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统战机构考辨
2010-02-15陈福荣
陈福荣
(延安大学 学报编辑部,陕西延安 716000))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统战机构考辨
陈福荣
(延安大学 学报编辑部,陕西延安 716000))
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先后设立的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西北局民运部、延安交际处,以及具有统战性质的西北局友军工作委员会和友军工作核心组等负责统战工作的机构,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在调查和研究各党派各友军的情况,落实“三三制”中有关统一战线政策,管理非党干部,调查、研究、管理少数民族工作和外事接待,情报收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建设和发展边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把边区建设成团结、抗战、民主的坚强堡垒,奠定了稳固的基石。
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统战机构;运作;历史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统战机构史在中国共产党统战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研究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统战机构及其运作,对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陕甘宁边区统战机构
1、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 (陕甘宁边区党委统战部、边区中央局统战部)
陕甘宁边区党委统战机构经历了从陕甘宁边区党委统战部、边区中央局统战部到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民运部的历史变迁。1937年 5月 15日,中共陕甘宁特区(边区)委员会组成,林伯渠等十七人为委员、罗梓铭等六人为候补委员、郭洪涛为特委书记,下设统战部等。1940年 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机构统一边区党政军工作的领导[1](P89)。10月,根据中央决定,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改为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原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统战部改为陕甘宁边区中央局统战部。
1941年 4月 16日,中央政治局决定西北工作委员会与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合并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统一领导西北地区党的工作。1941年 5月 13日中央书记处发出成立西北局的通知后,西北局常委会于 6月7日决定设立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民运部、社会部等机构[1](P89)。其中,统战部部长为贾拓夫(1940.9—1941.5;1943.5—1944.12)、高岗(1941.6—10;1943.5)、张德生 (1945.初—8),副部长张曙时(1941.6—1945.8)。[1](P93—94)1942年 8日 9日西北中央局办公室发出通知,“决定局民运部改名统战部,原有民运部名义取消”[2](P176)。根据 1945年 12月 27日《西北局组织部编各机关行政组织系统表》,西北局常委会下设统战部,人员 2人。[3](P183)
同时,西北局下属的各分区分委、所属县县委均成立了统战部。各县区设立统战干部,乡设不脱离生产的统战小组,调研敌、我、友的关系,组织选择有社会关系的人员开展统战工作。1939年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决定“在我们有政权同时兼有统战区的党,分区委及县委内得设统战部,但该级党的常委应加强其领导,对外关系较重要问题须常委详加讨论后并应迅速报告边委”[4](P145);“为得加强工作、适当配备干部之合理”,1941年西北局组织部决定“对边境县 (鄜县、固临、安定、靖边、关中、陇东之□县)增设统战部”,“中心区统战工作由县委书记兼任。边境县设一统战部长,如外面有工作者增设干事一人。”“边境有统战工作之区,另则统一增设经济科长”[5](P342);“为了加强边区统战工作”,1941年 12月 10日西北局再次决定“在接近友区的分委、县委均应设立统战部,在边区界上的区委、支部中应设立统战干事(可由区委及支部委员兼任),内地统战工作则由各县委组织部负责领导”,“各分委、县委统战部之工作在西北局均由民运部管理。”西北局还强调“各分委、县统战部之工作重心应放在友区”,要克服“统战没有中心”和“把统战部变成单纯的交际联络机关”的毛病。[5](P237—239)
具体来说,各分区、县统战部所应管辖的工作范围是:“边区内部:除了非党干部及参加政权机关组织的党外人士的工作由组织部管理外,其他的社会上绅士名流、国民党员、会帮人士等工作均由统战部管理之”;“边区外部:一切友军友党友政府、友区士绅名流、友区各界人士之统战工作均归统战部管理”。“各分委、县委统战部对友区统战工作之管理,应分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其中,直接管理:由党的组织系统及关系所进行的统战工作,均由统战部直接管理之;间接管理:即以组织推动及经过边区军政民学及地方名流士绅去进行,友区工作一般的由我军政治部之联络科(股或干事)进行,友军政府工作由我各级政府设法进行,友区绅士名流工作由我边区绅士名流进行,友区来往商人的工作由我区税收贸易机关进行,一般交际联络工作则由我军政机关负责进行。但统战部与上述各方面取得密切联系,听取其报告,了解其情况,总结其经验,并随时予以指示(必要时得由统战部召集上述各方的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各分委、县委统战部的具体业务是:“了解情况:即调查和研究各个统战之具体对象”、“掌握政策:即经常总结党政军民各方面所进行的统战工作之具体状况,研究其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之方针”、“组织领导:即与有关各方建立各种纵横关系,并指示帮助督促与检查其工作”。“各分委、县委统战部,应在常委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定期向常委做报告;常委应经常检查与帮助统战工作,并及时给予指示”。“统战部人员之配备,以熟悉友区情形并有相当社会经验及文化水平同志为适宜,其人数及分工须视工作需要决定。而统战部工作人员应尽量参加边区内部各种动员工作,以便能经常的有计划的加强对统战工作之研究与领导”。“邻区秘密党的工作,其政策与方针应由各分委、县委之常委决定,而其执行之经常工作则由统战部管理之,于统战部设立邻区工作科 (或干事),科长应由统战部长兼任;一般秘密问题,不应提到统战部讨论,应由统战部长或邻区工作科直接处理。”[5](P237—239)
2、西北局民运部
1941年 6月 7日,西北局常委决定设立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民运部,社会部等机构。[1](P89)其中,民运部部长贾拓夫,副部长欧阳钦。[1](P94)10月 16日,因统战部和有关各部的工作有许多重复之处,西北局常委决定将统战部和民运部合并,取消统战部。1942年 8日 9日西北局又把民运部改名为统战部。
西北局“民运部(国民党区工作部)为西北局工作部门之一”[5](P298),其任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管理国民党区的工作”,而“对国区之统战工作,应与统战部取得联系”。[5](P114—116)其性质与业务是在西北局直接指导下研究与管理“边区以外西北各省区党的工作”、“边区内外少数民族工作”、“边区统战工作”。民运部设三组一室,其中,“第二组——研究管理边区统战工作,并兼管邻区党的工作”,其具体业务为:“了解边区内部社会及周围情况(与四局取得密切联系)”、“研究边区统战工作及邻区秘密党的活动情况(看材料、谈话、巡视并经常总结)”、“研究边区统战政策及党在邻区的政策,随时取得经验,得出指示,提交西北局采纳执行”、“与各分委县委统战部建立密切联系,并经常予以帮助、推动及指导,以实现党的政策”。[5](P299)
3、具有统战性质的西北局友军工作委员会和友军工作核心组
1942年 8月 1日西北局第三十九次常委会决定组建带有统战性质的友军工作委员会[1](P90),主任贾拓夫,副主任刘澜波,委员有贾拓夫、杨清 (欧阳钦)、方强、李力果、布鲁、刘澜波、廖鲁言、南汉宸等。[1](P97—98)
由于“最近时间,各地对友军多少有放松现象”,“为了加强对友军领导”,1943年 12月 6日西北局委员会决定成立边区级专管友军工作之核心组织,各分区均成立专管友军工作的核心组织,经常研究、布置、检查此项工作。边区友军工作核心组主要负责人高岗,负责人高岗、贺龙、贾拓夫、徐向前、周兴;关中分区主要负责人张德生,负责人张德生、汪峰、文年生;延属分区主要负责人王震,负责人王震、李景膺、强自修、刘秉温;三边分区主要负责人王世泰,负责人王世泰、罗成德、贺晋年;绥德分区主要负责人习仲勋,负责人习仲勋、李井泉、王尚荣、徐向前;陇东分区主要负责人段德彰,负责人段德彰、马锡五、王维舟、陈伯钧。[6](P49—54)
4、延安交际处
延安交际处全称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它是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创建的第一个接待机构,是中共中央接待工作的起源。
延安交际处的前身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外交部的招待科。1936年 1月 26日,为加强对外宣传和联络交涉事宜,增设外交部。外交部下设交际处,后改为招待科。1937年 1月,招待科随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1937年 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原西北办事处下属的部、局,相继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厅、处。调整后外交部被撤销,只保留了一个招待科,负责外来宾客的生活接待。1938年 5月,原招待科改为交际处。1942年 6月,交际处改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交际处,下设秘书、一科 (联络)、二科 (招待)。[3](P184)
延安交际处在行政编制,经费开支、支部生活等方面,归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处管理,政治上、业务上初由中央组织部领导,后由中央办公厅领导。其工作方针是周恩来制定的“言传出去,争取过来”。
二、陕甘宁边区统战机构的职能
根据 1939年 3月 20日中央书记处《关于统战工作部的指示》、1940年 11月 2日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央统战部关于统一战线的组织和工作问题的指示》等文件精神,陕甘宁边区统战机构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和研究各党派各友军的情况
调查和研究各党派各友军的情况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统战机构的主要工作之一。从 1937年到1945年陕甘宁边区统战机构就调查和研究各党派各友军情况工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其中,《边区中央局统战部关于搜集调查友方有关情况的通知》(1940.12.9)就搜集调查友方有关情况规定得最为详细,指出,“为了了解友方内部情况,及其动向与对我破坏活动方法起见,以后各地必须切实认真的搜集调查”:“友方党政军民内部之组织及其人员相互关系 (党派斗争与矛盾)”,“友方保甲、社训队、义状队的组织条例及其法令”,“友方党政军机关负责人之反共演讲训词及反共文件、密令、标语、传单、书告(报)等”,“对我破坏搔扰之具体事实(何部何属何时何地详细写明)”,“对我党报文章及边区之大工作 (如征救、扩兵等)之反映观感及造谣”等,并强调“此种材料,随时搜集,随时报来 (原文),不可搁置起来或撕毁损失”[7](P210);《边区中央局统战部复关中分区统战部函——应密切注视顽方军事行动并随时具报》(1941.3)强调:“我们不特要
××注意顽方军事调动与布置,而且要加紧准备迎头痛击的战斗与统战工作相配合。”[7](P336)《边区中央局统战部要求速送一九四○年统战工作总结报告的通知》(通字第 1号,1940.12.01)要求下属各级统战部于 12月 25日前提交的 1940年统战工作总结报告应该写清“友军、友党及社会一般的调查”等情况。[7](P208)1941年 6月 13日中央统战部、军委总政治部充分肯定了陕甘宁边区党、留守兵团与友军“交朋友”这一统战工作方式方法,并将其作为经验向全党全军介绍。[8](P375—376)
2、落实“三三制”中有关统一战线政策
落实“三三制”中有关统一战线政策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统战机构的另一主要工作,西北局在统一战线中的任务之一就是“实行新民主义的政治,建立‘三三制’政权”[5](P322)。从 1937年到 1945年,陕甘宁边区统战机构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落实“三三制”中有关统一战线政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边区二十三县的实际领导,建立了抗日模范的统一战线政策——‘三三制’政权 (绥德、陇东、鄜县等县)。”[5](P323)如,1941年 4月 14日边区中央局统战部要求各分区、县统战部注意各级参议会选举运动中:“在选举中各阶层的所持的态度与情绪”、“各阶层的代表人物是些什么人,姓名、年龄、职别、政治背景及主张、地方信仰、社会关系、言论及提案”、“在参 (议)会中有些什么问题的争论”、“对我党及某些党员有什么意见”、“党在选举及参议会中领导的方式方法,开会布置的具体情形如何”、“党在选举运动中所提的竞选政纲是哪些内容”、“党在参议会中如何具体执行中央决定的各种政策,有什么反映”等;[7](P346)1941年 5月 22日边区中央局统战部要求:“边中局‘五一’发布之施政纲领,这是统战政策具体实施的工具,我们每一干部应组织深入的研究,把它在实际工作中彻底运用起来”,“在这次选举工作中所得的具体材料,请根据我们通知多写些报告。”[7](P336)
3、管理非党干部
截至 1941年底,为贯彻“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非党人士担任边区政府副主席、厅长、县长、科长及乡以上各级行政机关干部 3592人。[1](P103—104)这批非党干部除由陕甘宁边区组织部门管理外,陕甘宁边区统战部门也承担部分管理职能。1942年 3月毛泽东在《关于共产党员与党外人员的关系》中要求“在各抗日根据地内,在党的组织部或管理干部的部门内,设置管理非党干部的专门机关,担负对党外干部的接洽、登记、了解及照顾的责任。”[9](P398)抗战时期中共中央要求把争取帮助和爱护同情分子及非党干部作为各级统战部的经常主要工作之一。据此,“根据中央组织部与中央统战部去年七月的共同决定”,1941年 5月 19日西北局统战部、组织部要求各分区、县统战部“设一管理非党干部工作的干事”,尤其是实行“三三制”的时候,“议会、政府□□□文化民众团体与财政经济机关等,非党干事一定要加多,党各机关、学校、团体等党团支部必须设立非党干事,来开展对非党人士的工作”。其中,“中央直属机关、学校非党干部统归中央统战部直接管理”,“军政系统的非党干部统归总政联络部管理”。非党干部干事的任务是:“注意及督促党员对非党员关系的改善”、“经常倾听与征求非党干部的意见”、“积累与总结非党干部之工作经验教训”。工作性质是:“积极的争取与组织非党干部参加抗战建国事业”、“反映非党干部的意见”。应注意的问题是:“延安各机关支部之非党干事姓名及现任□□□□□管理机关,转报中央统战部”,“各分区、县之非党干事应报边中局统战部”,“各分区、县统战部应一半月检查非党干部干事工作一次”[5](P9—10)。6月 10日西北局统战部再次要求各统战部门“根据五月十九﹝日﹞的联合通知,在有非党干部机关支部中建立非党干事,并每月向上级报告工作情形。”[5](P86)
4、调查、研究、管理少数民族工作
调查、研究、管理少数民族工作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统战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如,1942年 9月22日西北局统战部指出,延安地委统战部总的业务之一就是“管理少数民族工作”;下设少数民族科(按工作需要设科或干事,或则不设),设科长一人,科员一人至二人,其业务是“调查与研究边区内外少数民族一般情况,并执行党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研究与布置党在少数民族的工作,并随时总结其经验”、“负责审查、培养少数民族工作干部”、“与所属区内少数民族团体(回协、蒙古文化促进会、政府民族事务科等)取得密切联系,并指导其工作”。在陕甘宁边区边界各县均设统战部,其业务之一是:“在某些地区受地委特别委托,得管理邻区党的工作及少数民族工作”。[2](P232—234)1942年 8月 31日西北局统战部部务会议指出,关于少数民族工作,应完成“伊盟蒙古工作总结”、“伊盟目前情况及政策”,并“研究讨论一次少数民族干部政策问题”。[2](P186—187)
5、外事接待
作为陕甘宁边区的专门接待机构,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交际处承担了中国共产党大量的外事接待和统一战线工作,在传播革命思想、做好后勤保障、加强对外联络、推动世界和平、促进友谊进步事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陕甘宁边区统战机构的运作
“鉴于过去因经费缺乏,致使对外工作颇受影响”,西北局统战部在下拨经常费之外,拨对外工作专款,此款“经各该机关或部门会议决定或主要负责人签字”,“全部用于对外工作之必需场合,不得与经常费混合”;而且“各处在工作上如遇有特殊重大用费而本身无力担负时,说明理由,经本部考虑允许后,可酌情补助之”。[2](P180—181)对外工作专款之具体使用比例为国区党的工作费用 33%、调查工作费用17%、友军工作费用 33%、统战工作费用 8%、少数民族工作费用 9%(如无少数民族工作,即作为统战费或调查费用)。[2](P180)
根据 1942年 8月 16日《西北局统战部关于对外工作经费问题的决定》(初稿)规定,西北局统战部“设财经委员会,负责管理此项经费之经营”,各对外工作机关或部门亦“设生产科或干事,负责管理本部发给经费之经营”;“在经营事业上彼此应发生一定之联系,以收统筹互助之效”;“各对外工作机构或部门应指定专人,以所得基金从事生产,以生产所得利息适用于各种对外活动费用,并应争取对外工作经费走上自给自足之途”。《决定》还要求各对外工作机构或部门应将此项经费之管理视为极其重要之工作,并指定负责人之一经常注意与管理之。[2](P180—181)
四、陕甘宁边区统战机构的历史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延安时期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全面成熟和发展时期,是统一战线工作做得最好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作为中共中央的驻地,陕甘宁边区统战工作是延安时期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典范,陕甘宁边区统战机构史在中国共产党统战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统战机构及其运作,对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 1937年到 1945年,陕甘宁边区统战机构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在调查和研究各党派各友军的情况,落实“三三制”中有关统一战线政策,管理非党干部,调查、研究、管理少数民族工作和外事接待、情报收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执行了有团结有斗争的革命政策,才克服投降主义,渡过困难年月和三次反共高潮,并建设和发展了边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把边区建设成团结、抗战、民主的坚强堡垒,为推动全国进步,准备反攻,奠定了稳固的基石”[6](P83)。如由于陕甘宁边区统战机构在落实“三三制”中有关统一战线政策方面的极大努力,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中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民主政权形式,成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雏形;同时也使得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统一战线的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成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三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2]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一九四二年)[C].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印刷厂,1994.
[3]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一九四五年)[C].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印刷厂,1994.
[4]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一九三七年——一九三九年)[C].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印刷厂,1994.
[5]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一九四一年)[C].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印刷厂,1994.
[6]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一九四三年):二[C].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印刷厂,1994.
[7]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一九四 0年——一九四一年)[C].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印刷厂,1994.
[8]中共中央统一战线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第三卷(下)[M].2005.
[9]毛泽东文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Inspection of Organs of Un ited FrontW ork in Shaan-Gan-Ning Border Region during Anti-JapaneseWar
CHEN Fu-rong
(Editorial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Yan’an Un iversity,ShaanxiYan’an 716000)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war,many organsof united frontwork were established in Shaan -Gan-Ning border region,such as department of united front of the northwest bureau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the depar tment of nationalmovementof the northwest bureau,Yan’an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etc.Under the direct leadership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these organs did much work in investigating and studying the situation of domestic parties and friend armies,implementing the united frontpolicy of‘three-three system’,managing non-party cadres,investigating,researching and managing the work of ethnic minorities,which helped to construct and develop the new democratic politic,economy and culture in Shaan-Gan-Ning border region.
NorthwestBureau of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organs of united frontwork in Shaan-Gan-Ning border region;united frontwork departments;operation;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D261
A
1674—0351(2010)01—0078—05
2009-12-13
陈福荣(1976— ),男,湖南永兴人,法学硕士,延安大学学报编辑部科研秘书。
[责任编辑刘 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