研发产业这类新兴产业,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扶持政策和进行必要的干预,才能得到迅速发展。纵观国际通过政策干预新兴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无不建立起政策干预的管理体制,加强政府对技术经济活动的调控,通过制定经济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来规定产业发展方向,以法律、条例等立法行政手段和财政、金融、税制优惠等政策来保证新兴产业发展的顺利实现。顺应研发全球化和研发商品化的浪潮,国内目前只有北京市已明确提出发展研发产业,谋求建立研发总部基地,把发展重点转向研发等知识型产业,调整干预机制,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金融体制,在吸引研发资本、促进研发产业发展方面初见成效。相对而言,上海尽管提出了构建亚太研发服务中心的战略目的,对研发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但是还没有将研发作为一个产业来加以发展的思维,更没有针对研发产业的专门规划和政策措施,缺乏有关研发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组织管理,政策法令,以及一些配套法规、标准和实施细则等。

四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作为创新成果保护的利器,当创新成为知识服务业最大的特点时,知识产权政策是发展知识服务业不可或缺的一类创新制度,而对于以销售知识产权为主要经营手段的研发产业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仅从政策角度来说,知识产权保护能够降低研发服务业企业本身的运营、创新、维护的成本,随着规模化、竞争日趋的加剧以及市场管理和法律法规制度的规范化,研发服务业的服务价格将趋于规范和平稳,在这样的政策制度保障下,借助于研发产业的企业研发外包成本也会降低,整个社会的研发服务效率及研发产业规模都将不断提高。

从目前情况看,不断完善和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仅是上海研发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其重要的比较优势之一,但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不断发展的创新框架下,与国内其他城市一样,上海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暴露出了知识产权认定周期过长、维权成本过高、保护形式和力度不适应需求等一系列缺点。由于对研发产业创新的要素、研发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特征以及国际研发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趋势尚未深入研究,当前特别缺少可行的研发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具和方法。

五是研发服务业领域员工总量和国际型人才较少。研发员工是研发知识服务的智库,研发服务的质量和研发产业的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发员工本身的素质和对技能的掌握程度。上海人才总量水平低于北京和广东,2008年,上海市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230800人,远远低于北京的450147人,和广东的531887人,与国外发达城市相比差距则更大。目前,无论是从业人员的总量还是从业人员的总收入,研发服务业在纽约、伦敦、香港等国际性大都市的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都很高,上海不仅在研发服务业,在几乎所有知识服务方面都差距甚大,上海的知识服务业从业人员不及纽约的一半。此外,尽管上海拥有优越的研发投资环境和开放的城市文化,但上海对国际研发资源的利用仅局限在国际研发资本上,对国际研发人才利用力度不够,到目前上海仍严重缺乏国际性研发人才。据最近的人口调查数据,在上海1300万户籍人口中,现在常住外国人口只有5万人左右,仅占总人口的0.46%,和国际大都市一般要达到5%以上的差距比较大,与纽约(20%)相比差距更大,也大大低于中国的香港(7.6%)[7]。

3 优化上海研发产业发展环境的策略建议

1.发展专业性研发公司。进一步增强上海的研发服务意识,加大研发组织企业化运作水平,推进专业服务型科研机构改制与机制创新,大力发展专业性的研发公司。一是推进国有专业研发服务型科研机构改制与机制创新,支持和促进实力雄厚的国内大型企业成立专业性研发公司,深化专业服务类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推动研发专业服务与市场的紧密结合;二是创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专利转让、技术许可、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为经营方式,能承担创新活动风险和收益,专门从事商业合同研发的企业[8];三是积极鼓励跨国企业依托原有研发中心的人才和技术资源设立或组建以技术研究和专业服务为主导的研发公司,大力引进国际知名研发公司来上海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深入研究影响研发产业创新的要素、研发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特征以及国际研发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把完善已有知识产权制度,构建多层次、多渠道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摆在突出位置。一是进一步推动现行知识产权体系在研发服务业中的使用力度;二是加强对研发产业创新规律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知识产权制度加以完善,构建多层次、多渠道有利于研发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三是加强研发服务业的知识产权教育,加大向公众宣传研发服务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不断提高研发服务型企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3.优化研发综合服务。为降低风险,帮助产业主体提高服务效率,从研发项目选择、研发策略规划、研发成果应用以及研发资源共享等方面,提高研发服务水平,加强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这主要包括:提高研发专业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研发中介服务业,重点扶持以研发信息服务为主的成果交易机构、以转移代理为主的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研发成果转化的中介组织、提供融资服务的相关组织;鼓励开展市场分析研究、技术预测、风险评估、技术发展规划、知识产权检索、知识产权发展趋势分析、研发成果产出的策略规划等服务;积极促进研发成果运用规划服务的发展,为上海市研发产业发展提供研发成果投资评估、创新创业培育、研发成果评价、研发成果移转与授权、研发成果保护与侵权鉴定、研发成果获利模式规划等多种服务;完善研发公共服务,建立一批公共实验设备、信息服务平台等,为研发机构和研发企业同时提供直接知识服务。

4.明确对研发产业的扶持政策。从构建亚太研发中心、提高城市能级的战略高度出发,明确把研发作为产业发展的思维,组织制订促进研发产业发展的政策,建立研发产业项目资助计划,向一些发展成熟、有增长潜力的产业研发项目以风险投资的方式注入资金,帮助其孵化成长;在城市建设规划修编过程中,统筹考虑研发服务集聚发展功能区用地,对跨国公司新设立地区研发总部及研发服务中心,可实行补贴税收照顾,拓宽研发服务企业的融资渠道。鼓励国内本地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对研发服务企业从工商登记、土地使用、财税政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政策上达到支持和鼓励国内外资本、国有和民间资本投资建立各种类型研发机构的目的。

5.扩大产业合作国际水平。充分利用上海优越的研发投资环境,立足于研发全球化的大背景,进一步扩大利用国际研发资源的规模,通过开放引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各研发主体的技术供给能力,整体提高上海市研发服务水平。在实际操作中,不仅要大力吸引跨国公司研发资本,还要加大对跨国公司研发人才引入力度。要鼓励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与本土企业和科研教学机构建立联合研发机构及人才合作培养机制。支持组建企业家或研发人员协会,鼓励和资助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联谊交流、论坛峰会等。设立合作研发创新基金,鼓励外资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与本土科研机构和研发人员联合承担重点研发项目。当然,也要鼓励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实力的

[1]高汝熹,张国安,谢曙光.上海 R&D 产业发展前景[J].上海经济研究,2001,(9):22-28.

[2]张战仁,杜德斌.研发产业与上海城市经济发展的协整与因果关系分析[J].软科学,2009,(10).

[3]李京文,黄鲁成.关于发展北京 R&D 产业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4,(8):122-127.

[4]杜德斌,周天瑜,王勇,盛垒.世界 R&D 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2007,(1):1-7.

[5]张仁开.我国外资 R&D 机构区位研究[J].科学决策,2009,(3):38-44.

[6]杜德斌,张仁开,祝影,包惠.上海创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战略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4):23-29.

[7]发展知识服务战略研究总课题组.投资于知识服务[R].上海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项目,2008.

[8]上海市闵行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上海市闵行区研发产业十一五规划[Z].上海,2008.企业走出去,抓住当前发达国家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经济普遍疲软的有利时机,加强对发达国家的跨国研发并购。

6.优化研发产业的空间布局。上海已初步形成了几个各具特色的研发活动集聚地,围绕营造良好的研发创新氛围,进一步建立、完善数个专门的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创新研发园区,为研发企业空间集聚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一是以上海市现有的科技园区,如张江高科技园区、紫竹科学园等为基础,在园区内开辟专门的研发园区,在园区内建立专门的研发区,尽快完善研发创新所必须的硬件设施,力争形成数个功能定位明确、产业配套完备、集群效应突出、创新环境优良的研发产业功能区;二是通过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等到高科技园区、留学生创业园和其他研发服务型企业相对集中的周边区域集聚,以形成良好的研发创新氛围。

(责任编辑刘传忠)

Research on the R&D Industry Developing Environment in Shanghai

Zhang Zhanren,Du Debin
(The Center of Modern Chinese City Studies,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 China)

F124.3

A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087106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8JJD840184)。

2010-03-24

张战仁(1979-),男,江西上饶人,华东师范大学资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发方向:城市与区域创新。

猜你喜欢

上海服务发展
上海电力大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