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学校体育思想演变轨迹的阶梯性

2010-02-15李金芬

浙江体育科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体操思想体育

李金芬

(浙江农林大学体育军训部,浙江临安311300)

中国学校体育思想演变轨迹的阶梯性

李金芬

(浙江农林大学体育军训部,浙江临安311300)

通过文献法、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百年发展历史的探寻,揭示出了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五个主要阶段,每一阶段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为以后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学校体育;思想;发展;阶梯型

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有其自身的历史逻辑和时代的特点,同时又有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等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纵观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发展演变进程和特点,不难看出学校体育思想特定的五个阶段,在不同时期显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而每一阶段的思想都基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和环境下产生的,都由它生存的适宜土壤。从历史的角度探寻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之源,理清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路线和轨迹,研究和探讨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演变轨迹的五个阶梯,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学校体育思想的启蒙阶段

近代体育是伴随着17、18世纪英国、法国相继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而逐渐萌芽和兴起的。鸦片战争后,外国资产阶级愈来愈深地渗进中国社会生活,近代体育也随着这种入侵而日渐深入,并渐被接受。以严复为代表的晚清中国知识分子,担负了“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通过翻译《天演论》、《原富》、《法意》、《劝学论》等,把进化论、经验论、认识论、哲学的理论知识及自然科学等等,一整套系统地引进中国。他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系统介绍了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先进人物,而且,他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奠下了基石。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用轮船大炮轰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激烈的社会动荡和变革,使中国教育之门也对外敞开了。西方近代教育也随之被引进,洋务派开始在中国设立西式学堂,并将体操列为学校体育的必修课程,内容主要是瑞典、德国和日本式普通体操、器械体操、兵式体操和游戏。虽然当时洋务运动对我国近代体育的兴起在客观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清政府其教育宗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方学校体育的传进,仅是西方教育的一些具体措施,而未涉及西方教育思想实质,所以学校体育思想也未能形成。这时以严复为代表的中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主张教育救国、教育图强。在其著述中也反映了他们的一些教育思想和观点。严复的《劝学论》译自斯宾塞《德育、智育、体育》一书,成为我国第一个传播西方国家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学者。他强调国民个体的“德”、“智”、“体”三方面的素质,着重个人的自由、竞争和发展。在《原强》(修订本)中说:“生民之大要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是以西洋观化言治之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之高下。……至于发政施令之间,要所归,皆以民之力智德三者为准的。”由此可看出,严复“救亡图存”的逻辑思想,由个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合群进化”,这中间体质的增强是必备与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这样民族才能兴旺,国家就能富强。康有为《大同书》在对未来大同世界教育图景描绘中,把体育列为各级学校的教育内容,而且还根据不同年龄来确定体育内容。梁启超在其《新民说》中提出:“民德、民智、民力”的概念,与德智体大体相同,认为三者“为教育上缺一不可之物”。他们三人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强调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是对封建教育思想的有力抨击,为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奠下了基石。

2 军国民体育思想的兴起阶段

军国民体育思想是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教学的开端,它结束了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中重文轻武和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具有划时代意义。军国民体育思想注重强身健体和培养军人精神,它那种机械、呆板、枯燥、生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虽然具有很强的混合性,即西方体育的移植,又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是它从此奠定了学校体育的政治地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军国民体育思想无法再继续指导学校体育,于是,另一种由基督教青年会传入的和留美归国学者舶来的自然体育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主导。

1902年,清政府正式提出军国民教育思想,该思想是以留日学生奋翮生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军国民篇”,倡导国民应具备“军人之智识、军人之精神、军人之本领”。蒋百里发表的“军国民之教育”主张“扩充军人教育于学校为体操,体操外之活动游戏,如行军、野外演习、击剑、竞舟、登山及普及军事知识等。”该思想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保国强种,挽救民族于危难。这一时期军国民教育思想成为当时学校体育思想的主流思想,学校体育多带有一些军国民教育色彩。1903年,清政府迫于国内外形势,颁布实施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在仿照日本建立新教育制度的同时,也全盘吸收了日本军国民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开设体操课,实施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1906年清政府的“学部”又制定了更明确的教育五项宗旨中的“尚武”一项,即“全民皆兵”。辛亥革命后,仍沿袭清末的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正式将军国民教育列为学校教育宗旨,兵式体操和军事技能训练成为学校体育主要内容。就时任民国首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也把军国民主义作为体育,兵式体操,军国民主义也,普通体操,则兼有美育与军国民主义两者,认为它具有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和美育的作用,使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尽管军国民教育不是理想社会的教育,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了拯救民族危机,必须实行军国民教育,这种思想得到了当时知识界、教育界的认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激发了社会各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提出要加强军事训练和体育,实行全民皆兵,在这个时期,军国民体育思想一度达到了高潮。

“五四”运动时期,随着新文化的广泛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成为当时文化的主流,一些激进的民主人士用近代科学观点对“洋体育”进行猛烈抨击,他们提出了民主、自由、富强的口号,认为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体质进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片面和枯燥的军事化训练。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使国人逐渐认识到来自帝国主义的“洋体育”实质上是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侵略。1919年第五次全国教育联合会决议对军国民体育进行了否定。至1922年颁布新学制“壬戍学制”正式将“体操科”改为“体育课”,其目标、内容形式等深受美国自然体育思想的影响,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历史上的一个大转变,也标志着军国民体育思想将被自然体育思想所取代。

3 自然体育思想的盛行阶段

自然体育思想不仅把体育规定为教育和生活方式,而且还非常注重少年儿童个性的发展和社会行为、道德的培养。主张在体育实践中应以儿童的自然和天性及兴趣为出发点,采用符合儿童本姓的游戏、舞蹈、户外竞技运动、野外活动以及攀爬、举重、搬运等实用的运动形式。它反对早期盛行的瑞典和德国式呆板的体操内容,认为那些体操是僵硬的非自由的活动,是违背人的本性的。所以,自然体育思想由于符合当时新教育和民主教育的要求,在中国很是盛行。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自然体育思想在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中一直占居着主导地位。

自然体育思想由美国传入我国。早在191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伍德和赫塞灵顿受到当时美国生物学家泰勒、心理学家詹姆斯、桑载克以及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吉巴屈克等人学说思想的影响而提出的名为“新体育”的自然体育思想,同欧洲体操改革和奥地利“自然体育”一道,构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体育改革的代表。后经威廉姆斯的发展,形成一整套“自然体育”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并于1927年出版了《体育原理》一书,由于该书以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为基础,论述的观点颇具新颖性,以至是当时的社会受到极大影响,成为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20年代至40年代学校体育的教育的主导思想。

自然体育思想在“五四”前后首先由基督教青年会的干事麦克勒传入我国。当时正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东西方文化产生激烈碰撞和交流。这时,被国民党邀请来华讲学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鼻祖杜威,详细介绍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同时基督教青年会积极引荐自然体育思想,加上一批留美学者归国后,在体育界极力推行自然主义体育,其代表人有袁敦礼和吴蕴瑞,编译了威廉姆斯的《体育原理》介绍给国人,他们认为:“体育是以大肌肉活动和适应环境为工具,而谋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由于自然体育思想把体育作为教育、生活方式来定性,强调本能的冲动,追求自然的活动,符合当时新教育和民主教育的要求,所以很快就在中国盛行。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美国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在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中占居了重要地位。

4 全盘照搬前苏联“劳卫制”阶段

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学校体育基本是对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进行了全盘“苏化”。前苏联学校体育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劳卫制”上面。“劳卫制”为我国包括学校体育在内的各项体育事业的开展提供了一整套理论和实践模式,为刚解放的中国人民从事体育锻炼和身体训练水平的测验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国民参加各种体育以提高劳动效率和军事防卫能力的标准。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处于“一切以政治为纲”的动荡年代,学校体育思想几乎没有任何发展。

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当时出于政治上的目的和需要,对国民党时期的教育以及自然体育思想进行了全盘否定,照办了前苏联的教育思想、内容、手段和方法。其体育理论是根据马列主义思想基础,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学说为自然科学基础和凯洛夫的教育学原理形成的。在新中国刚成立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一切向苏联学习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前苏联的教育思想,包括学校体育思想,对我国50年代的中小学教育和教学工作产生过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凯洛夫等人编写的《教育学》当时在我国教育史上影响颇大,他在著中论述了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学校体育的任务,在于增进学生的健康,使他们身体获得正常发展,增强他们的体力,发展他们在各种重要活动方面所需要的技能和技巧。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主义劳动和保卫祖国”。这种关于社会主义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精辟论述,对建国不久的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坚持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建设社会主义学校体育体系,使学校体育工作更加符合学校体育规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53年,教育部组织力量翻译了前苏联10年制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和各种体育教学参考资料。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组织教师学习和编写了本地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教材和体育教学参考资料。1956年,教育部在总结各地编写体育教材经验的基础上,以前苏联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为蓝本,编写出了我国第一套《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这标志着具有苏联模式的中国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并从此影响了中国近50年历史。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空前的灾难时期,文化专制,思想极度偏左。由于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也被认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劳动代替体育、军事代替体育充塞于学校体育思想与实践中,体育完全成为政治的附庸,学校体育受到严重的摧残,学校体育思想被极端扭曲。

5 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扩大,各种现代体育思想也纷纷通过不同渠道传到我国,国内许多学者也在思索学校体育的过去与未来,学术气氛空前活跃,涌现出许多新的观点和流派,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呈多元化势态,先后形成了具有不同角度、不同特点及时代性特征的各种学校体育思想。

5.1 体质教育思想

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强调应以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导的学校体育思想。以70年代末的体质教育思想的提出为标志,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真正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的自主发展时期。

5.2 终身体育思想

它脱胎于终身教育思想。强调学校体育应当树立为一个人从事体育服务的观念,为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5.3 快乐体育思想

是指学校体育应与终身体育相结合,在不否定运动是手段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在运动过程中的各种乐趣,使学生在体验乐趣的过程中并热爱这项运动,最终实现每个人都能在运动中获得乐趣的目的。

5.4 身体全面发展思想

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强调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体育目标必须符合教育目标。因而强调身体的教育和身心的协调发展,主张在体育过程中德智体相溶。

5.5 技术教育思想:

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以掌握动作技术和获得动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的学校体育思想。该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巴普洛夫的神经学说,这种思想至今还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5.6 健康教育思想

在当今人们普遍关注健康问题的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又重新进行了定位,即把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人的健康放在了首要位置。目前,我国健康教育思想成为学校体育主流思想的主要原因,一是它符合现代人们普遍追求健康的心理需要;二是它符合我国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的体育思想大潮流,具有人文主义的思想价值。

6 小 结

6.1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时代背景不同,学校体育思想的阶梯性也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校体育本质的认识更加科学、合理,学校体育思想也更加体现了学校体育的规律。纵观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轨迹,总体上经历了比较明显的五个阶段:①学校体育思想启蒙阶段;②军国民体育思想兴起阶段;③自然体育思想盛行阶段;④全盘照搬前苏联“劳卫制”阶段;⑤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阶段。这五个阶段呈现出的不同特征,反映出了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

6.2 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演变进程中,受德、日、美、苏及各国教育思想的影响,先后形成了军国民体育思想、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以苏联为主体的学校体育理论体系。

6.3 改革开放以后,学校体育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改革的实践中,对原有学校体育思想的继承,以及各种国外体育新思想的引入和延伸过程中,形成了学校体育思想的多元化格局。但伴随着各种学校体育思想的出现及相互交融,一时造成了一些模糊和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

6.4 任何完整思想体系,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学校体育思想的特殊性又使它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发展历史。因此,我国学校体育在21世纪应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作为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以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作为改革方向,集多种体育教育思想之大成,从多目标、多功能、多层次的价值观和生物、心理、社会的大体育观,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思想理论体系。

[1] 潘志琛.论我国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发展演变及其特点[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0(3).

[2] 邓星华.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走向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2).

[3] 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0-70.

[4] 李建军.近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寻踪[J].体育与科学, 2002(1).

[5] 刘新兰.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轨迹展望21世纪学校体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4).

[6] 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7] 赵立.论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与实践的沿革和发展[J].体育科学,1998(5).

[8] 李斌,等.中国近代体育哲学的奠基人——严复[J].中国体育科技,2006(3).

The Phasal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 Tra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ldeology in China

LI Jin-fen

(Divis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Military Training,Zhejiang A&F University,Lin An 311300,China)

Through literature,expert interview s and other methods,explore a hundred years’histo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reveals its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has five main stages,each stage has a strong and social times, which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sports.

school sports;thoughts;development;stage

G812.9

A

1004-3624(2010)06-0050-03

2010-03-26

李金芬(1965-),女,浙江萧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体操思想体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体操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