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陆省份发展循环经济的两点思考

2010-02-15王福兰刘荣明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内陆省份资源

王福兰,刘荣明

(1.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6;2.山西省国家税务局,山西太原030002)

内陆省份发展循环经济的两点思考

王福兰1,刘荣明2

(1.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6;2.山西省国家税务局,山西太原030002)

内陆省份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为此,内陆省份发展循环经济应加快循环经济立法步伐,加强总体规划;制定产业政策与技术规范,建立利益平衡机制;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调动社会全员参与;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内陆省份;循环经济;资源约束;经济效益

一、内陆省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我国“十一五”纲要也明确指出,要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对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的我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内陆省份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已势在必行。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内陆省份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资源总量虽然处于世界前列,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我国煤炭可采储量1,145亿吨,占全世界11.09%,在世界排名第3位,人均可采储量为99吨,占世界人均数量的53%;石油常规可采总资源115亿吨,居世界第9位,人均只有10吨,居世界第41位;水资源总量每年28,00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为世界人均值的1/4,居世界第128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增加一个单位的GDP,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我国煤炭消耗量占世界总量的30%,煤炭资源的利用率达不到30%,煤炭资源回采率在35%以下,单位GDP能耗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47%,产生的污染是发达国家的几十倍。我国内陆省份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受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影响,上述指标更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内陆省份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压力越来越大。如果继续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能源供给将难以为继。因此,内陆省份解决资源不足问题的根本之策是发展循环经济,通过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可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减轻内陆省份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长期以来,我国工业污染防治的措施是“末端治理”,这是一种只投入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措施。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达到2,549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27%,超过总量控制目标749万吨。全国净减少耕地36万公顷,七大水系中有59%的断面水质受到污染,在监测的523个城市中有34%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以上标准,全国有52%的城市污水得不到处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攫取在进一步增加,向自然界排放的废弃物也在增加,对环境的压力有增无减。大量事实表明,水污染、大气排放、固体废弃物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的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存在内在联系。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陆省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内陆省份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在经济发展中,我国的资源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2倍,分别是日本、德国和美国的7.7倍、4.7倍和3.5倍;单位产值水耗约为发达国家的8倍~20倍,是美国的9.8倍、法国的17.5倍。我国从1949年~2003年间,累计产煤约350亿吨,但是消耗的资源量已超过1,000亿吨,扔掉的资源几乎是被利用资源的2倍。这说明,通过产业结构的提升,我国节能降耗的空间仍然很大。所以,资源利用水平低已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一大障碍。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利益,在资源、环境等方面,设置了不少发展中国家目前还难以达到的技术标准,如要求所有产品从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等方面都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因此,为应对这些非关税壁垒,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内陆省份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有关研究表明,污染物排放量与物质消费总量密切相关,如果不减少我国的生产物质消费总量,污染排放量难以削减。发展循环经济就是通过延长产业链,将上游的废物变成下游的原料,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如山西省每年产生的煤矸石在5,000万吨以上,露天堆放的煤矸石不仅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而且占据了大片土地。通过建设煤矸石电厂可以消化矸石山,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处于500美元到3,000美元时,往往是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最为严重的时期,而我国当前正处于这一时期。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内陆省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思路

(一)加快循环经济立法步伐,加强总体规划。目前我国对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制定了部分法律和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等,但是缺乏一套从整体上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比如,社会经济主体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和义务问题,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权限和责任问题,国家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措施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法律予以明确和规范。另外现有法律对现实问题的调节和规范仍然有一些滞后,因此,我国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与规范应尽早提上议事日程。内陆省份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应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认真研究解决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技术上、经济上综合论证,强化整体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有序开采。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循环经济是内陆省份特别是资源型市县发展的唯一选择,因此,要在保护和利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在产业链条的延伸上作文章,通过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培育新的、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经济发展方式。

(二)制定产业政策与技术规范,建立利益平衡机制。内陆省份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产业政策和技术规范的指导,需要对各个行业的排放标准和使用途径进行新的规范。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产业和行业特点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和技术规范,通过产业政策和技术规范,提高资源利用程度,促进企业进行精细化生产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有的项目企业有收益,而大多数项目企业没有收益,国家目前还缺乏一套激励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以电厂脱硫为例,一个120万千瓦的电厂脱硫需要投资2.4亿元,各种配套加工业要做到低排放也需要一定的投资,还要增加技术投入和运行等费用。因此,要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利益平衡补偿机制,鼓励经济主体参与循环经济发展,使参与循环经济的经济主体能够快捷方便地从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获取收益。

(三)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调动社会全员参与。我国是崇尚节俭的国家,但是时下一些消费观念和文化氛围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比如在餐饮方面、一次性用品方面的浪费、豪宅对能源和土地的浪费等都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为此,一是要把向公众普及循环经济的有关知识作为推动循环经济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要树立节约意识,在消费领域贯彻适度消费的原则,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加强对资源节约和节能的宣传,培养人们的节约意识,在全社会树立和倡导崇尚节俭的文化氛围。二是要通过强化管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和排放的载体,要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在商业目标和环境目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坚持节奖超罚,调动职工节约降耗、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在过去粗放型开采模式下,内陆省份多数煤矿仅提供单一产品——原煤。所以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一方面应改进热机效能,提高热力网效率;另一方面则要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发展洗煤、配煤技术。有条件的内陆省份还要逐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提高煤炭加工程度,增加产品品种,满足不同类型的用户要求,为资源的充分利用创造条件。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应打造以矿区主产品煤炭为起点的生态工业链,这既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最重要的产业链,又是发展各种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工业链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从原煤—精洗煤—煤泥—煤泥水循环—洗矸石—煤矸石和煤泥发电的生态工业链条,加大对煤炭深加工的力度,使其经济产出效益最大化,也要形成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多元化经营体系,延长产业链,促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培植煤矿的接续产业。要努力寻找过去忽视的煤层气等矿产资源,有计划、有控制、集约化地开采,以深加工的形式创造效益。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洗煤厂集中控制信息网、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煤炭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努力提高企业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

(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着许多技术开发问题,这些技术开发如果由单个企业来完成,不仅会加重企业负担,而且开发的难度也很大。因此,要集中国家、企业和社会力量进行科技攻关,研究开发一批节能环保高效的循环经济技术。这些技术主要包括: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等。内陆省份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创新,积极推动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的协作,促进有关循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尽快突破阻碍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制约。同时,技术创新离不开人才,要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盘活人力资源,调动他们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要加强对循环经济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建立师带徒制度,搞好人力资源的接替开发,加强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六)推行土地复垦,实行产业联营。内陆省份地下资源的开采,带来了土地塌陷等问题,地表塌陷和斑裂又造成农田、建筑物等大面积破坏。为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应通过高压注浆充填等成熟技术,控制地表斑裂和下沉。同时,要加大力度对已毁土地进行恢复整治,对没有积水的塌陷土地应采取人工平整,对塌陷积水区的土地应回填复垦,最终使以采矿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工、农、牧、副、养多元化产业结构过渡和调整,形成发展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高效生态农业。此外,要打破部门界限,鼓励实行相关产业联营,建立安全稳定的产业链,推进集团化经营。要选择一些企业、机构、区域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通过具体的项目建设,把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可持续消费等措施结合起来,探索和总结适应本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

〔1〕王永生.循环经济,矿业必然选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03-23.

〔2〕吴玉萍.循环经济若干理论问题〔J〕.中国发展观察,2005,(6).

〔3〕王谦光.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若干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5,(3).

〔4〕李宏坤.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6).

F4

A

1009-1203(2010)05-0105-03

2010-08-02

王福兰(1972-),女,山西代县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刘荣明(1971-),男,山西隰县人,山西省国家税务局干部,教育学硕士。

责任编辑 李英姿

猜你喜欢

内陆省份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解读:70年,重庆从内陆变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资源回收
内陆移民(外二首)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100吨吸内陆渔政船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