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面实行民主”——论抗战时期毛泽东民主思想
2010-02-15李蓉
李 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海淀 100080)
“各方面实行民主”
——论抗战时期毛泽东民主思想
李 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海淀 100080)
“各方面实行民主”,是抗战时期毛泽东提出的重要民主主张。这一主张气势恢宏、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根基深厚、特点突出,把新民主主义理论向前有力地推进了一大步,使之更加具体化,从而构成了抗战时期毛泽东民主思想体系的完整框架。其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民主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深入研究这一主张,对于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民主思想十分重要和必要。
毛泽东民主思想;新民主主义;民主
“各方面实行民主”,是抗战时期毛泽东除了提出新民主主义外,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民主主张,是毛泽东民主思想的一大亮点。这一主张,把新民主主义向前有力地推进了一大步,使之更为具体化,从而构成了抗战时期毛泽东民主思想体系的完整框架。这一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民主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过去对毛泽东“各方面实行民主”的主张重视不够,研究也比较薄弱。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因此,深入研究毛泽东“各方面实行民主”的主张,不仅对于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民主思想十分重要和必要;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恢宏的气势,民主的宣言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是中国一个小小的角落,既荒凉,从历史上来讲又相对地落后。”[1](P22—23)但就在这样一个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地方,却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向全国、全世界展现着目光远大、百折不挠的民主信念,展现着与时俱进、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展现着决心改变中国落后面貌、推进中国民主进程的凌云壮志。在抗战时期的《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的宪政》、《论联合政府》等大量论著中,毛泽东对民主问题的精辟阐述,基本形成了空前全面而系统的理论。但他并没有满足,而是继续着民主问题的思考。
1944年 6月 12日,一个炎热夏季的一天,毛泽东在延安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大会议室里接见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他在致辞中谈到:“坚持国共合作与全国人民的合作,为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民主的中国而奋斗。中国共产党此种政策始终不变,抗战前期是如此,抗战中期是如此,今天还是如此,因为这是全中国人民所希望的”。“但是,中国是有缺点的,而且是很大的缺点,这种缺点,一言以蔽之,就是缺乏民主。中国人民非常需要民主,因为只有民主,抗战才有力量,中国内部关系与对外关系,才能走上轨道,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才能建设一个好的国家,亦只有民主才能使中国在战后继续团结。中国缺乏民主,是在座诸位所深知的。只有加上民主,中国才能前进一步。”[2](P168)
在记者提出“关于中共的希望和它自己的工作”这个问题时,毛泽东首先回答的问题是中共的希望是什么。他指出:“为了打倒共同敌人以及为了建立一个很好的和平的国内关系和一个很好的和平的国际关系,我们所希望于国民政府、国民党及一切党派的,就是从各方面实行民主。全世界都在抗战中,欧洲已进入决战阶段,远东决战亦快要到来了,但是中国缺乏一个为推进战争所必需的民主制度。只有民主,抗战才能够有力量,这是苏联、美国、英国的经验都证明了的,中国几十年以来以及抗战七年以来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2](P169)毛泽东在这里所希望的民主,首先是“民主制度”。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点。
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和阐述了他的“各方面实行民主”的观点。他认为:“民主必须是各方面的,是政治上的、军事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党务上的以及国际关系上的,一切这些,都需要民主。”[2](P169)毛泽东有条不紊地对各方面实行民主的观点展开了论述,全面地具体地论述各个方面的民主,这是毛泽东从未做过的。
关于记者们提出的中共自己的工作问题,毛泽东也是围绕着民主问题而展开。他说:我们希望于国民政府、国民党及各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也是中国共产党所已做和所要做的。“你们可以看到,我们共产党为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而做的一切工作,都贯彻着一个民主统一或民主集中的精神。”[2](P170)毛泽东的这段话,与在场的外国记者伊·爱泼斯坦的记载略有出入:毛泽东希望记者们在延安“看看我们在做些什么,看看我们如何在各个领域里为民主而工作”[1](P26)。可能因为翻译等方面的原因,两者在文字表述上略有区别,但意思是大体相近的。
中国共产党决心身体力行,把实行各方面的民主作为自己的准则。毛泽东表示:共产党在工作中贯彻民主精神,“其有不足的,必须继续做。如果有缺点,必须克服这种缺点。我们认为全中国只有民主制度、民主作风,目前才能胜敌,将来才能建立一个很好的和平的国内关系与国际关系。对于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在法西斯被打倒以后,我们所希望于他们的,也是如此。持此观点来看许多问题,没有不可以说通与做通的。”[2](P170)
毛泽东的这篇讲话,以敏锐的眼光洞察中国政治的缺陷,以极大的气魄提出来要实行各方面的民主,可谓气势恢宏,高屋建瓴。这篇讲话,既关系着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实际进程,又关注着国际政治的风云;既着眼于推动中国抗战的胜利,又放眼于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内容丰富而深刻,堪称毛泽东继《新民主主义论》后的又一篇民主宣言,也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所以,这篇讲话应被视作毛泽东抗战时期民主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毛泽东思想宝库中的经典之一。
二、完整的体系,丰富的内容
毛泽东不懈地追求人民民主,把人民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作为美好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他的思想和生平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所在,都与此有关。而“各方面实行民主”的主张,贯穿于毛泽东抗战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党务、国际关系等方面民主的思想之中,成为他民主思想的一个总纲。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许多著作中,毛泽东都对民主问题进行过论述,但“各方面实行民主”观点的提出,则使毛泽东的民主思想,展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内涵,形成了空前完整的理论体系。
政治民主,主要指实行民主的政治制度、享受各方面的民主权利、实行民主的作风等等。(1)毛泽东最为看重的是民主的政治制度。他在 1937年 5月便提出为保证中国抗战的胜利,必须立即实行两方面的民主改革。第一方面,将政治制度上国民党一党派一阶级的反动独裁政体,改变为各党派各阶级合作的民主政体。第二方面,是人民的言论、集会、结社自由。没有这种自由,就不能实现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革,就不能动员人民进入抗战,取得保卫祖国和收复失地的胜利[3](P256—257)。但因为国民党当局的顽固坚持,加之处在战争的进行期间,中国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革并不顺利,保证人民的自由权利更是不容易,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做得更好些,国民党统治区根本谈不上。所以,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要求民主,实行宪政的要求十分强烈,并在抗战期间形成几次高潮。(2)毛泽东在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考察中,在对中国和外国国家制度的对比中,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即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这个民主制度以中国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为基础,以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为国体,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政体,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保证人民群众享受广泛的民主权利,实行民主作风。(3)“三三制”的民主政权,既有共产党人,也有其他进步人士等参加,这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突出表现。(4)宣称新民主主义的民主制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得到实行,因而形成了与国民党统治区专制独裁有所不同的政治制度。有人批评共产党是搞封建割据,提出要共产党交出政权和军队,以实现全国的统一。有外国记者也提出中国的统一问题,言下之意是共产党应该主动和国民党实行统一。毛泽东的回答是:“毫无疑问,无论什么都需要统一,都必须统一。但是,这个统一,应该建筑在民主基础上。政治需要统一,但是只有建立在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与民主选举政府的基础上面,才是有力的政治。”他反复强调,“我们很需要统一,但是只有建筑在民主基础上的统一,才是真统一。”[2](P169—170)中国共产党不赞成中国继续维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要求建立一个新的、使人民群众享有更广泛的民主权利的制度。国民党则继续维护原有狭隘的政治集团的利益,不愿接受政治制度方面的民主改革。这也构成了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的主要分歧。
军事民主,主要指军队内部和外部的民主生活和民主关系。(1)军事民主由人民军队的性质所决定。军队是执行一定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要为民主政治服务,要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就必须在内部和外部实行民主。(2)军事民主要求军官和士兵的关系、军队与军队之间的关系,都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士兵和军官有着融洽的关系,军官不打人骂人,士兵们心情舒畅,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部队就会提高战斗力。(3)军队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也是民主的。军队和人民亲如一家,军队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部队的战斗力自然会得到很好的发挥。(4)政治民主能否实现,同军事上是否民主紧密相连。在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的中国,人民军队是中国共产党的有力武器。军事上的民主,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政治民主提供了保障。国民党顽固派在政治民主、军事民主方面做得很差,却对人民军队的发展心存疑虑和戒备,总想把这些军队统一收编。中国共产党对此是不同意的。所以,毛泽东指出:“统一在军事上尤为需要,但是军事的统一,亦应建筑在民主基础上,在军官与士兵之间,军队与人民之间,各部分军队互相之间,如果没有一种民主生活、民主关系,这种军队是不能统一作战的。”[2](P169—170)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后期出现的腐败无能,某种意义上,也是封建军阀残余的大量存在和缺乏民主的结果。对此,中国共产党有过不少批评。与此同时,共产党更注意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开展敌后游击战,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并实行军事民主。
经济民主,就是建立民主的经济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毛泽东的观点围绕几个方面而展开。(1)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农业的发展。近代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对中国这样以农业为主的大国的发展影响巨大。因此,孙中山等志士仁人和革命家虽然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正确主张,但没有能够得到实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展农村土地革命,使“耕者有其田”成为可能和现实。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抗日的需要,提出了“减租减息”的主张,既改善人民的生活,又保护地主的一定利益,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较好的效果。(2)对于中国本来就不发达的资本主义,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积极支持态度,认为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的积极的因素。只是因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大都是偏僻落后的农村,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极为有限。但共产党的主张,仍然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工作,在国民党统治区得到宣传和传播,并受到广大民族工商业者的赞成和拥护。(3)引进外资,欢迎外国投资。这也是经济民主的表现。(4)毛泽东对到延安访问的中外记者谈到的“经济民主,就是经济制度要不是妨碍广大人民的生产、交换与消费的发展,而是促进其发展的”[2](P170),更是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几个主要环节,即生产、交换与消费几个方面,重申了共产党的民主主张。这和毛泽东把生产力作为判断一切政党是进步还是落后的标准,完全一致。在发展生产力的前提下,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这一政策的着眼点就在于解决和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这和政治民主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为基本点,也是相一致的。而且,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没有经济上的民主,也谈不上政治上的民主。欢迎和利用外资,也是毛泽东经济民主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大胆的表现。
文化民主,主要是指建立在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基础上的文化上的民主。(1)毛泽东所论述的文化民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首先保证人民享有文化的权利,同时要保证文化为人民的利益服务,要反映和代表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在毛泽东看来,没有这个前提和基本宗旨,就谈不上文化的民主。所以,毛泽东特别赞赏鲁迅的大众文学的口号,并把“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4](P857),十分尖锐地提到延安的文化人面前。他要求语言的表述要中国化,让群众喜闻乐见;要求发展教育事业,让群众识字,扫除文盲。毛泽东十分重视文化在革命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又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的根基。只有人民群众能够享有文化的权利,通过文化工作,提高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克服肃清封建思想,民主才有根基,才能深入人心。这反映了毛泽东民主的政治观和文化观的高度统一。他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文化是一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文化可以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所以,他把文化民主和政治民主、经济民主联系起来加以统一地考虑。(2)毛泽东所说的文化民主,也包括采用民主的方法来发展文化。这主要是采取各种民主的方法来发展文化。他希望看到人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对于推动文化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毛泽东强调,“文化民主,例如教育、学术思想、报纸与艺术等,也只有民主才能促进其发展。”[2](P170)在共产党的理论方面见长的张闻天,对文化民主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必然是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所谓民主的,“即反封建、反专制、反独裁、反压迫人民自由的思想习惯与制度,主张民主自由、民主政治、民主生活与民主作风的文化”[5](P252)。毛泽东有一个美好而宏伟的理想,即“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而愚味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6](P663)总之,毛泽东文化民主的思想,从心理基础上来说,就是要使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占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人民的利益,成为毛泽东追求文化民主的根本动力,如同推动政治、经济等民主一样。文化民主同人民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必须采取民主方法。(3)毛泽东对文化专制政策极为不满,提出要对资产阶级的教育家采取民主的态度,不能采取消灭的政策。毛泽东提出文化民主的一个重要背景,便是抗战期间国民党顽固派采取了文化专制政策。毛泽东对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多次进行鞭挞,因为文化专制和文化民主反其道而行之。(4)毛泽东对文化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倡导,也是其文化民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务民主,主要是指政党内部的民主和与其他政党的关系上的民主。政党内部的民主,是指党的组织制度、组织原则是否民主,党内生活是否民主。(1)毛泽东非常重视党内生活的民主化。他认为,检验党的组织制度、组织原则和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任何的政党都是由个体的成员所组成。党的纲领能否实现,党的任务能否完成,很大程度都要依靠这些成员。还是全国抗战爆发前夕,他就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达到这种目的,党内的民主是必要的。要党有力量,依靠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去发动全党的积极性。”[3](P277—278)在毛泽东看来,党内是否实行民主,会直接关系到党领导的事业的成败。(2)党内的民主生活不足严重存在,会直接影响到党的巩固和发展。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专制思想对党内生活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小生产的家长制在传统中占优势。另外,小生产造成的极端民主化倾向也会影响到党内正常的民主生活的实行,必须坚决克服。(3)毛泽东特别强调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建设和对党员的教育。制度建设方面,主要是明确规定民主和集中的辩证关系,而对党员的教育,则是要求坚决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既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又必须做到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4)政党间的关系是否民主,主要是看是否互相尊重、互相合作。毛泽东曾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角度,强调中国共产党愿与其他任何政党长期合作的方针。同时,在长期合作中采取互尊互让的政策,“采谦和、尊敬、商量态度,不采傲慢、轻视、独断态度,以改善双方之关系”[7]。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基本上就是按照毛泽东所说的党务民主的原则建立起来的。风雨同舟,肝胆相照。总之,“党务民主,就是在政党的内部关系上与各党的相互关系上,都应该是一种民主的关系。”[2](P170)党务的民主,反映了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宽阔胸怀和思想境界,使共产党更具有人民群众容易接近和接受的亲和力。
国际关系方面的民主,主要是各民主国家的民主关系。毛泽东指出:“各国都应该是民主的国家,并发生民主的相互关系,我们希望外国及外国朋友以民主态度对待我们,我们也应该以民主态度对待外国及外国朋友。”[2](P170)(1)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体现了国际关系的民主。毛泽东对国际局势极为关注,多次呼吁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过程中,苏联、美国、英国、中国作为同盟国,互相支持和帮助,共同为抗击反人类文明的法西斯势力,发挥了重大作用。(2)毛泽东特别希望美国发挥自己的影响,积极支持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发展民主,迫使国民党进行改造。毛泽东说,如果美国是真正的民主国家,就应该站在中国人民一边。(3)民主的国际关系,无论对中国抗战的胜利,还是对新中国的建立和新世界的建设,都是极为有利的。毛泽东以开阔的国际视野,提出在民主基础上实现中国国内的统一,同时也在民主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国际联盟”。毛泽东重申:“只有民主的统一,才能打倒法西斯,才能建设新中国与新世界。”[2](P170)从建设新中国,到建设新世界,从宏伟的规划中,可以看到毛泽东民主思想的闪耀。
三、深厚的根基,突出的特点
抗战时期,既是毛泽东的理论之树根深叶茂、硕果累累之时,也是毛泽东民主思想脱颖而出,自成一体之时。毛泽东“各方面实行民主”思想的提出,首先是从国情出发,由中国共产党所承担的民主革命任务所决定。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的对象,“一个是帝国主义,一个是封建主义。”[5](P562)所以,反帝反封建,是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抗战时期,毛泽东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作为伟大的任务和中国光明的伟大的前途[6](P365)。这也是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具体化。毛泽东 1940年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1944年提出“各方面实行民主”的思想,都是同实现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紧密相关。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毛泽东站在人类进步、文明的高度,审时度势,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认为民主是世界的潮流。而在旧中国,民主却是最缺乏的、最迫切需要的东西。因此,必须争取民主,并且实行各方面的民主。
同时,毛泽东“各方面实行民主”的思想的提出,是实行全面抗战路线,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迫切需要。任何新思想、新体系的提出都有其具体的历史背景。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亡国灭种,成为每个中国人所面对的严重威胁。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以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共同抵抗外来侵略。但当时中国执政的国民党,却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不愿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国内的抗日要求横加干涉和镇压。国民党最终顺应了历史潮流,同意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御外侮。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显露出令人欣喜的前景。但战争还在残酷地进行,国民党方面对共产党倡导的全面抗战路线并不理解和支持,而是以政府和军队的抗战来代替。在经过了抗战初期的民气“开放”之后,国民党越来越顽固地坚持一党专政,使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多次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中国民主的进程也步履维艰。所以,毛泽东继提出新民主主义之后,又在抗战后期提出“各方面实行民主”的思想。这是同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坚持的全面抗战路线完全一致的,是反对国民党当局的独裁统治,争取中国人民的生存权、抗日权,争取给人民大众以抗日的民主权利完全一致的。所以,毛泽东在抗战后期提出“各方面实行民主”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需要。
其次,总结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经验。虽然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不愿动员组织人民群众参加抗战,但在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抗日根据地,却成了民主的试验田。和国民党统治区严格的管制甚至法西斯主义的统制完全不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成为“各方面实行民主”的开始:从民主观念的宣传介绍,到民主选举的实行;从民主政权的建立,到“三三制”的民主执政。中国共产党提倡和推行的民主,在经济、文化还很不发达的抗日根据地,往往表现出比较初步的状态。但实践中,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共产党人对民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毛泽东逐渐提升到理论的层面加以概括和总结,结果便有了新民主主义的问世。从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政体,到组织形式,毛泽东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从而勾勒出了一个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民主的新国家、新社会模式。而这个新国家新社会的雏形,便是抗日民主根据地。毛泽东在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和社会的理论后,又按照民主国家的管理模式,对根据地的经济、文化、党务等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以民主为特征的管理模式和目标要求。在毛泽东看来,局部的民主,可以逐步发展到更大部分的民主;局部的经验,可以积累起来供更大范围实行民主时作为参考。所以,实践出真知。毛泽东“各方面实行民主”的思想也是既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各方面实行民主”的主张,就是共产党在局部执政中领导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的经验总结。
“各方面实行民主”的思想,具有突出的特点。首先一个特点是坚持了求真务实的态度。在抗日战争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什么民主?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要实行的是新民主主义,既不是资产阶级民主,也不是社会主义民主。他认为,民主主义有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无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还有中国要搞的新民主主义[8](P173)。就是在中国要搞的新民主主义,也要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通过各方面实行民主,实现全面抗战,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巩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决抵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同时争取部分地改变专制独裁统治,争取人民的民主权利。第二步是在战争结束后,建设一个崭新的民主的国家。两步间不是完全孤立的。争取到了第一步,实际上就为第二步的实现打下了基础,准备了条件;没有第一步,就不可能有第二步。但第二步也不是凭空产生,它也需要先扫除阻力,清除障碍。毛泽东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需要民主,但更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如何才能实现民主。这就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从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党务、对外关系等方方面面着手,实行民主。而在抗战时期,以新民主主义为总纲。
同时正确处理了批判和继承发展的关系。“各方面实行民主”的思想,吸收了古今中外的思想精华,既蕴含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精华的传承,也吸收了被毛泽东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民主理论,以及人权理论。所以,这是集人类智慧之大成,把东西方的人类文明中的民主精华融为一体,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人民谋利益的经验加以提炼和升华的结果。毛泽东正是在继承和发展古今中外的思想精华基础上,总结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主义争取民主的斗争经验,才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新民主主义为总的纲领,以“各方面实行民主”为具体内容的民主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是毛泽东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是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各方面实行民主”的思想,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的成熟基本同步,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主张和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毛泽东的民主思想,以国家问题为核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党务、外交等诸多方面,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对中国社会的人心向背,对中国以后的政治走向,对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毛泽东的民主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继续发挥着影响。
再次是客观环境的制约和局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活动在华北、东北、华中、华南等若干地区,毛泽东则主要活动在处于中国黄土高原的陕甘宁地区,毕竟不是全国范围,而且许多地区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特别是处于抗日战争的大环境之下,全党全国人民主要的首要任务是打败日本侵略者。因此,抗战时期毛泽东的民主思想必定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不论是毛泽东所说的政治民主,还是经济民主,文化民主,都是初步的、甚至是粗糙的。这些不足和缺陷是客观的存在。
研究历史是为今天提供经验和教训。今天的中国是从昨天的中国演化而来。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也是从抗战时期相对狭隘的空间中,发展壮大而来。研究毛泽东延安时期“各方面实行民主”的思想,可以更好地清理和发掘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思想精华,更好地学习、理解和继承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1]伊·爱泼斯坦.突破封锁访延安——1944年的通讯和家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
[2]毛泽东文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毛泽东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毛泽东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论新阶段[C].解放,1938.10,(57).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Carrying outDemocracy in Each Aspect’:Mao Ze-dong’s Thought of Democracy in Period of Anti-JapaneseWar
L I Rong
(The Party History Research Center of the CPC Central Comm ittee,Beijing 100080)
‘Carrying out democracy in each aspect’was an important democratic proposition put for ward by Mao Ze-dong in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The proposition,manifested by great momentum,complete system, rich content,profound base and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advanced greatly the theory of new democratis m and built the complete frame ofMao Ze-dong’s democratic thought and system in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The proposition symbolized an new altitude in the development ofMao Ze-dong’s democratic thought,which was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for profound studying of Mao Ze-dong thought,especially for the democratic thought.
Mao Ze-dong’s thought of democracy;new democratism;democracy
A84
A
1674—0351(2010)01—0053—07
2009-11-20
李蓉(1954— ),女,四川成都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郭彦英]