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与汇率之争

2010-02-15赵志君

中国发展观察 2010年5期
关键词:汇率人民币经济

■ 赵志君

最近,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争论非常激烈,唇枪舌战、火药味十足。美国对当前的贸易失衡和经济结构不满意,急于改变现状,向来爱拿中国问题说事的美国国会议员们以中国的贸易顺差作为突破口向人民币汇率发难,把全球经济失衡和美国失业率攀升归咎于中国的汇率政策。更有甚者,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甚至预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被低估40%,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把美国在金融危机期间损失的140万以上的就业岗位归咎于人民币汇率低估。另一些美国经济学家观点则相对客观,著名经济学家蒙代尔、斯蒂格利茨、罗奇在不同场合下表示,导致中美贸易逆差的因素很多,人民币汇率升值不是解决中美贸易顺差的根本途径。在中国方面,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答记者问时指出一个国家的汇率是本国经济做出的选择,人民币汇率没有低估;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汇率问题是一个国家主权内的问题,不是两个国家之间讨论的问题。有一些学者更是从政治角度,把美国国会政客的举动看成是有预谋、有计划、企图颠覆中国经济、使中国走日本老路的阴谋,还有经济学家以新加坡和我国香港为例,认为选择固定汇率或浮动汇率是一个国家主权内的事,其它国家无可厚非。

笔者认为,汇率之争与中美两国经济结构和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密切相关,是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和世界经济失衡的自然反应,是中美两国经济结构失衡和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由于两国乃至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牵涉多种因素和多方利益,实现国际经济的再平衡不是在短期内可以完成的任务,相互指责无助于解决分歧和争论。打破目前的僵局需要中美两国政治家与国际社会的其他利益攸关方一道冷静地坐下来,共同寻求解决之道。本文旨在从大国博弈的视角来剖析中美经济结构性矛盾,探索解决贸易顺差和人民币汇率问题的途径。

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由来

自从1994年1月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实现并轨以来,有关人民币汇率的估值争论发生过三次,分别在1998年前后、2002年到2005年和2009年至今。

1997年肇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许多东亚国家的货币在危机期间相继贬值,人民币承受了相当大的贬值压力。当时有人估计,人民币需要贬值15-30%才能抵消东亚危机的影响,否则,中国经济将因对外竞争力的下降而遭受打击。然而,另一种担忧是,如果人民币加入周边国家货币贬值行列,则有可能产生“囚徒困境”的结果,导致亚洲各国货币陷入新一轮贬值的恶性循环,最终削弱人民币贬值的效应,因此,也有人反对人民币贬值,建议中国寻找其它的途径(税收、价格、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在权衡利弊后,中国政府顶住了人民币贬值压力,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提高出口退税率促进出口。这些做法受到了其它国家尤其是邻国的欢迎。后来的表现也说明,中国政府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在人民币没有贬值的情况下实现了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当然,这些决策是有代价的,长期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

2001年8月,英国“金融时报”刊登的《中国的廉价货币》的文章再次引发了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争论。2002年“金融时报”发表题为《全球性通货再膨胀正当其时》的文章,指责中国向其它国家输出了通货紧缩。2002年2月22日,七国集团呼吁人民币升值,以抵抗全球通货紧缩。后来,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对华贸易盈余的扩大,日本要求重估人民币的呼声有所减弱,但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压力却增加了。2003年9月,美国财长在对东京和北京访问期间都明确地谈到了这一问题。2003年7月,欧洲中央银行总裁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发表了类似的观点。美国总统在2003年12月访问中国期间也提及此事。从2003年9月到2005年4月,七国集团接连发表四次公报,要求还没有实行浮动汇率的国家应该增加汇率的灵活性。2005年7月1日,我国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先让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然后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至3%。2005年到2008年三年间人民币汇率升值了21%。

2008年9月份后,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明显加重,我国政府果断地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从防止过热转移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暂免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迅速推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争分夺秒地加以落实;接连出台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和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稳定就业等政策措施;重新启动了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的机制,缩小了对美元汇率的波动范围。由于这些措施,经济从而迅速反弹,2009年实现了8.7%的经济增长率。

2008年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上台之后,面对遭受金融危机打击后的烂摊子,采取很多刺激经济的政策,但经济增长下滑、失业率飙升、房地产低迷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2009年9月20日20国峰会时,奥巴马做出强硬姿态,呼吁人民币汇率升值,中国减少出口。10月2日七大工业国在土耳其发表联合宣言,要求人民币升值。第二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再度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11月13日,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国当着中国国家领导人的面要求人民币升值。今年1月20日,七大工业国通过媒体表示要求人民币升值。2月5日的加拿大峰会,七大工业国将再次对人民币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

中美两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和矛盾

敏感的读者不难发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20年,或者说2001之前,中国实行人民币与美国挂钩的汇率政策,每当我国出现高通货膨胀之后都是伴随着一次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人民币汇率从1978年的1:1.7一直贬值到1994年1:8.7,随后基本上固定在8.3水平上,那时美国政府很少对人民币汇率水平说三道四。拿中美经济不平衡和人民币汇率说事,主要发生在2001年之后,迫使人民币汇率升值既是美国和其他国家政府转移国内经济矛盾和阻止经济下滑的应急举措,也是国际社会对我国汇率体制和政策的反思和要求,表明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美两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和矛盾经历了一个长期积累过程。2001年加入WTO把我国带入全面开放的新时期,我国对外经济的后发比较优势得到了全面体现。从1990年到2009年,进出口总额从1544.4亿美元增加到22073亿美元,连续16年出现贸易顺差,我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吸引FDI最多的国家,从一个可以封闭的“小国”经济迅速成长为一个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开放型“大国”经济。从2005年开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依次超过英国,德国,直逼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汽车、钢铁、煤炭、水泥、化肥、棉布和大部分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能源消耗、发电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另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体系的崩溃,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形成了一霸多强的政治格局。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让美国经济实现了连续十年的高增长。这两件事使美国滋长了其独步天下的野心。但是,2001年之后互联网泡沫的破灭、9·11事件和中国加入WTO,打破了世界政治经济的既有格局,击碎了美国单极世界的梦想。连年的反恐战争不仅消耗了美国的政治资源,而且消耗了其经济资源,巨额的军费开支让美国背上了巨额财政赤字的负担,外债急剧扩张。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崛起和美国的传统制造业竞争力相对下降,迫使美国的生产线向中国和其他国家转移。制造业转移使美国产业空洞化现象日益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税收锐减。由于服务业的相对封闭属性和人口流动的限制,美国必须倚重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但是,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有周期性和阶段性,期冀美国不断发动像计算机和互联网这样的技术革命显然是不现实的。

最近,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在传统制造业领域保持比较优势的同时,在某些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科技领域正在发起挑战,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在高速铁路领域经过多年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吉利收购沃尔沃100%股权标志着我国民营企业在掌握世界汽车领先技术方面跨越了一大步;我国已经开始研制大飞机项目研制并取得初步进展,如果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则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产品的生存空间将受到进一步的压缩。

由此看来,中美两国的经济结构性矛盾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国力和产品竞争力相对上升,美国的传统优势和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美国人危机感在上升,这种危机感正是敦促人民币升值的动因之一。

大国汇率的经济学逻辑

当前国际经济失衡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不是某个国家单方面因素造成的,也不是短期内造成的。中国的外汇储备积累到现在规模花费了10多年的时间,而在这10多年时间里,正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时期,是美国反恐战争和巨额财政赤字形成时期。

汇率体制选择取决于经济规模、发展阶段、开放程度和货币政策。目前经济学家引用最多的是弗来明-蒙代尔模型。这是一个小国开放经济模型,一个小国的经济政策变化不会对大国经济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一个大国一般不会干涉一个小国的政策。2001年之前,中国是一个经济小国,开放程度低,无人指责中国的汇率制度,但是,现在中国已经变成一个开放大国,小国开放经济模型不能合理解释中国和美国的博弈关系,许多学者利用弗莱明-蒙代尔模型的结论来解释中国经济现象并给出对策建议,显然是不可取的。

因此,当前的中美汇率之争是大国之间的汇率之争。根据大国模型,汇率不是由单一国家的经济状况来决定,而是由国家之间的相对经济增长率、相对利率、通货膨胀率等多种因素决定。在两个大国当中,任何一方的货币政策难免对另一个国家产生影响,甚至造成外部的不均衡。因此,当大国之间产生与汇率有关的贸易摩擦时,需要大国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寻找解决途径。对中国而言,其货币和汇率政策受到另一个国家的关注本不难理解,但是,由于美国的经济规模远大于中国,而且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美国的政策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大于中国的政策变化对美国的影响,所以,把人民币低估和外部失衡的现象完全归咎于中国有失公允。

中国的选择

现在的矛盾在于,美方认为人民币被低估,需要升值,但中方认为人民币没有低估,不需要升值。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该怎么办?可行的答案是中国既不承诺贬值、也不承诺升值,让人民币回归浮动汇率的轨道,甚至可以适当扩大浮动范围。如果人民币真的被低估了,那么在浮动汇率的条件下人民币自然会升值,到达均衡水平后,在均衡的汇率水平附近上下波动,这样的结果自然是中美双方乐意见到的;反之,如果人民币没有被低估,则中国没有必要担心人民币升值,也许人民币还有贬值的可能。所以,人民币汇率既不能按照美国的要求升值,也无需紧盯美元,最好的办法回归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采取浮动汇率制度之后,中国的主要担心是人民币汇率出现大幅度升值后,发生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情形,这是因为有人把日本的“失去的十年”完全归咎于汇率升值。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日本“失去的十年”是由泡沫经济的泡沫造成的,而日本的泡沫经济的主要原因是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和与此相关的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中国眼下的房地产泡沫也是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的。实行浮动汇率政策有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消除房地产泡沫,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另外,即便人民币有一定幅度的升值,升值的成本也可以通过调整结构、内部挖潜、金融创新手段来消化,对经济的冲击不大,有利于我国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第一、中国出口的美元价格会因人民币升值而上升,对企业是负面影响;中国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会因人民币升值而下降,对企业有正面影响,两者对冲之后,对企业利润的整体影响减弱。第二,企业可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内部挖潜、节约成本、产品升级,提高品牌意识,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使沿海企业向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转移,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第三,在汇率实行宽幅浮动之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将加快,为了防范美元波动的风险,选择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企业将增加。

基于以上判断笔者认为,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是大国模型的要求,有如下好处:第一,将发挥市场的作用,形成以市场为基础的固定汇率管理体系,让美国失去指责中国的借口;第二,有利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创造条件,人民币的国际化将为企业灵活应对浮动汇率的挑战提供回避风险的工具;第三,在摆脱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后,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大大加强,中央银行可集中精力保持人民币比值的对内稳定性,依次促进经济平稳增长,避免我国货币政策被美国的货币政策牵着鼻子走。在眼下,美国处于经济衰退和房地产低迷,而我国出现了通货膨胀预期和房地产泡沫,中美两国需要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被动地跟随美国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加剧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风险。

猜你喜欢

汇率人民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怎样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汇率:破7之后,何去何从
人民币汇率向何处去
越南的汇率制度及其汇率走势
前三季度汇市述评:汇率“破7”、市场闯关
你不了解的人民币
走近人民币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