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功能与价值的路径选择

2010-02-15任世红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参政党多党合作民主党派

任世红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7)

提升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功能与价值的路径选择

任世红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7)

提升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功能与价值,必须立足于影响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功能与价值的基本因素,遵循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功能与价值的变动规律。一是发展协商民主,开发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民主价值;二是调整制度结构,释放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政治功能;三是培育政党文化,建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政治生态文明;四是坚持科学发展,实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功能的动态平衡。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功能与价值;路径选择

提升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功能与价值,必须立足于影响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功能与价值的基本因素,遵循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功能与价值的变动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扩大参与、拓展协商、加强监督,以制度创新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科学发展。

一、发展协商民主,开发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民主价值

政党制度作为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是现代政治制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运行机制不同的政党制度,其所体现的民主价值偏好各有侧重。西方竞争性政党制度和“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紧密相联,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载体,选举民主则是其主要价值诉求。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在运行机制上明显地不同于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也不同于一些国家的一党制。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不存在竞争执政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则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以政治协商为主要内容和基本方式运行的,这种政党之间的政治协商鲜明地凸显出协商民主的价值偏好。因此,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架构下推进政治协商、发展协商民主,是提升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功能与价值的必然选择,必须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

(一)发展协商民主,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民主党派的进步性是与它们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以及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历史伟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现阶段,这种进步性集中体现在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执政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参政为民是参政党的价值追求。共同的理想事业是多党合作的前提,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是政治协商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协商,能够通过多元利益的表达与整合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克服西方政党制度以党派利益为价值取向的痼疾。

(二)发展协商民主,必须坚持平等协商

民主有两个相辅相成的目的,一是集体决策时权力均分;二是集体判断时平等参与[1]。理想的民主制度不仅通过投票分配权力,而且要求集体判断时的平等而有效的参与机会和权利。平等协商可以成为集体判断的理想方式。代表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政党只有获得平等协商的权利,才能够充分表达不同的利益诉求,实现政治协商应有的民主价值。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协商居于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切实尊重和保障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平等参与政治协商的权利尤为重要,否则,政治协商就难免流于形式。政治协商主体之间的平等参与,需要法制的权威作保障,需要科学的程序来落实。参加政治协商的各个政党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遵循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实现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三)发展协商民主,必须坚持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有机结合

协商政治强调协商是民主运作的首要基础,但它并不否认选举对于民主政治的本质性意义,因为没有选举就没有民主。与多元竞争民主相比,它不仅关注选举的公平性,而且关注选举的公正性。从程序上讲,它力图将选举建筑在有效的政治协商和社会协商基础之上。协商民主与竞争性的选举民主的有机结合,既可以保持政治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又可以保持政治参与的多样性和政治生活的生机与活力[2]。2006年 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把坚持多数原则的选举民主与充分尊重少数的协商民主统一起来,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要求提供了制度保证,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二、调整制度结构,释放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政治功能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结构上具有区别于其他类型政党制度的三个基本特征,即时空运行的稳定性、组织结构的包容性和政党关系的和谐性。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我国政党制度具有潜在的巨大功能优势。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其内部结构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也存在着不适应社会结构变化和时代变迁的问题。一是执政党和参政党力量发展严重失衡,导致政党之间的张力偏弱,呈现出吸附性的稳定状态;二是民主党派的界别特色日趋淡化,个别党派囿于原有发展对象难以为继,参政党之间的趋同及调整不可避免;三是执政党兼具精英型和群众型的双重特质,而参政党的精英型干部集团的优势今非昔比,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出现恐慌现象。因此,开发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政治功能,必须适应社会结构的变迁,不断调整和优化多党合作的制度结构。

(一)调整制度结构,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制度结构的特点决定着制度功能的优势,制度结构的扭曲变形制约着制度功能优势的充分发挥。“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结构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结构的特点和优势所在。调整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结构,不是因为要打破和改变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框架,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格局,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优势。

(二)鉴于目前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的力量对比状况,民主党派可作适度发展

民主党派具有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特点,这是其发挥参政党功能的前提和保障。民主党派过于弱小,作为参政党就会勉为其难。协商和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主要内容,无论是政治协商还是互相监督,都要求参与主体相对均衡。当然,在“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基本格局中,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双方不可能也不应该追求绝对均衡。

(三)鉴于民主党派的趋同问题和能力恐慌,参政党可逐步实现从职业界别向阶层界别调整

一定的社会阶级阶层是政党的物质基础,代表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的利益则是政党的本质特征。民主党派在历史上曾经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党,在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程中,民主党派原有的阶级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阶段,在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阶层日益多元化的条件下,民主党派如果囿于原有的职业界别分工,就很难解决趋同性的问题,同时,由于利益代表不明晰,也很难在多党合作中发挥利益代表的功能。

(四)统筹执政党与参政党建设,合理有效地配置政治资源

坚持执政党建设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需要进一步理顺各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明确政治资源的分配原则,合理划分各政党享有政治资源的范围,规范运用政治资源的方式,把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系统工程中去。新时期,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基础已不再是相互隔离,而是具有相互融合的一致性。所不同的是,民主党派成员以知识分子阶层为主体,还保留着各自的历史特点;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一个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具有更大包容性的群众性政党[3]。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民主党派的进步性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配置政治资源,有利于把民主党派代表利益的广泛性落到实处,也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实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培育政党文化,建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政治生态文明

政党文化“是指政党所具有的为全体成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 (或说政治思想)、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政党形象。它是一种在以取得和维护国家政权为目的的政治组织中形成的组织文化”[4]。从一定意义上讲,政党文化塑造了政党,这是因为,“意识形态把政党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任何政党的产生和存在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前提,从逻辑上说,先有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认同才可能有政党”[5]。我国社会有着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几千年的“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和合文化传统,这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生成和发展的重要文化土壤。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多党合作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精髓。

当然,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也不时地存在着背离多党合作精神的不同声音。一是要求取消民主党派,其实质是效仿前苏联的一党制。针对这种错误主张,毛泽东提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6]二是要求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实质是照搬西方的多党制。针对这种错误观点,邓小平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有什么好处?那种多党制是资产阶级互相倾轧的竞争状态所决定的,它们谁也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我们国家也是多党,但是,中国的其他党,是在承认共产党领导这个前提下面,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7]实践证明,坚持“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无论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还是参政的各民主党派,都必须培育和而不同的和合政党文化,以共同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政治环境,这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

(一)培育和合政党文化,必须正确看待政党之间差异性与和谐性的辩证关系

“和而不同”有两个规定性:一是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二是多样性的统一、差异性的互补。尊重差异、承认个性是前提,追求多样性的互补与统一是目的。一方面,多党合作基于多党之间多样性和差异性的“长期共存”。周恩来曾指出:“每个党派都有自己的历史,都代表着各自方面的群众,有人要求各民主党派都和共产党一样,如果都一样了,则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又何必联合呢?正因为有所不同,才需要联合。”[8]另一方面,共创和谐是我国多党合作的目标追求。多党合作不同于西方的竞争式民主,它强调以民主协商代替竞争冲突。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不是彼此倾轧,而是在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上团结协作、共同奋斗,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政党攻讦所造成的政局不稳和政权频繁更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社会内耗,有利于维护政治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培育和合政党文化,必须坚持包容存异的原则,营造宽松稳定的政治环境

“和而不同”蕴涵着自立、差异、互尊与和谐四个原则。这一理念是理性的、文明的和开放的,它与文化专制主义所表现出来的“惟我独尊”、“强人从己”、“舆论一律”、“排除异己”是格格不入的[9]。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精神相契合,以合作、协商代替对立、竞争,实现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毋庸讳言,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政治生态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和谐关系曾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充分发挥多党合作的功能优势,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坚持民主协商、平等相待,既确保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又保证民主党派独立自主地处理内部事务和开展各项活动,不断促进政党之间的和谐关系,共同营造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

四、坚持科学发展,实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功能的动态平衡

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功能与价值体系中,政治领导、社会整合和政治稳定等功能一直占据主导方面,政治参与和政治监督功能则相对较弱,属于非主导方面。提升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功能与价值,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推进多党合作制度的科学发展,充分挖掘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预设功能和价值。全面,就是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政治领导、政治参与、社会整合、政治监督和政治稳定等各项功能的开发,不因强调政治领导、社会整合以及政治稳定而忽略扩大政治参与和强化民主监督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协调,就是正确处理政治领导和政治监督、社会整合和政治参与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政治领导和政治监督、社会整合和政治参与的有机统一中实现政治稳定;可持续,就是以政治参与和政治监督为重点,促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功能价值的主导方面和非主导方面的均衡发展。

(一)充分发扬民主,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政党制度与政治参与有着内在的关联,对政治参与有着深刻的影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积极开发和利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资源,充分发挥政党的政治参与功能,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引导和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确保各种利益诉求和愿望得到充分表达,以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一是全面拓展执政党的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规模、地位和影响决定了其在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中的关键作用。因此,以执政党的党员政治参与的扩大来推动公民的政治参与活动,是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途径。二是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功能。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拓展组织发展基础,适度吸收符合条件的新的社会阶层的代表性人士加入民主党派;要强化利益代表功能,扩大民主党派的利益代表范围;要完善利益代表和利益聚合机制,把各种政治诉求纳入到体制内,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拓宽民主监督渠道,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增强民主监督的实效性

较之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政治领导、社会整合、政治稳定等功能,政治监督功能一直是“软肋”;和西方竞争性的政党制度相比,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政治监督功能更是“相形见绌”。开发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的党际“互相监督”的政治资源,必须在非权力监督与有效监督之间寻求平衡点,着力破解我国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功效匮乏的历史性课题。一是“动力”问题,包括执政党对参政党监督的需求和参政党对执政党监督的冲动。只有在执政党把接受参政党的民主监督视作跳出“人亡政息”周期率的不二法门,参政党把对执政党进行民主监督看作是实现政治理想的自然法则时,民主监督才能发挥实际的有效的作用。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米歇尔斯把这种现象称作“寡头政治铁律”。他认为,“这一铁律是历史铁律的一种,这一铁律是最民主的近代社会和这些社会中最先进的政党都无法逃避的”[10]。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不在于能够自动地跳出这一“铁律”,而在于能够自觉地接受“监督”来跳出“人亡政息”的周期率。二是“机制”问题,要畅通知情、沟通、反馈等渠道,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明确民主监督的范围、内容和程序,积极探索富有成效的监督形式。长期以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停留在“共产党的肚量就是我的胆量”的水平上,这既说明民主政治生态的重要性,也反映出民主监督机制的匮乏,是制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政治监督功能发挥的症结所在。建立和完善民主监督程序,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环节:在知情环节上,建立情况通报制度,解决民主监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沟通环节上,建立民主监督意见专报制度,解决民主监督管道梗阻的问题;在反馈环节上,建立结果反馈制度,解决民主监督无下文的问题;在评价环节上,建立权利对权力的制约机制,解决民主监督缺乏约束力的问题。

[1]马克·华伦,孙亮译.协商性民主[J].浙江社会科学,2005,(1).

[2]林尚立.协商民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J].学术月刊,2003,(4).

[3]任世红.中国民主党派性质的三重解读[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4]赵理富.政党文化探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5).

[5]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35.

[6]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33.

[7]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7.

[8]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63.

[9]牟钟鉴.孔子的文化观及其现代意义 [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2,(1).

[10]罗伯特·米歇尔斯.政党[M].多佛尔:美国多佛尔出版社,1959. 401.

责任编辑:王 珊

D665

A

1002-0519(2010)02-0037-04

2009-08-14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2008年招标课题(ZB0817)

任世红,男,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参政党多党合作民主党派
庆中共百年华诞 促参政党自身建设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民主党派 工商联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提升参政党社会公信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