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探索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新模式
2010-02-15郭超王萌
郭超,王萌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
努力探索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新模式
郭超,王萌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
研究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着党组织建设不规范、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支部生活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等问题。要想使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得到有效开展,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多维度教育培训体系和素质动态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构建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长效机制,使研究生党建工作与学校发展中心工作、校园文化建设、人格培育体系、专业化管理相结合。
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新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校研究生人数已逾百万,研究生党建工作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积极发展优秀研究生入党,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助于在高校形成良好的政治氛围,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良性发展。
一、当前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当前,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面临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一方面国际形势变化多端,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凸显;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呈现出“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特点。在新的形势下,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也相应呈现出开放性、信息化等新趋势,向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体主体化的方向发展。不可否认的是,在取得有效发展的同时,从科学发展的视角来审视,研究生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首先,随着高校研究生扩招及学科建设快速发展,研究生数量增长较快,由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长期以来以本科生党建为主体,因此部分高校在对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上有一定的差距,致使研究生党组织建设不规范、不完善,党组织生活不健全,培养体系不系统,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党建工作。其次,在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具有学历层次高、组成结构复杂、生源广、年龄差距大、学制短、任务紧等特点,但部分高校对研究生党员的培养方式完全等同于本科生,使得培养效果不理想。再次,研究生党支部生活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虽然部分基层支部在丰富支部生活方面作过许多探索和尝试,但由于研究生专业分散,学习时间自主性强,使研究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质量难以保证,形式也较为单一,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还不强。此外,研究生党建工作还存在缺乏长远、系统的规划,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不够等问题。以上问题的存在,急需在研究生党建工作中构建具有实效性的新模式,不断进行改革创新。
二、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
要想使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结合高校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构建完善的研究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
(一)构建研究生党员多维度教育培训体系
1.纵向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研究生自入校伊始直至毕业,虽然学制仅为两年或者三年,但也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因此要加大研究生党建工作力度,实现党员队伍结构的合理分布,确保党员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第一,入党启蒙是新生在研究生期间的第一堂思想政治课,它较之本科生的入党启蒙更加深化,呈螺旋状上升态势,为研究生新生树立明确的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奠定了基础。高校基层党组织应牢牢抓住新生入学的教育时机,鼓励其递交入党申请,增强其入党的主动性、紧迫性,使其尽快地从思想上、行动上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同时也为研究生党支部打下一个良好的组织基础。
第二,加强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基础,是保证新党员质量的关键。随着高校扩招,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数量随之迅速增加,一些高校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党的理论教育系统性深入性不够、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灵活性不够等问题,影响了培养教育的质量。为此,应着重抓好以下两个环节:首先,建立研究生班级、宿舍二维网络,实现教育培养无缝覆盖。要以班级为主体,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集中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教育;以宿舍为单元,充分利用点滴时间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位。其次,创新日常特色活动,深化入党积极分子养成教育。丰富而有实效的特色主题活动是强化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效果的催化剂,因此在设计符合研究生特点的特色主题活动过程中,要做到从研究生的思想需要出发,在突出政治性、教育性的同时,更突出创新性,注重寻找其政治需求的节点,注重激活其思想领悟的沸点,引发心理共鸣。
第三,以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发展党员工作。在发展研究生党员过程中,应在机制上大胆创新,将发展党员工作贯穿于“成人、成材,创业、创新”的全过程。首先,应通过实行党员工作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做到学校党委、学院分党委和学生党支部三级组织级级重视,层层落实。其次,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使研究生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成就动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增强党员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吸引广大优秀的研究生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并接受群众监督和组织考验的有效保证。
第四,加强党员后续教育,形成立体教育培养网络。根据研究生党员不同阶段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分段后续教育。研究生一年级阶段抓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系统教育;二年级及以后抓专题教育及先进性教育,培养其完善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发展机制。
2.横向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对于研究生党员的教育培训,不仅仅是单一的单向灌输教育,而应把握好学习、教育、培训、实践等各环节,使其紧密衔接、有机配合,从而得到实效。
第一,研究生通常分散于各个实验室或课题组,相关部门应依托网络平台,将单向灌输转为互动教育,按照中央16号文件中“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求,有意识地实施研究生党员的“网络红色导航”,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围绕教育主题在网上开展主题讨论,开展正面宣传和引导,在网络这个无形的战场上,展开一场场富有成效的政治理论宣传战。
第二,创新设计活动内容,主题教育与渗透教育并重,将研究生党建与研究生精神支柱构建、研究生人格培育结合起来,与学术科研能力提高结合起来。应抓住一切机会,针对研究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设计特色活动,增强吸引力,提高其政治觉悟、责任意识和大局观念。
第三,依托红色社团,突出自主教育理念。应充分依托以学习研究政治理论为宗旨的红色社团,将其作为党员培养教育的有力延伸点,在积极引导的基础上使其在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参与的政治教育活动中发挥好作用。
第四,利用校外平台、借助实践活动开展体验教育。研究生虽然学历层次高,但其社会经验和阅历仍旧比较缺乏,因此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应搭建平台让研究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接受体验教育,如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调查活动等,使其理论认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3.第三维度培训体系的构建。第三维度教育旨在根据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党支部书记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分层次有重点的教育培训。入党积极分子群体的理论水平、党性修养不高,因此培训重点应放到深入学习和掌握党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党性修养、增强党员意识等方面,使其认识到入党后也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于学生党支部书记,则应着重于提高其开展工作的能力,通过专题讲座、支部工作汇报、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使其对学生党支部的作用、职责、学生党员发展程序及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并就如何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党支部工作进行研讨,从而提高党支部书记的工作能力。
(二)构建研究生党员素质动态评价体系
可利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新时期研究生党员素质动态评价体系,该体系可在党员成长过程中反复使用,实时反馈,从而保障党员的质量,指导党员的发展,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模范带头的先锋作用。
1.新时期党员素质动态评价体系构建原则。(1)全面考核原则。对研究生党员进行评价应全面把握,既要考核其学习成绩、工作表现、能力、群众基础,又要考核其政治表现、思想品德、模范带头作用等,从而使党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2)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发展学生党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进行量化评价的同时,应将难于量化的因素实行定性描述,在设计考核指标体系时,将量化评价与定性考核相结合。
2.研究生党员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建立科学的学生党员素质动态评价体系对党员的培养教育十分重要,评价体系既要全面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基本情况,又要符合学院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要根据党建工作的特点,按素质评价内容分项提取关键子因素,利用心理学与教育统计学理论,进行数据合成和分析,并科学地调整权重,以求达到最优化,全面掌握不同学生党员的素质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教育。
三、构建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长效机制
高校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包括一批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政治立场坚定的学生党员。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研究生党员长效教育的深远意义,构建党建工作创新的长效机制。
(一)将研究生党建工作与学校发展中心工作相结合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否具有工作成效,党组织是否有战斗力和凝聚力,要以工作实效来衡量和检验。因此,应将研究生党建工作与学校发展中心工作相结合,使党组织建设在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任务的同时得到加强和发展。要结合学校总体工作计划有效开展党建主题教育活动,坚持一个活动蕴育一个主题。高校党委要以党风正校风,以校风促教风,以教风带学风,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在研究生党员中倡导“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工程”等活动,在校园内树立起争先创优的旗帜。
(二)将研究生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党建工作有效开展的载体。将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可以为党建工作提供重要的基地和辐射源,从而形成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高校党建工作新阵地。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将研究生党建工作渗透到学术、科技、文体等精品文化活动中,让党建工作占领校园文化活动这块阵地,营造浓郁的党建文化氛围。其次,要培育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党建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支点。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传统、作风的综合体现,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通过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让党的力量在校园中无处不在。
(三)将研究生党建工作与人格培育体系相结合
研究生党建工作必须把研究生政治品格的塑造放在首位,重视研究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要善于通过培养研究生健全的人格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并使其内化为理想信念,外化为实际行动。要立足于“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于建立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新机制,创建党建工作的新平台,拓宽党建工作的新领域。人格培育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研究生党建工作要以人为本,体现对青年学生党员的人文关怀和党性培养。
(四)将研究生党建工作与专业化管理相结合
要使研究生党建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加强管理是关键,要走专业化管理道路,使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首先,要打造一支高效、精干的专业化党务干部队伍,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使其在学习型组织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推进党建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其次,要融入人本理念,对研究生党员实行人性化管理,以“理解、关怀、尊重”为基础,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如开展党员入党纪念日等活动,使得教育培养和人性关怀相得益彰。再次,要融入专业化管理理念。在研究生党建工作中,要通过完善党建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资源库,对研究生党员和支部实行全方位管理,提高管理效率。这既是增强高校党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时代发展对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1〕任仲平.再干一个二十年——论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N〕.人民日报,2004-07-12.
〔2〕王汝强.近几年来高校党建研究综述〔J〕.理论前沿,2005,(7).
〔3〕江雪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重心前移探析〔J〕.江苏高教,2009,(5).
〔4〕历玉英,张智勇.新形势下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模式的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北京:中共中央办公厅,2004.
〔6〕郝明宇,曹威威.大学生预备党员培养教育的创新〔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1).
〔7〕胡建.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1-08-22.
〔8〕朱光.加强新形势下的高校党建工作〔J〕.理论探索,2009,(5).
Explore a New Pattern of Party Building Work among Postgraduates
GUOChao,WANGMeng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Party building work among postgraduat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arty building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work,on the one hand we need to uphold the people-centred concept,further improve the systems for guarantee of the quality of Party members who are postgraduates,including the multidimens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the system of dynamic quality evaluation,on the other we should establish a long-term innovation mechanism for Party building work among postgraduates so as to make Party building work combined with the central tasks of the school,the development of campus culture,the system for personalitycultivation and specialized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ofhigher learning;postgraduate,Partybuildingwork;a newpattern
book=33,ebook=7
D26
A
1009-1203(2010)05-0037-03
责任编辑 冯耀明
2010-07-08
山东大学2009年党建创新研究课题。
郭超(1982-),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法学院教师。
王萌(1979-),男,山东淄博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团委书记,讲师,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